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一民
摘要:新課程十分重視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讀后續寫英語訓練能整合英語閱讀和寫作,有效地測試高中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了更好迎合教育改革趨勢,還需教師積極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從而促進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本文結合讀后續寫的提出背景和特點,分析長??h高中生讀后續寫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提高學生讀后續寫能力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讀后續寫;能力培養;教學策略
一、提出背景
在國內,讀后續寫的模式最早由王初明(2014)提出,他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語言理解與語言產出結合得越緊密,語言的學習效果就越佳。2016年,浙江省新高考英語試卷的題型和內容都發生了明顯改變,取消了單項選擇題與改錯題,增加了英語讀后續寫這一全新的寫作題。這一改變明確了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英語改革方向,以及其更側重考察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2018年,遼寧省在新高考英語試卷中首次增加讀后續寫這一寫作題。
讀后續寫是一種緊密結合閱讀與寫作的題型,即給出前文,要求學生在理解前文的基礎上進行后文續寫。首先,讀后續寫并不是要求學生隨心所欲地進行寫作,而是要求學生在題目中所給段落開頭語的幫助下完成部分內容的續寫。其次,讀后續寫要求學生能夠精準地理解文章中的內容,在進行續寫時不會偏離文章的主題。最后,在進行部分內容的續寫時,其寫作思路以及內容并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說,學生能夠依據自身對于文本的理解,來對文章的結尾進行不一樣的詮釋。
二、高中生在讀后續寫題型中存在的問題
(一)未能理解文章主題和情感基調
文章的主題就是作者通過全文表達的中心思想,引領故事的發展。文章的主題貫穿全文,是學生完成續寫的方向和根據。高考續寫文章的主題都是溫馨積極,而許多學生沒有理解,情節構思偏消極。這些情節設計與文章主題相背離,使續寫后的內容與前文呈現出不一樣的感情基調。在當前的讀后續寫中,大多數學生只停留在淺層次的續寫階段,為了續寫而續寫,缺乏自己感情地融入和合理的想象。
(二)續寫情節與前文銜接不合理,缺乏邏輯性
部分學生在讀后續寫的時候沒有全面考慮事件發展的邏輯性及客觀性,再者就是續寫的情節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學生在續寫題型中沒有充分考慮事情的發展是否符合客觀規律,也沒有考慮文章的發展是否滿足人物的性格,導致在續寫篇章中出現了大量不切實際的內容,使文章情節缺乏邏輯性。很多學生認為讀后續寫是天馬行空的活動,可以自由發揮想象,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也不必考慮文章內容的發展是否符合生活邏輯,是否符合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等,這是由于部分學生的文體知識及文化意識較為薄弱。
(三)寫作語言不準確,細節描寫欠缺
在高考寫作過程中,詞匯和語法的應用準確性是一項重要的標準。在寫作過程中,部分學生沒有考慮到原文的語言風格,導致表達出現口語化,并且語言的協同效應較為薄弱。例如,學生未考慮原有文章的語言風格,包括時態和語態,續寫普遍以對話形式展開,表達嚴重口語化,不符合英語書面寫作的要求;還有些作文受漢語表達習慣和思維的干擾,產生了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中式英語;缺少細節描寫,使得文章缺乏生命力。
三、培養學生讀后續寫能力的改進策略
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筆者根據教學實踐及經驗,認為以下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
(一)合理選擇閱讀材料
讀后續寫材料多以記敘文或夾敘夾議文為主,因此,在日常教學及寫作訓練中,教師需要加強對閱讀材料選擇的重視,盡量以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文為主。該類文體的上下文間有較強的連貫性,話題通常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利于學生在符合邏輯的基礎上大膽發散思維,展開想象;同時記敘文的閱讀難度較為適中,與學生的認知水平較為相符,故而更適合學生寫作。
(二)深入研讀閱讀文本,有效梳理文章情節
新課程背景下讀后續寫的出現顯著提高了對學生讀寫結合能力的要求,有效的閱讀才是寫好讀后續寫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脈絡,確定文章主旨;其次,明確沖突事件;再次分析主要人物的動作描寫和情感變化;最后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想要準確地理清故事的主要情節脈絡,首先要讀記敘文六要素when、where、who、what、why、how,只要把這幾個要素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清晰地展現出來了。我們常說“無沖突不故事”, 在解讀文章主要內容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明確這個沖突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已經發展到什么程度,然后在續寫中將這個沖突事件的高潮和結果補充完整,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研讀,可以讓設置的閱讀目標更有針對性,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涵,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等,進而為學生續寫活動的開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提升續寫的合理性、針對性,同時鍛造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
(三)利用互動協同理論,提升語言能力
王初明(2010)所提出的協同效應不但在實際對話中產生,而且當學習者進行文章閱讀時也會產生這種效應。互動協同理論指的是學生在續寫過程中使用文本中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的語言協同能力與自身的語言學科素養具有一定的聯系,并且和原文中詞匯及語法的使用頻率具有關系。那么在不抄襲原文的前提下,教師就要一邊引導學生能夠借鑒原文中的詞匯、時態及語法,一邊在保持原文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有意識提高學生對文章目標語法的使用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應有針對性地積累細節描寫相關的詞匯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準確性,最終得高分。
四、結語
此次新題型改革對老師來說是把雙刃劍,對學生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它不但注重篇章結構完整性和邏輯性的結合,還強調語言使用的規范性,情節的發展要合情合理。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合理選擇閱讀材料,重點關注故事性文章,引導學生充分研讀閱讀文本,挖掘文章的情節和品讀文章的語言,并學會模仿。以閱讀文本為依托,促使學生的讀后續寫能力、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進而讓學生能從容地應對高考,成為真正滿足社會高速發展需求的新時代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4);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