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西
摘要:小學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應積極思考如何深化德育教育,特別是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要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原因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初具自己的思想,產生了自己的思想見解,并不是小學低年級時,對家長、班主任“唯命是從”的過程。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需要進行改變,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幫助小學高年級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而達到促其健康成長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德育教育
目前,我國教育的目標是實現素質教育,在各學科教育教學中已經開始德育滲透,讓德育教育貫穿于學生成長始終,達到充分發揮出德育教育的作用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由于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較為密切,學校對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注重開展德育教育的要求,班主任應在管理班級時將德育教育有效落實,進而達到不斷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1]。小學高年級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教育時,應掌握高年級小學生具有的特點,進而根據其特定制定德育教育文案,可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后,可挖掘出如下特點:首先,追求獨立的人格。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思維方面已經趨于成人化,會對自身的事情產生自己的看法,改變了低年級對班主任、家長“唯命是從”的行為,對于家長與班主任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與學生采取溝通的方式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進而根據其想法制定出針對性的教育文案保證教育有效性。其次,行為易受情緒所支配。小學高段的學生情緒強度與持續性表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在行為方面過多的受到自己情緒的影響而產生相應的行為,對人對事具有較強的敏感度。最后,自制力不足。小學高段的學生會因追求獨立人格,而過多的“我行我素”,會因內心的需求過大而未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小學高年級班級管理中深化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班主任應與學生建立“同伴”關系
通過對研究學者的研究可知,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同伴”具有較大的需求,會積極尋找與自己能夠“志同道合”的學生成為“同伴”,并與之共同學習與玩耍。從此可見,“同伴”對于小學生具有的重要性。因此,小學高段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德育教育時,第一步應先采取與學生成為“同伴”的措施,改變以往的相處模式,與學生成為在學校學習與生活的“同伴”,在管理班級時要采取民主性管理的模式,并重視學生的建議引入管理工作中,可讓學生認知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員,增強學生責任心,進一步有效滲透了德育教育。同時,班主任在管理學生學習時,應對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掌握,并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采取“關心式”的交流模式,從交流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與生活上存在哪些疑惑,并給予有效的建議,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愛,在信任班主任的同時為后續德育教育引導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關注每位學生的行為并實施了解學生內心的措施
從上述闡述的內容可知,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表現出追求獨立人格的現象,已經產生了自己的思維與認知,并不能像低年級小學生一樣對班主任的要求“唯命是從”。因此,班主任應改變以往的德育教育模式,要在管理班級時、開展學科教育時,對每位學生的行為進行密切觀察,并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分析確定出存在的問題。在確定存在的問題后,班主任要避免采取批評,或者直接指出學生行為存在問題的措施,會讓此階段的學生產生叛逆心理,并且未能認同班主任的教育引導[2]。此時,班主任應采取了解學生內心的措施,在全面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后,站在學生角度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進而幫助學生認知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在認同班主任教育引導的同時改正自己的行為。
例如,某位學生為了幫助自己的好朋友,隨意拿取他人的物品幫助好朋友。班主任要先對學生這一行為進行分析,挖掘出學生有幫助他人的意愿,屬于良好的品德,但是隨意拿取他人物品卻屬于錯誤的行為。班主任在有效分析后,要采取先了解學生目的,再表揚、后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的教育策略。班主任可先詢問學生為什么要拿他人的物品呢?學生會將自己的目的表達出來,班主任表揚學生這一良好的思想品質,并鼓勵學生繼續發揚這種品質。然后,引導學生認知自己的行為卻是錯誤的,比如:“幫助他人,你是最棒的,但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假如你的物品被他人隨便拿來拿去,你會不會很生氣?反正我面對這樣的事情,我是很生氣的,沒有經過我的同意?!碑敯嘀魅我龑W生換位思考,并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后,會讓學生先產生自己的感受,并通過班主任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會讓學生了解所有人對于這樣的行為都是非常生氣的,進而認知到自己行為是錯誤的,在認同班主任教育引導的同時改正自己的行為。
(三)采取匿名的方式讓學生挖掘班級內的不良行為
雖然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但是也存在未及時發現學生問題這一現象。而處于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若未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會阻礙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同時,也未能有效開展針對性教育而失去了德育教育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可以采取在班級門口設立信箱的方式,讓學生采取匿名的方法將班級內存在的不良行為表述出來,進而達到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有效開展針對性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班主任設立信箱后,發現一封匿名信內闡述了班級某位學生總是欺負其他同學的現象。班主任在了解這一事件后,要避免采取直接批評這位學生的措施,而是采取創建“互幫互助”主題班會這一措施,在“互幫互助”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可以將愿意幫助他人的學生與總是欺負他人的學生進行對比,對比的內容包括人際關系、存在困難時是否有人愿意幫助自己。通過這樣的措施,讓存在欺負他人行為的學生了解到自己行為的最終結果。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將歷史朝代引入班會中,將欺霸老百姓的皇帝與愛護老百姓的皇帝進行對比,利用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幫助學生認知欺霸行為的錯誤性,進而實現針對性德育教育的目標。
結束語:
小學高年級德育教育工作要改變以往的教育策略,應注重學生的思想見解并根據其見解制定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落實于實際中可實現針對性教育、教育具有有效性的目的,并進一步促進高年級學生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琴. 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過程中德育滲透的幾點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20(8):1.
[2]傅俊強. 從德育角度談小學高年級班主任管理策略[J]. 中學生作文指導,202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