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茹
摘要: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有力體現,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但是,近些年,外來思想涌入我國,一些學生受到影響,更加熱衷于西方節日。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要承擔起自身的職責,讓學生了解并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其中,語文教材中隱含著不少傳統節日文化元素,教師有必要將其利用起來,有意識地滲透到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收獲語文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基于此,以下就將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作為載體,著重分析傳統節日文化的運用策略,希望提供有利參考。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文化;小學;中低段語文
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中運用傳統節日文化,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極為積極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傳統節日文化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喜愛程度,并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得到潛移默化之效,通過積極、向上的文化精神引領學生思維品質的良性發展,幫助學生從小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文化的運用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使學生樹立良好的民族認同感,為民族的繁榮和發展提供助力。可見,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中運用傳統節日文化極為必要,那么從哪些方面入手,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運用呢?具體如下。
一、深入挖掘教材,尋找教育元素
教材是由專家學者反復挑選、精心編制而成的,由大量名人名作組成,參考價值極其顯著。細心觀察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其中包含了很多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內容,只要教師善于挖掘、開發,這些都可以成為教育的“好幫手”[1]。在開展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尋找并梳理有關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并適當、適時、適度地滲透,使學生在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同時實現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例如:在教學《端午粽》這一課的時候,可以明確的是,本節課將要教學的內容和端午節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正式教學前,教師立足于課文,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即準備和端午節相關的小故事。在課堂上,邀請學生上講臺前講述自己準備的小故事。通過講述故事,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當學生完成故事講述后,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充、完善,引領學生學習屈原這一愛國詩人的高尚精神和品質,在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朝著健康的方向邁進。
二、基于教學內容,適當向外拓展
在小學中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利用教材這一素材的時候,也有必要適當引入教材以外的知識,滿足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強的需求,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教學《古詩三首》這一課的時候,其中一首古詩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它主要表達了詩人在重陽節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教師發現,不少學生知道除重陽節以外的節日,對重陽節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對此,教師整理了一些和重陽節、詩人相關的背景資料,并且給學生進行了講解。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對重陽節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對本詩的理解也更深了。結束上述環節后,教師給學生播放了《九月九的酒》這一樂曲,為學生營造逼真的情境,這不僅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重點和難點,還實現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一舉多得。
三、注重教學實踐,開展主題活動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經說過:“要想獲得一種見解,首先就需要勞動,自己的勞動,自己的首創精神,自己的實踐。”這充分體現了實踐的重要性。基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教師要想幫助學生深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那么就要認識到一點,即將教學局限在課堂、教材上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適當拓展、延伸,組織學生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使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由淺至深,加重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感悟[2]。例如:在結束完課堂教學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即通過互聯網或圖書館等渠道,選擇自己最喜歡或感興趣的一個傳統節日,搜集相關資料,可以是圖片,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文字。在課堂上,依次展示自己的成果,介紹傳統節日的來歷、習俗、活動方式以及相關的文學作品等。如,有的學生整理了一些和七夕節相關的資料,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七夕節接露水、乞巧等活動,并且講述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活動,如在中秋節做月餅,吸引學生踴躍參與,在親身實踐中對傳統節日所具有的意義形成更加透徹的認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中低段語文教學中運用傳統節日文化,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使學生接觸到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根植于心中,從心底里重視和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加以有效實踐,努力構建高效語文課堂,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運用,助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強.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 科教文匯,2020(12):154-155.
[2]宋曉玲.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 學周刊,2020,2(5):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