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兵
摘要:知識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堅持生活化原則,可以有效的展現語文教學趣味性,豐富語文教學內涵,延伸教學的廣度與寬度。本文,將結合自身的理解和認識探究如何實現中職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優化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是中職學校的基礎文化課程,學好語文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專業課中所涉及到的定義、內涵等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人文素養。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要想使得中職語文教學的相應目標順利落實,對教學方法創新是極為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借助生活化的手段豐富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能。
一、轉變教學觀念,凸顯中職語文特色
在對中職語文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時,筆者發現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就在于教學觀念落后,對語文課程重視度不足。語文是中職學生學習的基礎課程,其作用不僅表現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提供有效幫助,但是因為教學觀念及態度等因素的影響,整體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如許多教師因為經驗不足,加之自身所接受的就是傳統的以人文性素養為重的教育模式,因此導致部分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教學在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方面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傳統,語文教學目標設置單一。因此,為了更好發揮生活化特色,就需要盡快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展現中職語文特色,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將語文與學生專業課有機結合在一起,并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比如說,對于汽修專業學生來說,其在實訓期間會頻繁的接觸汽車,以了解汽車的構造原理特點,汽車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期間,就可以引入一些汽車科普文章,并推薦學生閱讀相應的書籍,以幫助學生全面深入認識自己所學專業。
二、優化教學內容,充分適應學生職業發展需要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期間,教師一般都是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各類教學工作的,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保證學生順利掌握知識,但是因為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模式不夠豐富,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積極性,而且這種教學模式無形中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割裂了。因此,在后期要想切實有效的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使得語文與生活有機融合,就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并保證教學高度適應學生職業發展,其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重視交流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畢業之后,求職是必經之路,求職路上學生需要頻繁的招聘對象進行交流,以展現自身特長,博得招聘者的青睞,如果個人表達交流能力一般,那么則很難吸引招聘者的注意,而語文這門課程則是訓練學生表達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語文課堂上重視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的訓練,針對不同專業,借助生活中學生經常會接觸的內容進行口頭表達訓練,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表達自身的思想和觀念等。以文秘專業為例,可以借助“會議講話”、“禮儀致辭”等活動訓練學生交流能力,而針對法律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嘗試借助辯論會,以生活中常見的話題作為辯論點,這樣不僅可以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是注重寫作訓練。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而當前社會中應用文的使用也極為頻繁,各行各業均有用到,因此在語文寫作生活化的過程中,就可以結合學生的職業特點增加應用文寫作的頻率,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素養,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應對生活中各類突發性問題,比如說,可以安排學生填寫撰寫單據、假條以及合同等等,多角度豐富學生寫作內容和素材,增強寫作的實用性,使得學生感受到寫作的重要性,為學生未來適應職業生活打好基礎。
三是要積極主動轉變教學方式,展現教學生活化魅力。比如說,可以開展更多的生活化實踐活動,將實際生活與語文知識的學習密切聯系在一起。如可以將節日習俗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春節時讓學生寫對聯和祝福語等,讓學生們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增添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此外,還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當前教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極為頻繁,語文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魅力,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比如說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語文這門課程之間的距離,展現語文教學的多元魅力,這樣教學的生活化氣息必將更加濃郁。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生活化過程中,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活動,必須要立足于生活教育理念,借助多樣化的生活教學內容及手段豐富課堂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借助生活這一媒介感受語文知識學習對于自身專業技能提升以及就業發展的積極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之中,以達到優化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姚莎莎.淺析中職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J].才智,2020(09):17.
[2]李仲勝.“教學生活化”激活中職語文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369-370.
[3]陳穎.引“生活之水”澆灌中職語文教學——淺談中職語文生活化教學[J].職業,2019(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