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玲麗
摘要:非遺的技藝文化源于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在千百年間以口口相授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著文化的傳承與改良,詮釋著人類藝術的原動力與基本的精神。為深化中職教學成果,構建非遺技藝的中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幼兒教師的藝術技能,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本文解析了非遺視角下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旨在發揮非遺技藝在學前教育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和價值,推動學前教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非遺視角;學前教育;人才培養
引言
在中職教育活動當中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專業,且學生今后所面對的教學對象為幼兒,因此,傳承非遺文化責無旁貸,非遺視角下,為了保證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進行不斷地探究,找出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最佳方式。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習慣、信仰、情感以及文化的積淀,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反映了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物化。
二、非遺視角下開展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實踐性的培養策略
當前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普遍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了實踐教學活動,課程設計不夠合理,冗余的理論知識課程相對較多,學生無法應用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解決現實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鍛煉,重視理論性知識的傳授,從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技能的提升。其中,很多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示范性相對較弱,學生的職業技能不精,與專業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相比,在教育教學素質方面顯示不出明顯的優勢。另外,當前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活動的創新性不足,與時代的發展進行教育結構和教學方式的調整與優化具有滯后性,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實際對幼兒教師的需要。
(二)缺乏對非遺技藝的認知
從當前職業院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活動實際開展的情況來看,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還未形成系統和專業化,導致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也難以設計出受到幼兒喜愛的特色藝術教育活動。如果幼兒教師本身缺乏對民間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素材就會遠離幼兒的課堂教學。不僅無法培養專業水平高的學前教育人才,而且還會影響幼兒未來的發展。
三、非遺視角下開展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優化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是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課程體系設置應本著社會需求的原則,把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放在首位,并以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宗旨,包括校內課程教學和校外見習、實習的實踐教學兩個內容。此外,還要設置語文素養、職業道德水平與專業法律素養等課程。經過學習,學生應當具備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理念與游戲指導能力,能夠通過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了解與分析幼兒的能力。專業技能課程方面設置幼兒教師口語訓練、樂理與視唱練耳、美術基礎與幼兒美術創作、舞蹈基礎與幼兒舞蹈創編、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等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旨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綜合教育活動能。專業拓展課程包括幼兒體育游戲創編、幼兒陶藝、創意泥塑、演講與口才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與興趣。
(二)加強教學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當中主要的教育目標便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并且引導學生形成相應的技能,以此方式來促使學生能夠更加順利地步入今后的教學活動當中,為學前教育工作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當中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的機會是十分必要的,中職學校方面要與附近的幼兒園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此來給學前教育學生提供更多見習的機會,促使學生得到鍛煉并且逐步提升自我。同時,學校方面也要選派專業的幼兒教育教師來對學前教育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點評,以交流和互動的形式與學前教育進行溝通,幫助學前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從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且對個人的學習活動進行適當地調整,以便能逐步獲得更高水平的學習質量、更加輕松地面對見習,為今后的工作活動的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三)挖掘本地非遺資源,內化知識以提升資源整合構建能力
非遺資源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因此,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開展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也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文化的技能和認知的掌握是各不相同的,這也直接決定了后續學生對藝術資源的開發程度和開發水平。職業院校因地制宜地挖掘地方資源,并利用專業優勢,將非遺技藝融入專業建設。學校加強對職業院校學前教育人才的傳統文化教育和技術培養,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開發藝術資源和教學資源,同時也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清醒的認識,加強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資源的理解和掌握,使教師能創建出優秀的藝術資源,培養藝術資源的傳承人。職業院校需要重點培養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使學生能良好地應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科學合理地開展文化教學活動。
例如,學生步入工作崗位之后,可以大力開展組織調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通過走訪當地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邀請文化館文化專家到幼兒園進行講解和交流,從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儀式活動和民間表現形式,提煉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凝結熱愛家鄉的精神內涵,構建符合幼兒園發展的本土性民俗課程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開展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體系,能加強學生對于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了解,提高學生學前教育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需要加強非遺技藝融入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視,明確當前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解決和優化,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技能高水平的學前教育人才,推動中職學前教育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定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才智,2014(09):172.
[2]徐興林.關于應用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12):41-44.
[3]孟亭含.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建[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03):21-24.
性別:女 民族:漢? 籍貫:慈溪? 職稱:中學一級 學歷: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