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青

摘 要:深度學習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構建知識之間的有效聯系,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和強化學科素養。數學學科需要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創造有利于深度學習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自身內驅力的強度以及對學習的需求程度。教師在課堂中合理利用錯題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作用,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對知識的充分吸收和自我突破,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深度學習;錯題;策略;初中數學
教師要清楚教材的重難點、考點、學生學習時的易錯點,了解學生學習時哪個地方難理解,才能在課堂中采取相應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文擬結合具體的數學教學例子,談談怎樣利用錯題資源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一、利用錯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作業和測驗中,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錯題,在復習課或評講課中教師投影出學生曾做錯的題目過程作為課堂引入,讓學生一起來找錯因,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讓學生找出別人錯在哪里,不僅能喚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大家暢所欲言,大膽提出自己的質疑。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和提高學生興趣的課堂為學生發生深度學習提供保障。
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兩個方程相減消元,減去一個負數容易出錯。學生通過糾錯,對減去一個負數就是加上它的相反數有更深刻的理解。例題:指出下列方程組求解過程的步驟是否錯誤,若有請訂正。
解:①-②得2x=5-5=0
解:①-②得-2x=12,x=-6
二、利用錯題,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課堂上總結典型錯誤,讓學生明確解答數學題第一要準確,第二是速度,也就是培養良好的解題習慣。為了提高準確率、減少錯誤,教師在教學時要強調一定要寫關鍵步驟,不能隨意跳步。
在《整式》單元有去括號法則: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正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同,如果括號外的因數是負數,去括號后原括號內各項的符號與原來的符號相反。如果直接背法則,學生覺得抽象不易理解,而且時間長了也記不清法則。例如:計算(3a2-ab+7)-(-4a2-2ab+7),用括號法則有些同學容易出錯,若要求學生用乘法分配律,準確率會更高。學習《分式方程》單元時突出解分式方程的各步驟的重要性。在這章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去分母時,漏乘常數項;忽視分數線的括號作用;忽視分式方程的檢驗。比如,右邊容易漏乘6,若要求學生去分母時每個大項都寫出乘以6,去完分母保留括號,再按乘法分配律去括號,這樣可大大提高計算準確率。還有,在幾何題中通過操作認定、用量角器、借助實物彌補空間想象能力的不足、畫圖實驗等也可降低難度,減少錯誤。
三、利用錯題,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作用
利用錯題讓學生剖析錯因,去偽存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公式,加深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有效促進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大多數學生開始會犯的錯,有時故意寫錯或讓寫錯的同學上黑板寫,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例如把根號外的因式移入根號內得( )A B C D,每一屆學生第一次碰到這種類型的題目都容易出錯,通常漏了在根號前面補一個負號。因為字母比較抽象,為幫助學生的理解,講解時先舉具體的數字,如。原題中二次根式有意義知道m小于零,所以根號外面相當于負的,所以m移到根號里,根號外面仍然是負的,所以排除掉選項A、B。又如:若,則x的取值范圍是 。因為,所以|x-3|=3-x,得x-3≤0,這里學生容易漏寫等于的情形。這道題讓學生加深對,|a|=a這兩個公式的理解。
四、利用錯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促使學生從錯題中養成及時反思的習慣,積累解題經驗。由于思維定勢,學生容易對形式相似、有相同因素的運算進行盲目運算、機械模仿,形成負遷移,導致計算錯誤。教師從學生的錯題中選出典型錯誤,充分暴露解題過程,讓學生討論錯因,剖析思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
某商品進價為1800元,銷售標價為3300元。按一定折扣打折后仍獲利10%,則該商品按幾折銷售?錯解:設該商品按x折銷售,則10%解得x=0.6,分析時提醒學生把結果代入前面的設未知數,發現按0.6折銷售不合理,學生糾錯追因,方程中的x與設未知數的x不一致,從而方程要修改為10%得出x=6,從而知道按六折銷售才合理。在學習《二次根式》單元,學生容易錯把等于,舉例,這樣學生明白了對于二次根式沒有減法公式。
總之,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錯題資源,讓學生告別一錯再錯,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臧菁城.小議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J].神州(上旬),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