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艷 吳楠楠
摘要:在當前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可靠保障。特別是在面對一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通過發揮出心理育人的作用,可以更好的開展心理輔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干預,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教學體系的構建,需要以學校為主體,在多方共同實施的基礎上,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實踐路徑進行分析,更好的明確其自身的內涵與意義,針對目前心理育人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心理育人;實踐路徑
引言:
在現階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能夠借助心理育人的途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補充,滿足立德樹人的目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高校就逐漸開始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在經歷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稱謂演變以后,構建了“三全育人”框架下的“心理育人”體系。在教育部黨組頒布的實施綱要中,要求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做到育德與育心相結合,在提供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同時,構建更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實現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協調發展。在開展高校學生工作中,必須要明確心理育人工作的特點,對目前其工作中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發揮出心理育人的價值。
一、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的內涵與特點
(一)心理育人的科學內涵
心理育人指的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育人之間有效連接起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來達成育人的目標,從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出發,對人才培育的內容、方法與舉措進行調整。心理育人需要教育者從育人的角度出發,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教育對象,從而培養更為優質的新時期人才。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成長與身心特點,將育德與育心相結合,為學生傳遞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
(二)心理育人的意義
1.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價值
從心理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前者的育人作為主要內容,需要滿足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應用其中,滿足最終的育人目的,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傳統健康觀的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被誤解的情況,將重點放在了健康層面,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理念存在局限性,更多的是對心理健康進行矯正。而在心理育人下,可以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做到育德與育心相結合,發展為主,矯治為輔,將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出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落實高校育人實踐
在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育人功能的發揮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在傳統醫學模式的制約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心理危機干預與預防方面,解決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礙與困惑,但是并沒有重視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屬性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阻礙了學生的成長。在心理育人下,可以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成長成才出發,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進行明確,改善育人效果。
(三)心理育人的基本特點
首先,思想與心理都屬于意識的范疇,心理育人表現出內在統一性的特點。對于心理來說,作為個體在面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一種主觀反應,可以將其劃分為知情意等層面。在思想產生的時候,心理作為大腦機能,在身心發展方面具有調節器的作用,實現了思想升華,在良好心理狀態下,能夠促進思想的形成。心理與思想之間存在不可分割性,這也就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存在融合性與交叉性。在不同發展階段,學者在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兩者之間時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可以更好的明確學生的心理問題,對深層次的思想問題進行挖掘,引導學生調整不合理的信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存在的問題
盡管在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一)育心與育德的契合點把握不準
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礎之上,這就造成育心與育德在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思政化的問題。在隊伍建設過程總,心理育人工作處于初級階段,主要由思政工作者開展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進入這一崗位。但是由于理解存在機械化的問題,造成心理學教師在處理一些學生遇到的問題時,陷入到迷茫與沖突當中。此外,在開展心理育人工作中,更多的采用一對多的單向灌輸模式,針對性不足,甚至將心理健康課演變為思想品德課。在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下,并不能將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出來,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在制定評價考核機制的過程中,心理育人并沒有探索屬于自身的獎懲機制,更多的是沿用思政工作模式,造成其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存在面子工程,影響了育人功能的發揮。
(二)“三全育人”落實不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中,明確強調“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通過做到全員、全過程與全方位育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思政工作實效性與科學性水平的提升。但是從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來說,在“三全育人”理念方面存在落實不到位的情況,許多高校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同時由輔導員與心育教師配合,其他部門并沒有積極的參與進來。而在針對大學生的規章制度建設中,并沒有從學生的成長需求與心理特點出發,校園文化的心理育人功能并沒有進行深度挖掘,影響了心理育人元素的價值的發揮。對于家長來說,其將重點放在了子女的就業與學業方面,針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缺乏關注,盡管社會上的關注度較高,但是并沒有參與到實際活動中,影響了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三)心理育人側重點偏差
從早期社會的發展來看,人們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醫務人員方面,他們在接觸患者的時候,往往會面臨不同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問題與身體健康問題交織,使得病人的康復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逐漸興起,但是其所形成的心理育人體系在側重點方面存在明顯的偏差。最初構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采用心理咨詢的方式,解決學生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對于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形成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傳統病理學思維逐漸地被現代化心理育人理念所取代。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心理育人的重點依舊放在矯治方面,并沒有重視學生的發展需求,造成學生精神痛苦無法得到有效緩解。高校在學生工作中開展心理育人中,更多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并沒有幫助大學生開展系統性的心理耐力、承受能力以及毅力的訓練工作,阻礙了學生領悟力與感受力的提升。
三、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的實踐路徑
為了更好的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彌補傳統高校學生工作中心理育人存在的問題,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把握德育與心育的契合點,積極的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一)把握德育與心育的契合點
在開展學生心理育人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德育與心育的獨特點,正確的把握兩者之間存在的契合點。從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來看,在理論根基、學科類別以及工作目標方面存在許多的差異,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為心理學,而思政教育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指導,實現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但是兩者不管是在研究還是實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必須要針對學生的意識層面開展教育工作,解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焦慮、抑郁等情況,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就需要將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發展性的教育內容,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幫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心理育人工作中,育人工作者應該準確的把握兩者的契合點,充分的融合兩者在方法、理念與目標中的內容,做到優勢互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構建家庭、學校與學生一體化育人新格局
在高校學生工作當中,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需要積極的落實“三全育人”的理念,特別是在全員參與方面,通過構建家庭、學校與學生一體化的育人新格局,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從個人層面來看,自我調節與外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能夠做到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出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時候,高校應該強化對學生的引導,通過開展自我身心調節,積極的與外部溝通,開展自我學習。通過將自身的認知模式與行為模式相結合,合理調控自我情緒。學校則需要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檔案,開展后續的跟蹤與善后處理工作。通過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心理健康引導,讓學生消除自身的負面影響,實現心理狀態的改善,在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心理育人模式下,發揮出“互聯網+”模式的優勢,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對于家長來說,應該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家庭成長氛圍,為子女提供正確的引導。家長應該主動關心學生,借助親子互動,強化溝通,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此外,家長應該學會包容孩子,鼓勵孩子構建獨立健康的人格,為以后的健康成長提供可靠保障。
(三)提升心理育人的實效性與科學性
高校在開展心理育人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育教學規律出發,編寫合適的教材,同時調整課程設置,滿足學生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從最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出發,應用到具體生活中,幫助學生解決自身的具體問題,靈活的運用心理調節技術,實現學生思想境界與心理素養的提升。在大學生身心發展當中,心理育人工作的開展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改善心理育人的效果。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應該重視情緒調節、人際交往以及環境適應方面的教學工作,而高年級學生則將重點放在壓力疏解、職業規劃以及婚戀問題等方面。通過明確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中存在的個體性差異,可以為其提供不同的心理育人目標,采取針對性的方法,改變以往側重矯治的工作模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高校在學生工作中,必須要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教育教學規律,在不斷總結與歸納下,采用正確的規律,對心理育人實踐工作進行指導,更好的發揮出心理育人的作用。
結束語:
在當前社會快速變革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更為突出,出現了許多心理事件。高校在開展學生工作中,必須要重視心理育人工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認知與行為習慣,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積極的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干預機制,通過發揮出社會、學校與學生多主體的優勢,落實“三全育人”的理念。高校通過積極的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可以更好的彌補傳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積極探索與創新中,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結合學生的個人特點,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符丹,代江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價值生成與實現路徑探究[J].大學:研究與管理,2020(11):4.
[2]田娜娜.心理育人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探究[J].保山學院學報, 2021,40(4):6.
[3]仇小梅.實踐育人理念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探索——評《新時代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校科技,2021(5):1.
[4]范曉媛.發展性藝術治療在藝術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路徑探究[J].大眾文藝:學術版,2021(19):4.
[5]李秀平,趙春鳳.心理育人的機制和路徑研究——以五邑大學”心路領航”項目為例[J].大學教育,2020(5):3.
[6]張莉敏.“五位一體”心理育人特色體系探索——基于民辦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J].才智,2022(05):115-117.
[7]譚進,毛艷麗.新時代高校心理育人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1(40):149-152.
課題和編號:省級 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調查及心理干預工作機制探究SK2020A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