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政治理論的不斷創新,建立良好的思政課課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徑。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理念是立德樹人。實施思政課課堂教學,既是教書育人的根本要求,也是現代教育體系的根本任務。因此,在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要把握時代發展趨勢,把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時,教師也應積極對思政課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以適應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淺析
引言: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渠道是思政課,這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既有經濟,也有政治,還包括社會以及文化、生態等,對于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通過思政課程的開展,筑牢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陣地,不斷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是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該課程教師肩負的重要職責與使命。本文結合多個的教學實踐經驗,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進行淺析并提出了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高職思政課教學現狀分析
(一)對思政課教學本質認識不足
高職院校教育的顯著特征是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技能水平的發展,因此,高職思政課教學要結合學生職業發展的特點,針對高職學生當前的思想狀況進行層次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掌握思政課堂教學的規律。教師制定思政課教學內容必須堅持思想政治育人目標與學生實踐技能的獲得相統一,銜接思政課教學與專業課教學的密切配合。但是從現實情況分析來看,大部分高職思政教師身兼多職,給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帶來了多重阻礙。社會主流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偏見,主要是學歷和知識歧視等,造成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提不起學習興趣,對思政課開設存在著較大的誤解,因而思政課教學效果和質量持續下降。
二、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積極拓展教學資源,設計有效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材理論性較強,但高職學生的理論素養以及知識儲備欠缺,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為此,要想有效開展這一課程,應從教學內容的設計入手,不能僅僅局限于思政課的教材內容,而是要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加強實踐與理論的聯系,不斷拓展教學資源,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整合資源,使課堂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更富有針對性、靈活性和創新性。首先,在教學中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與鮮活的史實進行有機結合,引領學生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背景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中國近現代以來波瀾壯闊、蕩人心魄的歷史實事的認識,將空洞說教轉化為生動典型的史實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史實的了解與學習中感同身受,從而印證到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原因探究中。而這些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歷史 典型案例,對于學生來說極具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思考,認識到歷史長河中所展 現出的思想之光芒,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支撐。教學中,還應該將當前的時事或者是熱點有機結合起來,比如每年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兩會”的召開,領略重要的會議精神,以及當前國家與政府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將這些內容貫穿到教學中,才能使理論課的講解更富有生動性,也更具有活力。通過具體的時事以及熱點,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概論課的理論,并將其與實際結合起來,加強理解和認知,也能讓學生堅定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靈活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
教學的藝術不是單向地傳授知識,而是需要激勵學生、喚醒學生和鼓舞學生。思政課課程所涉及的面比較廣,而且與現實的聯系也比較緊密。面對當下的教學對象,他們是新生的一代,這些學生正處于新時代的飛速發展時期,他們個性鮮明、思維活躍,對于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熱點問題具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或者教師“我講你聽”的僵化模式已經成為過去式。教師要跟得上時代節拍,與時俱進,充分了解當前新生一代的認知需求,不斷創新和探索更加豐富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形式更加多元、靈活,避免傳統的單向輸入教學,實行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雙主體、雙向的互動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與教師一起圍繞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與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時,也讓學生在表達個人見解中充分展示自我的個性思想和認識。由此也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思想火花,并且進行引申,對良好思想加以延展,而對一些學生思想上的誤解或者是偏差也進行科學的引導。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講解中,就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關系的內容。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理論,教師鼓勵學生與實際聯系起來,了解自己家鄉有哪些特色文化,并且以小組為單位,大家相互分享,增強學生的互動性與參與度。這一問題的引入,實際上也是讓學生與身邊的事實緊密聯系起來,增強對自己家鄉的了解,生發熱愛家鄉的情感,鄉愁鄉情韻味濃厚,在講述各自家鄉文化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也為后續的教學打好伏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教學內容采取小組討論、案例出示、專題講解以及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形式,將理論知識弄通吃透。在課堂上,將教與學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獲取生活中的認知,變成發表個人見解的素材,大家在相互討論中闡述個人思想,獲得更多資源。鼓勵學生調查自己的家鄉文化,培養和鍛煉學生以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如此,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課,而是主動獲取更為多元的知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以及自覺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按照思政教學的要求,配備高素質的教師,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實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職業培訓體系,通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張帥,張麗.淺析新時代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J].公關世界,2021(20):157-158.
[2]于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和傳統文化的融合方法分析[J].時代報告,2021(07):150-151.
[3]李馥芬.淺析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