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內容提要〕在“大智移云”和新技術革命下,會計職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的會計學專業必須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擺脫人才培養同質化的現狀,走特色發展的道路。目前,會計學專業的轉型發展應當從四個方面入手: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差異化辦學,重構課程體系,加強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關鍵詞〕高校轉型 會計學專業 特色發展 校企合作
一、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轉型發展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高校受地域、資金、師資水平等的制約,在辦學理念、學科專業設置、教學軟硬件條件、文化氛圍等方面與全國性的重點名牌大學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素質普遍較低,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為了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要推進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所謂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就是指地方本科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及內容、師資建設、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當前,國家非常重視對地方本科高校的引導,逐步推進其轉型發展,這已成為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體系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作為地方本科高校開設數量最多的專業之一,會計學專業如何順應形勢,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已成為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一)會計學專業轉型發展是提高人才競爭力的需要
在我國現有高校總數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在培養高等教育人才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的競爭力卻不容樂觀。據統計,2020年我國共有高校畢業生874萬人;2021年這一數字進一步增長,達到909萬人,就業競爭十分激烈。地方本科高校受教學理念、師資水平、教學軟硬件條件等的限制,畢業生的整體素質與全國性高校和重點名牌大學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比較明顯的劣勢地位。會計學專業屬于較為成熟的專業,重點名牌大學在開設會計學專業時主要注重理論的系統講授,學生科研能力較強,理論基礎扎實;而高職高專類院校主要注重學生會計操作技能的培養,如點鈔、手工做賬、電算化操作等。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必須轉型,在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方面凝練特色,這樣人才才有競爭力。
(二)會計學專業轉型發展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各種變革層出不窮。過去,會計學專業教授學生如何記賬和編制財務報表,主要培養“記賬型”人才。然而,在財務機器人和財務共享中心這些新鮮事物出現之后,會計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低層次簡單的記賬型人才需求大幅度減少,人才需求模式向高水平復合式和管理型轉變。在此背景下,會計學專業如果還按照以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所培養的人才將會被社會淘汰。因此,轉型發展是會計學專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必然需要。
二、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同質化,人才培養方案缺乏特色
地方本科高校,特別是一些民辦高校,有相當一部分興辦時間不長,缺乏經驗,對自身的辦學定位一直非常模糊。大多數地方高校會計學專業都是照搬重點名牌大學或知名財經類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而重點高校基本都屬于研究型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更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一點具體表現為:課程設置上理論類型的課程偏多,注重對會計準則和制度的講解,相對來說對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缺乏必要的拓展。地方本科高校不考慮自己的特點和實際需求,盲目照搬,就導致了專業同質化現象的產生。另外,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時,地方本科高校沒有對地區經濟和產業鏈進行深入研究,未能針對實際需求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使得專業發展趨于同質化。
(二)課程體系脫離實際需求,無法滿足跨界融合的需要
地方本科高校現有課程體系基本上是由四個模塊構成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從課程體系上來看,仍然偏重理論課程,缺乏實踐類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課程體系千篇一律,缺乏創新。由于企業對會計學人才的需求已經由記賬型向管理型、復合型轉變,單純教授會計學理論知識的課程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普遍缺乏管理學、金融學、法學、自然科技等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只單純讓學生學習會計直接相關的課程,缺乏新興分支學科的課程,也很少設置綜合性的專題性質的課程,學生無法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掌握會計相關知識,缺乏經濟管理的綜合能力。
(三)校企合作不夠充分
目前,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各地高校普遍重視校企合作,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的數量大幅度增加,興建了一大批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然而,在校企合作廣泛開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校企合作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還未深度融合。從大多數地方本科高校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基本限于簽訂協議、組織師生參觀、選派部分學生實習等方式,形式較為單一,合作不夠充分和深入。多數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未充分聽取合作企業的意見,導致課程體系設計和方案制定脫離企業實際需求,未能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
(四)實踐教學弱化,體系不健全
會計學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教學模式不能過分偏重理論,必須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而要在校園內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賴于虛擬仿真實驗室和各類實踐教學平臺。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在這方面存在短板,無法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地方本科高校的會計學實踐教學基本上限于兩種模式:一是安排學生到校企合作單位實習;二是在實驗室進行仿真模擬實驗。由于校企合作單位接納能力有限,學生只能分批前往企業實習,很多高校只能給學生提供一次頂崗實習的機會,而且時間一般都比較短,學生在企業無法真正接觸實務工作,往往都是做一些與財務無關的雜事,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幫助有限。一些高校為了節省經費,購買質量不高的實驗軟件,仿真模擬實驗室的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使得其不能真正滿足現代化教學活動的需要。很多高校的實驗軟件或模擬實驗平臺都是針對單一知識點或技能進行訓練,綜合性不夠,不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會計相關知識的能力。
三、促進地方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差異化辦學
地方本科高校的辦學應主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但要夯實學科基礎知識,還要充分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應當在兼顧會計學專業傳統特點的基礎上,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凝練特色,實行差異化辦學。只有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只有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準確,才能明確人才培養職責任務,才能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以大連財經學院為例,從學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基礎條件等方面來看都無法與重點高校相比。學校如果以理論教學研究為發展建設目標,顯然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當立足大連的財務外包產業,以培養熟練應用英語或日語的財務外包人才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凝練和培育學科專業特色,打造學科專業優勢。同時,應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創新創業類課程的比重。此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競賽,形成用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項目替代創新學分的機制,逐步提高地方高校會計學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順應時代要求,重構課程體系
隨著科技進步,會計核算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會計的核算工作逐步被軟件和機器所取代,而管理職能卻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伴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專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專業融合將成為一種趨勢。在這種大背景下,會計人員只懂財務不懂業務是不行的,跨界人才是最受歡迎的。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應當改革重構課程體系,順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要突出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將現代職業標準、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植入課程體系,加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跨界培養的思維。除了傳統的會計類課程,適當增加數據處理、現代信息技術、戰略管理、商業模式、國際法等方面的課程。此外,對于傳統的核算型會計課程應當合并整合,適當縮減課時。例如,可以考慮將基礎會計和中級財務會計合并成會計學。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會計專業職業方向設置多維度的選修課程,因材施教。例如,可設置注冊會計師、注冊金融分析師、管理會計師、稅務會計等方向,每個方向開設不同的選修課程,學生在大三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選擇。
(三)深入推動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
地方本科高校應當突出人才培養的專業化、職業化、應用性,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為此,必須將校企協同育人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充分聽取校企合作單位的意見,使得整個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在人才培養方案指標評價體系和教材建設方面,也要吸納企業參與進來。學校與企業應當協同進行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動態化的協同培養人才機制,構建實驗、實訓、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研發能力培養體系,注重加強實踐性教學和應用型研發,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研究開發能力。同時,地方本科高校可以借助企業的實踐資源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安排教師不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以提高其實務操作能力,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同時,也可以從企業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到高校兼職任教,或者不定期舉辦一些講座,以促進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四)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多層次、寬領域的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社會需求適應性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該實踐教學體系應當包括:課程實踐教學、校內仿真模擬平臺教學、企業頂崗實習等。課程實踐教學主要是指每門課在課堂教學時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崗位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加真實地感受和深刻地理解。校內仿真模擬平臺教學是指利用專業模擬實驗軟件,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實務操作內容,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將來從事相關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企業頂崗實習是帶領學生到企業去參觀,并在某個專業崗位上短期跟班學習。這種實踐方式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鞏固專業知識,為以后深入學習和從事實務工作奠定基礎。考慮到校企合作單位日常接納能力有限的問題,地方高校可以與合作企業共同錄制工作崗位紀錄片,讓學生不進企業就可以了解財務部門各崗位工作內容和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流程。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