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真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需求,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當前現有的小學英語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約了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而英語繪本作為一種課外資源,通過圖片和文字來傳遞生動有趣且蘊含育人價值的故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如何融合繪本與主教材來培育學生的閱讀素養和提高教學實效性,亟待解決。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來闡述主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的必要性、融合的原則和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主教材;英語繪本;閱讀素養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如今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良好的閱讀素養不僅關系著個人終身發展,更是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然而,僅僅依靠使用現行的英語教材進行教學,并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繪本則以豐富有趣的圖文講述故事來表達特定情感和主題,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教材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師可以立足于主教材,融合相匹配的繪本,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讓閱讀素養之花在學生身上向上生長、向下扎根。
一、繪本與主教材融合的必要性
1.小學英語繪本與主教材融合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目前,筆者所在的市區使用的PEP小學英語教材的共八冊,11個話題,涉及話題比較貼切學生生活,學生能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掌握語言知識,形成相應的語言能力。但是,現行的英語教材鑒于英語是學生的第二語言,同時考慮到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和內容呈現的系統性,教材內容相對淺薄,主要以簡短的對話和短文為主,缺少更全面、更生動鮮活的閱讀材料,學生從中難以得到完整的閱讀體驗,教師很難進行更有意義的閱讀教學活動。另外,語言的學習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閱讀能力的培養及閱讀品格的形成也離不開充足的語言輸入。現有英語課本提供的閱讀量少,輸入不足,無法提供充足的輸入來培養扎實的閱讀能力和形成持續發展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體驗。相比之下,繪本則通過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致繪畫來講述故事,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知識。這些故事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能夠提供給學生學習英語的真實生活情境和思維與想象空間,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主教材閱讀文信息不完整,內容空洞,語言情境不真實,語言輸入品質不足等缺陷。例如,筆者若僅僅是帶領學生學習PEP四年級上冊U4 My home B Let's learn的教材內容(見圖1),學生僅僅是掌握了sofa, phone, fridge, table,key等詞匯及能夠運用Where is/are…? It is…/They are…的句型來詢問并回答物體所在的位置。這些知識雖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貼合,但是無法引起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從整個單元My home——“家”的視角實現主題意義的提升。為此,筆者融合了《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二級上冊“A Quiet House”(見圖2)進行教學。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教材內容,通過“Now, we have known about Zhang Peng's house, how about this house?”進行過渡,接著帶領學生解讀封面,并通過問題Why is “A Quiet House”?這一矛盾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筆者帶領學生分三個情景進行學習,通過兩個大問題啟發學生思考:“quiet/noisy?”“happy/ unhappy?”并帶出一系列小問題(where,what,how,why)。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不斷建構繪本框架,最后通過一個開放性問題:Which house do you like? 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感悟出主題:The house with family is the best. We should love and respect our family and try to share our happiness with them.”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繪本豐富的語言和語境,有趣的故事情節,既幫助學生鞏固了物品的擺放位置和家庭日常用品的詞匯,如,under the bed, behind the study door, phone等,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了他們對于單元主題“Home”的思考,很好地體現了學科育人的價值。
2.小學英語繪本與主教材融合是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現有小學英語教材是編者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出來的一個范例,適應性雖廣,但不能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學習教材,能保證完成英語課程的基礎要求,但現實中學生性格各異,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不一。在信息技術相當發達的時代,很多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和吸收知識能力強,學有余力的學生,僅僅學習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學會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整合學習資源,來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注重給每個單元補充與主題或內容相關的英語繪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學PEP三年級上冊U2 Colours A Let's learn(見圖3)時,教材主題為colours,核心詞匯是red、yellow、green、和blue等,核心句型是I see…鑒于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接觸了顏色和動物的學習,筆者在進行本課的學習時,補充了 Eric Carle的經典英語繪本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見圖4)的學習。繪本本身豐富的圖片信息,如可愛的動物形象,明快豐富的顏色等,搭配重復循環、朗朗上口的語言:…, what do you see? I see a…looking at me,加上英語繪本配套資源的多樣性,包括繪本歌曲、原版朗讀、動畫、節奏明快的chant等,讓筆者可以用有別于課本知識學習相對固定和刻板的方式,用多感官的形式帶領學生學習繪本。62A54B3B-1A37-4B1E-8B77-8E17A9659B00
在設置課后作業時更是能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有梯度的課后作業,實現作業分層:會唱歌的學生演唱繪本歌曲,善朗讀的學生用有感情的聲音朗讀繪本,語言應用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根據關鍵詞和思維導圖來復述繪本故事,綜合素養高的學生模仿創編新繪本,錄制介紹視頻展示作品。通過繪本與教材的融合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優勢能力學習,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學習、演繹英語繪本,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內化了知識的學習,又提升了綜合素養,實現個性化發展。
3.小學英語繪本與主教材融合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四方面,這四大版塊是環環相扣、相互關聯的。其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則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新時代教育的育人目標。為了實現這目標,單靠一本主教材難以實現,融入繪本到教學中則恰是明智之舉。這主要體現在繪本以其豐富的跨國文化,多角度的文本主題,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認識到更多的事物,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更能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進行認知與思考。同時,融合繪本更會讓情感教育價值更為突出,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主教材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使情感態度目標更能落實到位。
以 PEP 四年級下冊 Unit 6 Shopping B.Let's talk(見圖5)為例,本課時的知識點包括“Can I help you?”“How do you like this…? It's…”和“ How much is it/are they? It's…They are…”等購物用語。為了拓寬語言情境和鞏固知識,筆者融合了《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二級下 Sara's Medicine(見圖6)進行教學。在學習完主教材的內容后,筆者通過語言導入:Sarah and her mother go shopping today. Here is also a shopping story for you. 繪本 Sara's Medicine的閱讀教學。這個繪本的核心句型“Can I help you?”在繪本的不同場所里反復出現,這能讓學生更明確 Can I help you?的語用功能。同時,這個繪本還拓展了不同購物場所的名稱及在這些場所里可以買到的物品等。筆者更深挖文本讓學生可以從繪本里獲取一些隱含的信息,例如,外國人在購物前常常會列好購物清單等,并在這節課的最后設計了開放性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Mr.Dunn?讓學生思考和感悟樂于助人的重要性。通過英語繪本與教材的融合學習,學生在更多樣的語境中,積累了更豐富的語言知識,提升了語用能力。同時,教師能通過繪本中隱含的信息啟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更能有助于學生形成具有開闊國際視野的文化品格。
二、繪本與主教材融合的原則
根據小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發展規律和教材的設計特點,繪本與教材有效融合應遵循:話題貼合、語言契合和能力吻合這三個原則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語言知識和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呈螺旋上升式,從而更好地給予學生豐富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1.話題貼合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個人情況、家庭與朋友、學校與日常生活等 30 多個話題,繪本與教材融合首先應該基于話題優先原則,選擇與教材話題貼合度高的繪本,拓展閱讀,呈現話題理解基礎上的主題意義提升。
為此,筆者通過查閱文獻梳理了PEP三至六年級的話題,以便更好地與繪本進行融合。梳理如下:
上圖是PEP教材各冊各單元的主題,從表中可發現,PEP教材涉及的話題較多,呈現的內容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顏色相同的為相同或相似話題。對此,我們在進行主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時,要首先選取與主教材話題貼合的繪本進行教學。因為熟系的話題語境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知識。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U6 Work quietly!為例(見圖7),本單元的話題為rules,其主題為學會遵守規則,做個文明公民,這一話題和主題與學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但是僅僅依靠教材內容讓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規則的重要性并自覺做到遵守規則難度較大。為此,結合本單元主題,筆者選取了《攀登英語系列分級閱讀第五級》中的故事“There Should Be Some Rules”(見圖8)進行獨立外掛式繪本教學。繪本主要講述了主人公Ben因為上課開小差被教師批評了,不喜歡循規蹈矩的他許愿:“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規則!”沒想到愿望真的實現了,此時的Ben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也沒有規則在他身邊。然而,Ben有了在教室、電影院、動物園等地方因為沒有規則的糟糕經歷后,才發現沒有規則約束的世界簡直是一場災難。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在有規則和無規則時做出的行為以及內心感受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感悟規則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規則是獲得自由的保障,要學會遵守規則。通過繪本的學習,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單元話題rules的認知,又實現了單元主題意義的提升。
2.語言契合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教材是本,教師既要讓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又要其掌握語言功能。因此,在進行教材與繪本融合時,教師必須明確主教材的語言知識是繪本閱讀的基礎,繪本閱讀應是主教材語言知識的補充和強化。根據克拉申“輸入假說”,可理解性輸入是“i+1”原則,教材語言的難度可以看成“i”,選擇語言難度略高、有適當拓展內容的繪本“1”促進學生語言習得,發展內部語言系統。所以,教師必須對照主教材的目標語言,選取的繪本必須與主教材的語言契合且略有所拓展的繪本來進行主教材與繪本的融合。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Unit4 We love animals B Let's learn為例(見圖9)。本課時的核心詞匯為panda, monkey,elephant,tiger,bird等,核心句型為What's that? It's a…鑒于主教材版面僅僅是提供了一個句型,學生僅僅能通過學習明白此句型的交際功能,但是這一課時的內容缺乏語境,同時也沒有明確的核心素養指向要求。為此,筆者在本課時學習完了主教材的目標語言后,融合了《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第一級上“Tiger Is Coming”(見圖10)進行教學。繪本的目標詞匯是tiger,cat,bird,dog,monkey,fox,panda,giraffe,rat,zebra等,與主教材的目標詞匯相匹配,同時還拓展了一些動物的單詞,此外本課時的繪本還拓展了句型They hide beside/behind…62A54B3B-1A37-4B1E-8B77-8E17A9659B00
這一句型,雖然學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認知困難,但是學生在本單元第二課時中已經學習了Look at the…, it is on/ in/ under…的句型。因此,繪本可以達到“i+1”的語言輸入和整合,既有利于學生強化主教材的語言知識,又可以獲得新的語言習得。
3.能力吻合
繪本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感能力,通過教材和繪本融合教學,形成學生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其心智更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及認知特點不盡相同。具體體現在注意力、興趣點、思維邏輯和記憶等方面。(下轉第15版)(上接第14版)針對低年級學生的以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學習習慣尚未完全養成等特點,教師可以選擇顏色吸引,繪畫精美,內容句式簡單易懂,音頻節奏韻律強的繪本。中高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長,邏輯思維初步形成,經過前面幾年的學習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學習能力,教師可以選擇故事情節豐富、邏輯性強和寓意深刻的繪本。以PEP五年級上冊U1 What's he like?(見圖11)為例,本單元主要是學習人物性格特點,為此可以匹配繪本Sometimes Mum is Silly(媽媽有時也淘氣)(見圖12)。在家庭生活中,作者一改對媽媽的描述,從生活的不同角度和細節講述Mum is? silly,教師通過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表述媽媽淘氣的地方有哪些,為什么會淘氣?引導學生思考,梳理故事情節,關注主人公情感變化等。這樣不僅達到了教材教學目標,鞏固和拓展了主教材的語言知識,且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人文價值情感都能在學習繪本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三、基于提升閱讀素養的主教材與繪本融合教學實踐
(一)繪本與主教材融合的途徑
在選擇繪本時,我們主要會遵循話題貼合、語言契合、能力吻合這三大原則。但不同的繪本應該在教學中怎樣和主教材進行融合,繪本是應該和主教材融合為一課時?還是放在單元的最后一課時作為一節復習課呢?這些問題,教師應根據本校的課時和學生的學情進行選擇和調整。戈向紅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出:繪本與主教材的融合途徑主要有互補式、外掛式和整合式三種。筆者鑒于我校的課時一周只有3節英語正課及學生缺乏系統的繪本學習基礎,主要在教學中采用互補式的融合途徑:主教材與繪本合為一課時進行學習。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英語課時不足的問題。
而互補式的主要教學模式又分為:主教材+繪本、主教材+繪本+主教材和繪本+主教材三種。即繪本應該放在課時學習的前、中、后的問題。繪本放在課時學習的哪個位置,應該系統分析教材和繪本的內在聯系:若繪本內容和教材內容類似,并且教材內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少具體的語境,則可以采用繪本+主教材的模式;若教材具有一定的語境,而繪本內容既能與主教材的目標語言貼合又具有拓展性,則可以采取主教材+繪本的模式;若繪本內容和主教材主題和語境都一致,則建議可以采用主教材+繪本+主教材的模式。
(二)繪本與主教材融合的具體案例
基于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主教材與繪本教學的融合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碼能力,語言知識、閱讀理解和文化意識,同時,應重視給予學生豐富的閱讀體驗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課前應充分解讀教材和繪本內容,尋找其內在關聯,課中應通過大問題帶動小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理解和感悟文本,課后應重視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生拓寬語言學習的寬度,給予學生學習的成功感。接下來,筆者將以PEP三年級上冊U1 Hello B Let's learn(見圖13)與《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一級上冊My Noisy Schoolbag(見圖14)為例,從教師自學——課堂教學—課后活動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1.教師自學——深度解讀教材與繪本,創設融合條件
在進行融合教學前,教師應充分解讀主教材和繪本的主題、語言知識等,看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內在勾連,以積極創設融合條件。本課時的教材內容話題為school life (學校生活),目標語言為文具類單詞:bag、pen、pencil box、box等,教材語境為粗心的Zoom在上學路上因為沒有拉上書包,文具都掉在了地方,這個情景剛好被聰明的Zip看見了,通過這個情境傳遞出我們要學會整理好自己的文具用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繪本的話題也是school life,目標語言主要是:schoolbag、crayon、pencil case、pen、ruler、over there等,與主教材語言知識匹配。繪本內容主要講述了有一天,小熊Tom背著新書包去上學,當他來到學校,放下書包時,他的新書包里發出了奇怪的聲音。老師讓Tom打開書包,書包里有書、蠟筆和筆袋,沒有什么奇怪的東西,但是Tom的筆袋大大的。過了一會兒,Tom的同學又讓Tom打開了筆袋,里面有鉛筆、一把尺子和一個削筆刀。突然,一只小松鼠從他的筆袋里跳了出來。小松鼠把Tom的鉛筆都嗑壞了,但是Tom卻開玩笑說,它是一個非常棒的削筆刀。通過這個故事既傳達出了要整理好文具用品的主題,還傳遞出要積極樂觀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小意外的主題意義。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2.課堂教學——讀前學習主教材、讀中理解繪本、讀后走出文本
鑒于上述提到的教材分析,筆者采用了“主教材+繪本”的互補式教學模式展開教學。讀前活動和主教材的教學合而為一,讀中學習繪本提取關鍵信息,梳理思維過程,讀后則是走出文本,討論對人物的觀感,感悟文本價值,并聯系學生現實進行討論,具體如下:
(1)讀前活動:學習主教材知識,激活學生舊知,引起學生閱讀期待
本節課的讀前活動主要以圍繞主教材的學習為主,以A部分的Let's chant作為復習舊知,接著呈現主教材的情境,在情境中學習單詞,學習單詞的過程中注重單詞的音、形、義相結合,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主要教學流程如下:62A54B3B-1A37-4B1E-8B77-8E17A9659B00
①以A Let's chant的內容進行復習舊知:I have a/ an...
②呈現主教材課時語境:Now Zoom put all his school things in the bag. He is going to school now. But what happened? What's falling?
③ Listen and tick:What else is falling?
④ Read, match and say.
⑤Talk about Zoom's schoolbag
(2)讀中活動:大問題帶動小問題,提取文本信息,梳理思維過程
本節課以schoolbag為切入口進行過渡到繪本的學習,在學習繪本的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封面,關注繪本的作者、插圖者、標題及圖畫,利用好標題和圖畫進行適當猜測文本內容,培養好學生的文本意識。進入文本后,要通過大問題帶動小問題的方式進行語篇解構,本節課的大問題則是:Whose schoolbag is it? What's in the schoolbag? How is it?,主要通過兩個場景:in the schoolbag和in the pencil case來提取關鍵信息,幫助學生梳理繪本框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體流程如下:
①Read the cover(title、writer、illustrator)and guess schoolbag is it?
②Listen to the tape of P1-P2 and find out whose schoolbag?
T: Yes, it's Tom's schoolbag. And we can hear there is some noise in the schoolbag? What made the noise? Let's find out together.
③Read P4-P5, circle the things in the schoolbag and try to describe them
④Read P8-P9, circle the things in the schoolbag and try to descrilbe them.
⑤Read and think: What is that noise?
⑥View and think: Does Tom like the squirrel?
(2)讀后活動:走出文本,聯系現實
每一個好的繪本故事都蘊含著某個深刻的道理,在潤物細無聲的故事中教會孩子如何做人,繪本的人文價值有助于學生語用能力和文化品格的培養,這對于主教材來講是一種質的提升。因此,在讀后活動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感悟文本,通過評價主人公的行為來感悟出所蘊含的道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系自己的現實生活,進行假設猜想,或者結合繪本的話題進行談論自己的現實生活。本節課的課后活動具體流程如下:
①Think and say:Do you like Tom in the story?
② Think and say:If you were Tom ,will you be happy or angry? Why?
③ Let's compare Zoom's schoolbag with Tom's school bag.
④ Talk about your schoolbag.
3.課后活動——搭建多樣平臺,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正如王薔教授說:“英語繪本閱讀是是兒童習得語言的最佳途徑,也是兒童體驗不同文化、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世界、發展多元思維的窗口和平臺。”繪本閱讀教學填補了傳統教學單一枯燥的缺陷,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心理活動,這是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繪本教學中遠遠不能夠滿足具有表演欲、富有心好奇心特點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我們需要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后活動,來搭建平臺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每當學生完成了一個繪本閱讀后,教師可以讓思維能力好的學生制作一份reading log或者讀后導圖的形式來讓自己的思維和情感可視化。也可以讓表演欲強的學生一個小組的形式去表演繪本劇或者讀者劇場的形式,來讓學生通過表演或者說英語的形式來收獲更多的學習成就感。同時,我們更要及時對學生的課后活動給予鼓勵性評價,使他們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在主教材學習的基礎上融入合適的繪本進行學習,既可以彌補主教材存在的不足,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帶來真實的語言輸入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們應該基于一定的原則選取合適的繪本和教學模式與主教材進行融合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應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能采取多樣化的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培養閱讀習慣,從而促使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麗寧.主題意義引領下的教材與繪本融合的模式探究[J].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21(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劉? 勇62A54B3B-1A37-4B1E-8B77-8E17A9659B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