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倡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科融合對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繪本,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和文學創作的結合體,同時兼具了美術和語文兩種學科的特征,在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教學中,以繪本為載體,將小學美術和小學語文學科聯系起來,將它們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實現有效的學科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對此,文章針對小學生三個學段的不同特點,總結出了“啟發+表現”“趣味+實踐”“合作+互助”三種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教學模式,根據核心素養,以提升學生的品格和能力為目標,對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指導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科融合;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09-0005-04
21世紀以來,放眼全球,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世界各國先后設計出“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內容體系,我國也于2016年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的提出,使素質教育的內涵更加明確,同時也為教師指明了方向。在核心素養這一底層基礎上,繼而又提出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它們既有獨屬于本學科的立科之本,也有共通之處。如美術的立科之本是“視覺形象”,而語文的立科之本則是“語言文字”。美術核心素養里的“創意實踐”“審美判斷”“文化理解”和語文核心素養里的“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之間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以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小學生原創繪本教學為切入點推進學科融合教學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 原創繪本制作概述
“繪本”一詞源于日本,英文名picture book,即圖畫書。繪本是視覺藝術和文學創作的結合體,具有綜合性、包容性、開放性等特點,它為美術和語文兩個學科搭建起一座學科融合的橋梁。繪本既能給人傳達高深莫測的哲學道理,也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因其充滿想象力和趣味性而深受兒童喜愛,也因為如此,將原創繪本制作應用到小學各學段的教學中,首先,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他們的探索欲;其次,原創繪本制作將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科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打通學科壁壘,實現學科融合的過程中,較大程度地滿足了現階段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要求;最后,原創繪本制作課程資源的開發,從本校學生的整體需求和個體差異出發,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豐富學校的課程資源。
二、 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教學模式
在以往的小學生原創繪本教學中,其學科特征較為明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試圖通過整合課程內容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來改變現狀。繪本是文學與藝術的結合體,單一的學科教學在原創繪本教學中也只能達到碎片化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們將原創繪本制作課程內容劃分為圖片設計、故事寫作、繪本設計三個部分,并將它們揉合成一個整體,以此來實現碎片化的教學整合,從而使學生整體素質得以提升。在教學模式上,需在相應的學段教學中,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及特點,構建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一)“啟發+表現”模式
該模式主要針對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仍保有學前期兒童以玩為中心的特點。在美術表現方面,體現為通常用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來代替眼睛所看到的,對透視和空間關系不理解,畫面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還保有淳樸天真的稚拙美。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大多數學生識字不多,書面語言積累很少,寫出較為通順的句子都存在一定難度。鑒于此,在該教學模式中,教師應精心挑選一些符合一、二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繪本作為范本供學生欣賞,并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為范本續寫故事腳本,或通過借鑒范本的故事思路,創編出新的繪本故事,并啟發他們多用自己擅長的夸張的手法繪畫或手工制作出繪本的故事情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高圖像識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1. 無字繪本,為想象插上翅膀
無字繪本,顧名思義是指在繪本內頁沒有文字或僅含少量文字的繪本。無字繪本最大的特點是孩子不會被文字束縛,在閱讀時較輕松,有足夠的想象空間,100個孩子可能會有100種解讀,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繪本《雪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先組織學生賞讀繪本,因為沒有文字,學生會將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看圖上,而這種連貫圖片的敘事,幾乎不需要教師講,學生都能看得懂。接下來再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繪本故事,學生講完故事,不論是否達到教師預期的效果,都應對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肯定,對不足的地方則加以引導。在這個環節,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同步輸出,最大限度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緊接著進入討論環節,教師用啟發的口吻告訴學生繪本中的小男孩代表了我們自己,而雪人就是我們身邊的小伙伴。請學生相互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最好的玩伴是誰,與玩伴之間又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或者還想和玩伴做哪些有趣的事,是否能以這些有趣的事為素材,制作繪本。這個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形象記憶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育人的目的在這里得以彰顯。通過前兩個教學環節的鋪墊順利進入“表現”環節,也是最能考驗學生的一個環節。有的學生會出現原創繪本圖片連貫性較差的問題,教師在此時應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避免對學生過分強調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并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和鼓勵學生。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在講原創繪本的過程中自行發現圖片連貫性較差的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看似簡單的無字繪本實則最不簡單,因為無字繪本即使一個字也沒有,在創作過程中也是有文字腳本的。處于此學段的孩子要想用語言將自己創作的繪本描述清楚,難度較大,所以在這時教師可以采取親自示范或請班上最會講故事的學生進行示范,以及讓學生回家講給家人聽等方式,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大幅度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樣完整的一節課里,教師通過“賞讀—討論—表現—展示”的教學流程,始終保持了學生本位。在教學過程中,美術和語文學科沒有主次之分,它們相互滲透、融合,教師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原創繪本的制作使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為下一個學段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2. 巧選繪本,助力學科教學
小學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是學生步入學校后的藝術啟蒙課程,小學的美術課堂肩負著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使命。在生活中,審美與色彩是不可剝離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色彩教學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對小學生而言,通過色彩可以激發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受課時量等因素的限制,美術教材中對色彩知識的涉及僅限于某個固定的單元,如湘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共二十二課,其中對色彩基礎知識的講解,僅有《三個好伙伴》《五彩樹》兩課,不足全冊課程的10%。想讓學生牢固地掌握這些知識并能靈活運用,僅靠兩節課是很難實現的,對此原創繪本將是一個突破口。通過仔細研究,我們挑選了與《三個好伙伴》有共通性的繪本——《小藍和小黃》作為范本進行教學。教學活動開始,首先進行的是“賞讀”范本環節,教師先請學生自己看一遍范本,再請幾位學生上臺表演。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繪本內容,能較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是“討論”環節,教師通過提問,使學生在討論中輕松地掌握了看似枯燥的色彩知識。在這個教學環節里,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范本所蘊含的思想進行深度的思考,如當學生在理解了范本想表達的“愛與融合”這層含義的同時,也因而形象地記住了藍色和黃色相融后會變成綠色的色彩知識。最后在“表現”和“展示”環節,教師啟發學生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出發點進行故事寫作和圖片設計,并有目的、有選擇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繪本設計中,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二)“趣味+實踐”模式
該模式主要針對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美術表現方面,具備了一定的空間概念,對繪畫和手工制作的欲望強烈。同時,他們對事物仍保有強烈的好奇心,在識字量和閱讀數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無論從對語言接受的數量和質量上,還是從接受的能力上,都遠超于低年段的學生。因此,在原創繪本制作上占有很大優勢,也可以說是繪本創作的黃金階段。在這個學段的教學中,我們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對學生好奇心的保護和學習興趣的培養上,使學生通過學習,在提高創新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同時,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以提升。繪本范本則首選高質量的立體繪本,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為學生的原創繪本提供豐富的視角,拓展學生思維。我們在這一學段的教學流程里,加入了填寫“繪本清單”的環節,目的是幫助學生梳理繪本制作思路,讓學生學會有的放矢。教學流程既“賞讀—探究—梳理—創作—展示”,具體推進過程如下:
1. 精選立體繪本為范本
此類繪本所呈現在人眼前的三維場景空間,能給人更多基于感官和互動的藝術體驗,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小學生通常對它愛不釋手,喜歡反復欣賞、閱讀。如在一節原創繪本課上,學生被范本《咬秋》精美的畫面和巧妙的設計,以及立體靈動又極富藝術感的畫面深深吸引,通過閱讀學生知道了南方立秋當天吃西瓜的習俗,并由此聯系生活回想起在北方冬至這一天吃餃子的畫面。在這里,教師適時調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啟發學生借鑒《咬秋》的寫作方法進行《立秋》的寫作。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組內探究,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繪本的制作方法,在學生梳理好個人“繪本清單”,理清故事線索后再組織他們進行創作。在整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以引導為主,不過分干涉學生的想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制作需求,自主選擇學習。
2. 將詩詞背后的故事用有聲繪本呈現,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時代網絡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有聲圖書應運而生,并被廣泛用于兒童啟蒙教育。作為教師,也應具備與時俱進的學習理念,通過課程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我們從語文教科書中精選詩詞,挖掘詩詞背后有趣的故事作為資源,因為沒有找到適合的繪本,我們可以選擇與之在視覺審美上有密切聯系的動畫來代替繪本范本。當然,教師也可以自己創作有聲繪本作為范本供學生使用。如在《游子吟》這節繪本課中,學生通過看動畫先了解這首古詩背后的故事,師生共同探討故事線索后,再由學生獨立完成繪本清單并創作繪本,最終用電子筆配合點讀帖來實現有聲的繪本。這樣的繪本,不僅幫助孩子理解了古詩詞的意思,更能加深記憶,激發潛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繪本是書籍設計的一類,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小學生還可以將自己創作的有聲繪本當作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最大化地實現它的價值,在潤物無聲中提升了學生的能力。
(三)“合作+互助”模式
主要針對小學第三學段(5~6年級)的學生。從美術學習的角度分析,此學段的學生處于類似寫實階段,也被視為青春期危機的預備階段。隨著身體的快速成長及變化,該學段學生對知識技能有了向更高層次學習的需求,在創作美術作品中已不再著重于制作過程,而日漸重視完成品。在寫作方面,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語句比較自如地描寫生活。同時,他們更注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不當的評價可能會導致學生心理受挫,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對他們的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受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差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輪船、點燈泡、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痹谛W生原創繪本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關注那些思維活躍、表現能力強的學生,而應把關注點放在每位學生身上,關注每位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該模式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此模式在實行前,需要教師在前期根據學生的層次劃分好小組,其間應注意盡量將不同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帶動,形成優勢互補。此模式以“任務驅動”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師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學生圍繞任務展開學習。如在一節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為主題的繪本課上,教師先組織學生觀看一段抗擊疫情的視頻,再圍繞身邊的抗疫事件進行討論,并從中挖掘出幾個可以創作成繪本的素材。組長代表全組成員認領素材,并將一個大的繪本任務劃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再次組織組內成員展開交流,小組成員根據個人能力認領一個或多個小任務,最終齊心協力完成一個原創繪本?;顒悠陂g,教師應走到學生中,保證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 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一些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比如以錄播或線上直播的形式答疑解惑,來實現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
2. 目前因為技術原因,實物有聲繪本只能通過點讀筆和錄音貼來實現,但由于點讀筆價格偏高,對不是很發達的西北城市來說,要想在全體學生中實現具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可以試著用虛擬有聲繪本來彌補,如利用PPT軟件,實現電子版有聲繪本制作。
3. 小組“合作+互助”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被一些學生鉆空子。如有的學生會選擇置于組外,不參加交流討論,不參加作品的創作,甚至不肯表達任何自己的想法。對此,首先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走進各小組,在聽取學生的討論內容時多關注此類學生,用言語多鼓勵他們。其次教師可以用設計小組評分表的方法督促這類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有效把控學生的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是21世紀的全新的育人觀,即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指導研究就是以核心素養為基礎而展開,教師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尋找學科間的“共性”,嘗試將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兩者間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小學生原創繪本制作的課程效能,讓學生在享受課堂樂趣的同時,變被動為主動,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維克多·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成長[M].王育德,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2]尹少淳.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陳瑜蕓(1981~),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辰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生美術創作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