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軍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邏輯思考的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力,又可以培養他們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的直覺思維較為發達,而邏輯思維又是一種抽象的思考,因此,教師要利用更多的輔助工具,進行邏輯性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推理;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有耐心、有激情,要對學生的思維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思路進行相應的設計,運用教學環境和推理活動,對學生邏輯能力進行定向培養,以有效提升其思考品質。邏輯能力是數學思想教育中最基本的目標,教師從多個方面進行設計與組織,可以給學生以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創設推理情境,調動生本數學思維
1.引入故事推理
教師在邏輯推理情境設置時,要對學生學習關注力有一定把握,讓學生自然進入到邏輯推理環節,這樣才能帶來豐富調度效果。如果教師能夠借助數學故事展開引導,讓學生對故事中數理關系做思考分析,其邏輯推理認知會自然生成。小學生大多喜歡聽故事,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做設計,學生接受起來不存在障礙,其組織效果會更為豐富。
如教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小數除以整數》,教師利用故事展示案例:小米非常喜歡吃蘋果,5天吃了10.5個,小敏問小米:“照你這樣吃法,7天能吃多少個蘋果?”小米開始思考,小敏看到小米為難的樣子,開始幸災樂禍了,并繼續設計:“如果你能夠算對了,我這邊還有21個蘋果,都給你吃,你再算算需要用多少天能吃完?”小米怎么也算不上來。你能夠幫他解決這些問題嗎?學生從故事數據開始推算,很快就有了明確的計算路徑。教師要求學生介紹推理過程,學生大多能夠做出明確闡述:小米5天吃了10.5個蘋果,那么其1天就吃10.5÷5=2.1(個),7天能夠吃2.1×7=14.7(個),21個蘋果可以吃21÷2.1=10(天)。教師對學生推理過程做梳理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表現。一個小故事,引出一個數學例題,學生學習思維順利啟動,其推理自然發生。
2.啟動質疑推理
質疑釋疑是最為常見的學法應用,教師在學科教學設計時,要給學生提供更多主動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自行設計思考問題,展開釋疑活動,以便形成更多學習主動力。學生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困惑,教師要做一定的引導和啟迪,讓學生從邏輯推理角度展開思考,這樣可以有效歷練其邏輯能力。學生面對同一數學問題,其思維處于不同頻道之中,教師需要有整合引導意識。
教師利用問題做教學組織,其激發效果更為顯著。如果能夠讓學生主動展開質疑思考,學生會更有感覺。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先利用傳說故事做引導: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講故事:從前有座山……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故事,今天要學習的循環小數,和這個故事很相像。如這樣的算式:400÷75大家先計算一下,看會發現什么規律?學生開始計算,其余數會重復出現25。學生對循環小數有了一定認識,教師繼續設計和組織:開始閱讀教材內容,看看對循環小數是如何進行表示的。學生剛剛接觸循環小數,自然感覺很新奇,都能夠主動展開閱讀學習,自發做交流互動。教師深入課堂,與學生做直接對話,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疑問做解讀,并鼓勵學生找到更多循環小數做觀察比較。一個故事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成功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熱情,學生對循環小數有敏感性,教師漸進性引導,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促使學生順利建立循環小數系統認知。
二、傳授推理方法,提升生本數學感知
1.組織猜想推理
學生進入到數學推理環節,需要運用更多操作方法,而由于各種制約因素的存在,學生學法積累相對不足,需要教師適時給學生提供更多學法支持,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如猜想推理設計,這是學生最為青睞的方法。教師投放數學問題,要求學生做猜想,然后進行推理,用結果展開驗證,給學生規劃清晰操作路線。
猜想屬于游戲活動范疇,如果教師能夠將猜想運用到邏輯能力培養教學之中,其激發效果會更為豐富。如《用計算器探索規律》,教師列出算式,要求學生用計算器展開計算,然后找出其規律:1÷11、2÷11、3÷11、4÷11、5÷11等,學生利用計算器運算之后,開始了互動交流,并歸結出一個規律:這些計算結果都屬于循環小數,循環節都是被除數的9倍。教師繼續引導:如果用這個規律來嘗試寫商,你能夠歸結出具體的根據嗎?學生先做觀察,然后對計算結果做推理,找出了內在規律,利用規律嘗試寫商,形成具體的學科認知基礎。推理方法有很多,教師先讓學生做計算操作,對計算結果做分析,進而推導出規律來,成功調度學生學習主動性。計算器是計算機器,操作簡單,計算準確無誤,教師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如何操作計算器,而是從計算之中找出規律,這是典型的數學推理設計,對啟動學生數學思維有重要幫助。學生在具體推導中形成豐富學習啟迪,自然建立學科能力。
2.指導抽象推理
邏輯能力培養屬于抽象思維培養范疇,教師要在數學題目設計、數學活動組織、數學實踐對接等多個方向做出積極探索,借助更多數學訓練活動進行針對性指導,讓學生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建立抽象推理思維。數學本身帶有抽象性、邏輯性等屬性特征,教師圍繞學生抽象思維訓練展開布設,運用數學操作活動進行鍛煉,可以快速形成教學成長點。
學生對一些抽象性推理活動有特殊情結,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設計和對接,能夠帶來豐富調度力量。教學《觀察物體》,教師拿出一些小正方體:這些小正方體可以擺拼成不同形狀,如果拿出4個小正方體,可以擺出多少種圖形呢?可以用簡筆畫做展示。學生開始進入猜想階段,對多種可能性做推演,然后用簡筆畫做展示。教師對學生展示情況做點評,要求學生做介紹,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設計。學生拿出四個正方體,一邊操作一邊介紹:這些圖形有不同觀察角度,我們要先確定一下角度,然后做拼擺,這樣就可以得到多種拼接方法了。教師對學生操作介紹情況做歸結,肯定學生推理操作。觀察物體要對觀察角度做選擇,還要有猜想意識,唯有展開深入思考和想象,才能形成豐富推理成果。
結語
數學學科教學中引入邏輯推理內容,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深度學習和思考的機會,進而形成豐富學習主動力。學生邏輯思維認知基礎呈現差異性,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知,借助更多學習輔助手段展開助學操作,能夠順利構建其思維認知基礎。學生直觀思維敏感,教師以直觀手段做引導,讓學生展開抽象思維訓練,促使學生從感性走向理性,實現學習認知的自然升級。
參考文獻:
[1]孫有方.立足小學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探究能力[J].試題與研究,2021(35):149-150.
[2]王應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原則與模式[J].試題與研究,2021(3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