逯振陽
摘要:在當前教育發展速度不斷提升,教育改革已經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幸福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提高學生的幸福度和幸福水平,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潛能進一步被激發,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本文以幸福教育為主題,探究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學策略,通過分析幸福教育內涵,總結幸福教育理念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問題并進行相應的優化策略,從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強化德育工作效果,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不同類型的幸福,為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幸福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
引言:
幸福教育是一種重視學生體驗的教學方式,能夠通過教師的德育工作引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不同類型的幸福教學,使學生理解幸福教育的內涵,強化學生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幸福教育的大環境下,更加健康的成長,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綜合素質,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一、幸福教育內涵概述
幸福教育是一種重視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發展的教學方式,其教學原理是重視學生的感受,在確定教學目標為幸福的前提下,對學生開展各種教育。包括理論知識、生活體驗、道德品質、綜合素質。通過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幸福,使學生學習體驗進一步提升,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多方面的共同發展,提高學生的教學有效性,確保學生在下一階段能夠得到充分的引導,展示幸福教育的內涵。
二、幸福教育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問題總結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學方式過于陳舊
雖然幸福教育理念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幸福元素,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高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過程當中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較為嚴重,仍采用理論講解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這種教學方式整體教學效果較差且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德育工作開展期間,長篇理論的枯燥講解不僅會使學生昏昏欲睡,同時也會讓學生對德育教育產生厭煩感,從而無法體驗到幸福教育理念念所包含的幸福體驗,這使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持續表現出學習壓力較大,學習狀態不佳,幸福感缺失,幸福度較低的情況,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個人發展。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教師不注重德育教學工作方法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為圖方便,使用灌輸式教學理論進行教育指導,不僅會降低教學的質量,還會影響幸福教育理念的滲透和傳輸,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幸福教育產生錯誤的認知,導致學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無法體驗到學習幸福,影響教師德育工作開展的質量和效果。
(二)缺少溫馨幸福的班級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幸福教育作為與教學環境關聯性非常強的教學理念,需要在構建幸福環境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夠進一步發揮該教學理念的教學效果。然而,現階段高中班級氛圍較為冷漠,大部分情況下,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小集體和交流方式,再加上學習壓力較大,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當中塑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致使學生們在道德素質教育方面表現為嚴重缺失,變成只重視個人發展以及學習成績提升的學生,無法體現幸福教育作用,甚至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三、幸福教育理念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優化建議
(一)使用創新型教學方法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
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通過總結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學要點,基于德育工作內容使用創新型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幸福教育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幸福度和幸福體驗。
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通過使用情景教學法塑造良好的幸福環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元素思考德育與幸福教育之間的聯系,結合自身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幸福水平,讓學生深刻理解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內涵,充分調動自身積極性,配合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
(二)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
通過塑造良好的德育教學環境以及溫馨幸福的班級氛圍,能夠從學生學習環境入手,潛移默化的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對幸福教育的認知,使學生明白幸福教育所帶來的幸福體驗能夠進一步調動自身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潛力,對個人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進而深入到班主任德育教育學習過程當中,理解并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充分感受幸福教育的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進一步提升幸福教育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質量,需要在了解幸福教育概念的前提下,總結班主任德育工作問題,通過使用創新型教學方法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塑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等方法的有效應用,強化教師德育工作質量,為激發學生學習潛力,提高學生學習幸福度,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郭麗. 論幸福教育之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與策略[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33):2.
[2]周哲. 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學生幸福感教育的思考[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4, 000(01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