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貞
【摘要】巴爾扎克曾說:“打開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維發展源于疑問。激發學生的疑問意識,培養“四能”學生,讓學生擁有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疑促思,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從以下四方面踐行目標:師生關系,亦師亦友;模式轉變,創設條件;質疑問難,養成習慣;疑難問題,有的放矢。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意識;思維技能
在一次研修活動中,筆者有幸聽講了臺灣教育改革先行者黃武雄先生說的一個故事《父親的后腳跟》,故事情節簡單,內容顯淺,但揭示了教育的弊端,折射出深刻的教育意義。深刻指出: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動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永遠是教育的主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學回歸課堂,課堂再次成為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再次成為了教師研究的主話題。
一、師生關系,亦師亦友——想問
思想意識指導著人的行為意識。傳統觀念以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成為了人們的慣性思維。教師領著學生,學生跟著教師,學生依賴著教師,說話權、主動權掌握在教師手里,學生聽從教師的教導,順從教師的指揮。當有一天,教師不走在學生前面,學生就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正如故事里的兒子,有一天跟不上父親的步伐,走掉了,即使來回走過幾十次的路,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因為,父親一直帶著他走路,從沒讓他自己主動地走回家的路,沒有了父親,他迷路了。師生關系同樣,如果教師總掌握著主動權、說話權,學生沒有主動性,凡事被動接受,只會養成惰性思維,更沒創新思維。這種觀念與局面既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思維技能的發展,更不利于學生長遠發展。師生必須摒棄陳舊的觀念,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堅持以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角色轉換。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活動的參與者,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是課堂的掌舵人,把握著方向,主導著課堂。教師適時,適當地放手,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通過一系列的小組活動,小組討論,自主操作,師生評議,生生評議等探究活動讓學生獲取知識。在平等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由自主地產生不恥下問的興趣,有想提問題的動力。
二、模式轉變,創設條件——敢問
學生有提問題的意識,教師應該營造一個讓學生敢問的環境與氛圍。我國一直在推進著教育改革。但“填鴨式”的教育,“滿堂灌”的課堂模式仍不斷地上演著。“填鴨式”教育,“滿堂灌”的課堂模式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發展學生的思維技能。課堂教學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導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優才生”出現。近年來,我們數學科組嘗試開展非線性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非線性”教學跟傳統教學不同之處:“非線性”教學是先學后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效預習、主動學習。課堂中,在教師的參與下,對學生提出的帶有共性的問題進行聚焦,并以此作為線索和切入點,在學生經過了預習的現有基礎上展開新課的教學。通過生生合作探究(獨立思考有想法、組內交流找共識,全班展示求完善)和師生互動(質疑與解惑、示范講解與接受學習),落實新知的學習。然后,通過適量的針對性訓練,檢查和反饋學生對新知學習掌握的效果。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課前布置、課中活動、課尾總結,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思考、質疑、解疑。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72頁“歸總”的解決問題時,通過預習,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1.為什么兩條線段圖畫必須一樣長?2.6×6=36,36÷9=4分別表示什么意思?3.為什么先用乘法,再用除法計算。4.怎樣驗證答案……問題既有預習時提出的,也有課堂生成的。通過生生解惑環節后,我們把問題聚焦在“為什么先用乘法,再用除法計算。”從而歸納出該類解決問題屬于“歸總”問題,先求出總量,再用總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不管是求另一個數量,還是求另一個單一量,都是先用除法計算。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思考,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問題不斷,學生暢所欲言,積極回應;學生參與度高,思維活躍。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敢問、敢答,極大鍛煉了思維能力,成為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
三、質疑問難,養成習慣——愛問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我們要持之以恒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貴在堅持。日常,在每節課的前置性預習中,筆者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根據預習內容提2個或以上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在預習本上,課堂上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答。除了準備好的問題,課堂上,筆者還經常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一題多問,一題多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問題“為什么看起來大小不同的兩個圖形,它們的周長卻相同?5千克的鐵比5千克的棉花重,對嗎?403-156=247,有什么方法驗證答案對錯呢……”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發展了學生思維。課堂上,筆者還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思考:“你還有不懂的問題嗎?請大膽提出來。”在學習四邊形的特點時,一個學生突然舉手,“老師,四邊形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學習分數的簡單計算,總結計算方法時,有學生提出,“五分之二減五分之二等于五分之零嗎”,這些看似簡單,但又容易被教師忽略的知識點,正好是學生模糊、迷茫的地方。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不恥下問,師生互學互助,解開謎團,學生學習興趣盎然,知識更扎實。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四、疑難問題,有的放矢——會問
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解決知識的重、難點,發展學生的能力,避免學生天馬行空、漫無目的地質疑問難。疑難問題,必須有的放矢,學生要有提有用、有價值的問題的意識。剛開始時,筆者發現學生在問題設計中存在很多不足。如:1.提問題隨心所欲,沒有重點。2.語文素養低,不會問。3.個別學生沒有認真預習教材,沒有把握好教材,“非線性”教學中的預習環節落實不到位,不懂裝懂,沒有問題,不知道怎樣問問題。4.沒有認真思考,歸納知識,提煉問題,而是應付式地提問。為提高學生提有價值問題的意識,開始時,筆者故意讓學生任意地提問題,生生解答,師生解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熱鬧的課堂轉眼過去了,下課鈴響了,筆者問學生,“這節課解決書本的例題了沒有,你們學會例題的什么知識了?”學生面面相覷,無言以對。是的,有限的課堂時間只能提有用的問題、相關的問題,解決不懂的問題,否則等于浪費時間。有鑒于此,筆者作了以下努力:
1.在預習設計中,讓學生通過預習任務單梳理自己對新知的認識、掌握程度,請學生寫出知道了什么新知,有什么疑問。強化學生問題意識。
2.日常,從模仿開始,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問題、優秀學生的問題,模仿書本例題、練習中的問題。規范學生的問題模式。
3.讓學生多讀題、多思考,多分析題目的信息、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有效找出關聯的、關鍵的問題。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生通過不斷模仿練習,內化提升。慢慢地,學生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在教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一位學生質疑道:“老師,除數是一位數,被除數是三位數的筆算除法,商一定是三位數嗎?為什么呢?”學生的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切入點,筆者順勢聚集問題,開展新知探究。
“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言。思維技能正是創造力的關鍵芯片,質疑是啟動思維技能的發動機。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落實高效課堂、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