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奕霞
摘 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親和力”。但因責任感、義務感的弱化而顯得難以維系和鞏固,師生間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傳遞交流在減退,情感關系平淡疏離的傾向性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有教無類”的學生觀,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與職業素養,提升其知識水平以及教學管理能力,構建心理彼此相容、心靈互相接納、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成為必然。本文就如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作進一步探究,以此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和諧關系;師生關系;教育理念;研究策略
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師生關系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是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型人際關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際關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師精深的學問、友好的態度、高尚的人格、濃厚的教學興趣、適當的情緒表現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將成為學生所觀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對象。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人格、教師的素養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燦爛的陽光。
一、當前師生關系的現狀分析
(一)師生關系的依附性。受“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教師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的控制者,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者,學生絕對地服從教師,這種教育活動中,形成的師生關系必然阻隔師生間更深入的交往,對教學效果必然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師生關系的冷漠性。當前很多教師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而學生把教師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者,這樣的師生關系缺乏精神層面的交流,必然顯得非常冷漠。
二、影響師生關系的原因剖析
(一)傳統師生關系沒有改變,教師依然是主角。在課堂上,教師還是主角,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這樣的師生關系只存在著教與學的關系,師生關系沒有感情的成分存在,勢必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教師的教育手段不得當,導致師生關系緊張。教育手段是為教育目的服務的,但近年來由于教師的教育手段使用不當,使不當的懲罰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變相體罰,嚴重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激發彼此之間的矛盾,影響師生關系和諧的構建。
(三)只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現實中卻仍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學校仍以升學成績的優劣作為考核教師的標準,導致教師只教書而沒有育人,這樣的師生關系必然存在著矛盾,師生關系必然不和諧。
(四)少數教師缺少職業道德,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但現實的情況不很樂觀,教師的“失德”現象現在也成為了一個社會特別關注的問題。教師缺少職業道德,這樣也會導致師生關系的矛盾,影響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
(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反差,導致師生關系矛盾不斷激化。在現實中,學生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學生在家里很少受委屈、遭受挫折,從而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在學校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比起在家庭那就嚴格多了,這樣一些學生往往會與教師對著干,致使師生關系的矛盾不斷激化,師生關系緊張不和諧層出不窮。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策略
(一)具備良好的師徳。原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生,必須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與學生建立起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而另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過:“作為一名教師,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養,在多大程度上使這種教育和教養成為他自己的財富,他只能在這樣大的程度上對別人發生教育的影響,而且必然發生這種影響。”所以作為教師,我覺得良好的師德要用“愛、勤、博、范”來嚴格要求自己 。
1.“愛”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紐帶。現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師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一種工作形式和方法,而是師德的根本和實質。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金鑰匙,也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師要使用適度親切的身體語言,選擇親切、融洽的教育場合,在和風細雨中溝通師生感情,讓學生產生信任感,深入地了解、理解學生。放下老師的架子,深入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重視他們,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我們不能做“保姆式”的老師,學生不良的作風和行為,我們一定要制止。教育是一門學科,需要以理服人,但它更是一門藝術,需要以情感人。營造出一種平等合作的、和諧的師生伙伴關系,師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學生才能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主動、積極地學習知識,接受教育。
2.“勤”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孔子云:“此生亦有涯,而學海亦無涯。”一個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他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在教育教學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勤于學習,勤于探索、勤于實踐,樹立新理念,確立新角色。不斷地“加油”、“充電”,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教學藝術,使新的教育思想滲入我們的教學中。如:勤在對教材的吃透上。勤在堅持不斷的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面對教育現象,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并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智慧的火花就會源源不斷地迸發。勤在一點點積聚對學生的熱情。為人師者,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任何教師的品牌,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行動的結果。對學生,對知識,對生活足夠的熱情,成就的往往是教師的品牌。教師對成長有熱情,對學習有熱情,對教法有熱情,對身邊孩子們的變化有熱情。這樣敏感的教師,就是會找到和學生一起成長的感覺。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影響,不但提高了學習的欣賞水平、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而且密切了師生關系,為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博”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保障。教師的天職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即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掌握新學術動態,更新,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其主動、顯示其優勢,才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優的精神食糧。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惟有教師善于讀書,深有所得,才能教好書。只有學生讀書,而自己少讀書或不讀書,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所以身為人師應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開拓視野,拓寬學習領域,不僅自己所學專業要“精深”,相鄰學科、社會只是也要“廣博”,向“博、大、精、深”邁進,真正成為專博相濟,一專多能的人。
4.“范”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首要條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周禮》中稱:“師者,人之模范也。”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當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表,而且是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在擔當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師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尤其是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從事教師這樣一個特殊的清貧職業,保持平和的心態尤為重要。教師要恪守師德、嚴于律己,處處作學生的表率。教師要憑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智慧、嚴謹的作風,敬業的精神注重自身的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贏得學生真誠的敬仰和愛戴,并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威望,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綜合教育過程中,教師的人格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在思想品德、學識才能、言語習慣、生活方式和舉止風度等方面“以 身教之”,成為學生的表率。這樣,學生便于接受,也會覺得這樣的老師可敬、可親,那么,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也便于建立。無數經驗證明,身教重于言教,無聲勝于有聲,“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間?”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二)尊重學生的心理差異。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學生個體之間客觀上是存在著差異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心理上存在一定差異,課堂上的表現也自然存在著差異。有的學生信心不足,發言時,因不能確定自己發現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理解是否有意義,擔心造成笑柄,自卑感強,這樣的學生在課堂上發言聲音總是很小,總表現得急促不安;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言行拘謹,不敢在公共場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會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無求知需要,根本不參與回答問題的行列當中等,這些心理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制約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必須“真誠地理解”對待學生,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研究學生,真正地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學生的感受為感受,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分擔他們的感情。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相信學生,尊重每一位同學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特別是后進生,寬容、尊重學生,同時,還要把這種理解交流給學生,幫助他們深切地認識到教師的理解。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進步因素,產生自信、產生力量,從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創造成績。只要教師能夠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具有這樣的情感態度,就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增強學習的信心,發揮學習潛能。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三)發揮教師的評價功能。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我覺得教師絕不能僅憑本身的感覺和檢測來評價學生,或僅憑一時一事給學生的現在和將來妄下斷言,必須注重發現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長,看到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各展其能、各顯其才,并且不要吝嗇贊美之詞,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教師的一個贊許、一個表揚、一個鼓勵的作用要大于苦口婆心的說教、雷霆萬鈞的訓斥。
在我教過的特點各異的學生當中,鄭浩是最令人難忘的。剛進入我班時,他人性、執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上課做小動作;下課調皮搗蛋,欺負同學。一次,他在勞動課上幫助了一位摔倒的同學,我看到了對他的表現大加夸獎,并對他說同學和老師更喜歡樂于助人,聽話懂事的鄭浩。從那以后鄭浩的表現一天勝過一天,他成了同學和老師經常表揚的對象。這樣的結果,我當初是絕沒想到的。所以,教師應當運用積極的評價,發展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孩子相信自己的價值和力量,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約束力。
(四) 增進師生溝通,加強師生合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真誠的溝通能使老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在老師與學生間架起一座師生間的心靈橋梁,才能取得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增進師生溝通,加強師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1.利用作業評語和學生對話。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說上幾句話,如:“有進步了,繼續努力!”“如果你把字寫得端正點一定會更好”等,前者給予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前進的動力,后者對學生委婉地進行批評,比直截了當指出,其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心理日記書面對話。小學高年級學生,隨著他們身心的發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增多,其心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變化之一,是他們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閉鎖性,言論也有了一些隱蔽性。再者,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因此思想上出現一些問題也就不容易表露出來。因此,為了使學生的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健康發展,就必須設法及時了解他們內心活動,了解他們心中有什么愉快與痛苦,有什么問題和要求。利用學生寫心理日記,進行書面交流就是一條較好的途徑。實踐證明,心理日記記可以加強學生的交流,尤其是那些平時較內向,不善言語的學生,使他們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但我覺得讓學生寫心里日記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以個別指導為主,以保守秘密、尊重為原則。
3.聊天對話,加強情感交流。聊天是一種很直接的交流方式,它有著筆談所無法企及的表情、動作,使得對話雙方的心靈更加直白地碰撞,學生對老師會產生一種親近感和仰慕感,有助于師生關系的發展,也很容易為雙方所接受。
4.角色互換,加深彼此了解。教師和學生因其角色不同,導致看人,想問題的方法不一樣。角色的互換,可以為雙方帶來嶄新的體驗的同時,還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認同意識,更能融洽雙方的關系。在教學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給課文劃定目標,分析重點,一起探討感興趣的話題。一方面可以活躍氣氛,調動思維,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師生的互動關系,使師生關系在學習中得到健康發展。在活動課上,教師更應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發揚民主,倡導合作精神,發揮團體的力量,培養凝聚力。
(五)創設教育教學情境,培養民主意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開發智慧的鑰匙,也是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好奇、好動是中小學學生突出的心理特征。他們常常是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索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之產生情感共鳴,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整個中小學階段,學生思維活潑,直觀性強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是提高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近年來,大部分學校已建立了網絡教室,它既能有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討論的空間,又有互相監督、及時反饋的功能,在這種教室里上課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教學情境。教室內的布置、設備和特有的功能都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會給學生營造色彩繽紛、圖文并茂、動情相融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情感體驗,能促使學生運用各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的認識活動,主動探索知識,大大激發其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體的作用。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及時溝通,反饋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在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注意引導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鼓勵其努力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使之主動解決,排除困擾,保持自我調控,大膽嘗試,操作積極主動。
2.變教為導,培養學生民主意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況且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沒有哪個人是全能的,教師亦如此。所以“變教為導,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教師的角色,要從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參與者,只有放下老師的架子與學生融為一體,才能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恰當地應用新型教學模式,依托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自主評價,最終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變教為導就是在把思考的權利留給學生。現代學生知識的獲得不能只是從教師口中得到的答案,而應該是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學中教師主導性的發揮主要體現在調動和駕馭課堂上。調動和駕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的好壞。而調動學生和駕馭課堂的關鍵在于老師的導向,應該是師生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得到知識的提升,即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應該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無論是哪一類型的學生都可以而且也應該獲得與教師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樣,通過對問題的共享和對話,才能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獲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在悄無聲息中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否則,只是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讓學生變得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失去了創造力,這本身已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綜上所述,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師德,而且要關心并尊重學生的心理差異,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評價功能,要增進師生溝通,加強師生合作,要創設教育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是和諧的,才能真正起到教與育的作用!當然,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還需要我們每個人不斷地去鉆研、去探索,但是只要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我相信這個目標就一定不會遙遠!
參考文獻:
[1]任緒斌.略論教學過程中師生人際關系的功能[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2 (2).
[2]周作云、羅好裕、劉篤誠.教師心理學概論[M].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88.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