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胡小清
【摘要】具身認知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身體對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模式可以逐步向以具身認知為導向的課堂模式進行轉變,主張構建身體與認知共同參與的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分析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并結合實際問題和具身認知理論探究相應的解決策略,如,情知交融重熏陶、道法交融重發(fā)掘、活動感悟重體驗、以評代促重激勵,通過此四項教學策略調動學生身心,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為學生構建高效教學課堂,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具身認知;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的重要教學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當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仍在采用脫離生活實際的道德觀念說教、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脫節(jié)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導致學生提不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顯然難以實現課程目標。
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哲學家研究發(fā)現:人類的知識最初是與身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知識具有天然的身體維度。但目前,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身體維度,也就是把教育對象當作身心分離的個體來看待。而法國身體現象學的代表人物梅洛·龐蒂開創(chuàng)了具身認知研究的新時代,在其代表作《知覺現象學》一書中提出了具身哲學的思想。具身認知也譯“涉身”認知,其主要含義是指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在認知的實現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首先是人的認知過程、感知能力,如,知覺的廣度、可感知的極限等都是由身體的物理屬性決定的;其次,認知的內容是由身體提供的,我們的身體及身體同世界的互動提供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原始概念;最后,認知、身體、環(huán)境是一體的,認知存在于大腦,大腦存在于身體,身體存在于環(huán)境。
因此,教師可以將具身認知應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下面將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研究與分析,探究教材中蘊含的道德觀。分析教材所要讓學生學習、掌握的道德觀念,從而認真做好對教材的分析與解讀、指導教學。倡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身體實踐而展開學習,基于具身認知理論,提出四大教學策略。
一、情知交融重熏陶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培養(yǎng)目標可以與學校的育人目標、校訓等結合起來,將教學目標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以達到學生發(fā)自內心、自主地踐行美德,使學生時時處處沉浸于正確的道德觀要求之中,讓學生在熏陶中增強愛國愛黨情感,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比如,在教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心的傳遞者》一課時,可以結合我?!拔鍍?yōu)”中“品德優(yōu)”的評選,鼓勵學生一起與家長志愿者參與校門口志愿活動等特色活動,通過回憶親身經歷、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在情知交融中受到熏陶,感受獲得幫助及提供幫助時的快樂,明白幫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真正體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培養(yǎng)助人為樂和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懷,做一個有愛心、懂得愛、會愛人的新時代好少年。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家園》一課時,可以利用本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本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的研學活動結合起來,在實踐活動中與愛國主義素材近距離接觸,通過親眼看到、親手觸碰,親身感受來培育志向高遠、全面發(fā)展,為祖國作貢獻的現代小公民,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素養(yǎng)。
二、道法交融重發(fā)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把教授方式從“老師講道理”轉變?yōu)椤皩W生說感受”,基于現有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結合所要傳授的教學內容,努力創(chuàng)設出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單純地接受道德觀念到身體力行地發(fā)掘需要感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授課時,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先讓學生觀看有關“公共規(guī)則”的視頻,創(chuàng)設相對應的情境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辯論,讓學生的思維隨著身體的動作而發(fā)生,在辯論中自己發(fā)掘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重要性。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清新空氣是個寶》時,教師可以將學習放在生活中,請學生每日向爸媽詢問記錄當天真實的空氣質量,通過查閱資料與實地走訪,提高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使學生發(fā)掘目前國家對環(huán)境保護的措施,增強學生愛國愛黨情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也涉及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其嚴謹性要求教師尊重其條文的準確性,但是條文的復雜性又給小學生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障礙。所以,為了避免法治教育的生硬和枯燥,可以讓學生自我發(fā)掘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一課時,應該將法制教育落實到生活中,讓學生脫離課堂的限制,在生活中認知法治教育,從而發(fā)掘現有的國家法律是如何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的,提高學生明志善思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活動感悟重體驗
“身體”是一個與環(huán)境進行交互作用的有機體,可以不用限定在固定的教室空間,要在環(huán)境中將身體經驗嵌入到道德認知中,將兩者結合起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應改變課堂教學中“限在桌前,陷在聽中”的現狀,進一步讓學生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美德,引領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思考,在實踐過程中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讓學生在富有特色活動的具身認知中,逐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進行自我的反思與體驗。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一課時,可以將課時安排在節(jié)假日前后,布置引導任務,讓學生有機會真實地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避免授課時學生對該教學內容一無所知,缺乏實踐,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真正了解家鄉(xiāng)、關心家鄉(xiāng),從而提高教學時效性。在教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和大自然》一課時,可以將授課時間安排在植樹節(jié)前后,將上課場地安排在學校生物園,幫助學生設身處地地了解自然、明白保護自然的意義。
四、以評代促重激勵
有效的評價體系能成為教師引導和學生自我監(jiān)控的思維地圖。通過評價工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發(fā)展,開展自主探求,學生知道“要做怎么”和“怎么做”,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自主性。表現性評價就像無形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不需要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進行強調和指導,把時間充分地留給學生,引導學生關心生活中的現象,并大膽表達想法,在小組合作下,積極針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升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诖嗽u價工具,教師和學生對評價有據可依,做到“教學評”一體化,幫助教師和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明晰下一步教學的方向,促進學生查漏補缺。
如,在教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小水滴的訴說》時,組織學生記錄身邊人節(jié)約用水的好做法,和同學分享。在這里采用表格式的表現性評價,此評價標準也是學生行動的地圖。學生提前知道了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他們要完成及要注意的事項。與此同時,也明確了討論過程不能閑聊和漫無邊際地過度延伸,記錄員要做好記錄。所以,此評價標準有助于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進行自我監(jiān)控。最后,教師可以借助小組討論評價表快速地了解各小組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下次的合作,各個學生也可以通過本次合作的結果,有據可依地改進自己的表現。
具身認知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身體對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具身認知理論不僅批判傳統(tǒng)教育學中身體與心靈分離的情況,而且強調身體在教育教學課程實踐中的復歸,并構建身體與認知共同參與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將身體經驗嵌入到道德認知中,促進學生認知的形成。因此,“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tǒng)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模式應該要逐步向以具身認知為導向的課堂模式進行轉變,將具身認知的學習概念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基于具身認知理論,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情知交融重熏陶、道法交融重發(fā)掘、活動感悟重體驗、以評代促重激勵),從而構建高效生動、開放化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愛國主義情操,并能將思想觀念的轉變落實到實踐中,為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提供了新思路。其教學策略也可推廣到其它學科或領域,如,應用具身認知策略進行語文教學、小組討論、課堂激勵與課堂管理等。
參考文獻:
[1]孟偉.如何理解涉身認知?[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
238(12):75-80.
[2]葉浩生.具身認知: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5):705-710.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