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
摘要: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及生產方式。新媒體作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傳播方式,顛覆了以往大眾傳播的途徑和方式,給廣播電視新聞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和影響,我國社會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多媒體化、開放性、多元性以及交互性特征,對新聞人才也提出新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作為為社會培養現代新聞人才的前沿陣地,也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行業特點,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大刀闊斧地進行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在畢業后快速適應崗位,為我國新聞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學;新媒體;運營方向;發展研究
引言
廣播電視新聞曾經是人們了解新聞的主要渠道,能引領輿論導向,對傳媒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映入人們眼簾,新媒體以傳播途徑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快速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廣播電視新聞產生一定沖擊,不利于其長效發展。面臨廣播電視新聞市場被瓜分的現狀,廣播電視新聞學應積極培養一些復合型人才,創新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途徑,才能助力其重煥生機。
一、新媒體的特點
1.1交互性
以往的新聞傳播主要采用單向傳播的方式,即新聞媒體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受眾,受眾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新聞媒體與受眾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而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受眾的閱讀方式、理念也出現了一定的轉變,這種單向傳播的方式也逐漸被社會淘汰。交互性是新媒體最顯著的特點,新媒體可以與受眾進行有效溝通,新聞信息呈現雙向傳播,受眾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反饋給新聞媒體。
1.2快捷性
新媒體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其可以跨越地區和時空,將新聞信息及時傳遞給受眾,具有較強的快捷性。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人們利用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了解天下大事。快捷性還體現在新聞傳播效率方面,當社會發生大事后,新媒體可以快速進行播報,這是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
1.3個性化
個性化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根據受眾個性化標簽推送相關新聞信息,滿足現代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二、新媒體對廣播電視新聞學的影響
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方式相對單一,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能打破傳統傳播媒介限制,提升傳播的實時性。傳統廣播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受眾通過廣播或電視了解相關的新聞內容,這會限制傳播地點和傳播時間。而新媒體時代,受眾可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查找相關新聞內容。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受眾能通過回放功能查找曾經播放過的新聞內容,而傳播方式拓展也使廣播電視新聞覆蓋面得以拓展。故此,廣播電視新聞學在發展過程中,應提升教育的人性化和個性化,引導不同學生構建具有層次性的新聞內容,以滿足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新聞傳播方式的拓展,使廣播電視新聞影響力逐漸提升,這也能從側面印證新媒體運營對廣播電視新聞發展具有一定積極作用,通過新媒體運營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能使廣播電視新聞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三、廣播電視新聞學在新媒體運營方向的發展策略
3.1積極構建融媒體新常態
現階段,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應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充分認識到融媒體時代的優勢,并借此推動傳統媒體形式的創新,增強傳統媒體的生命力,更好地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同時要積極構建渠道廣泛、形式多樣、依托新媒體發展的現代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網絡。首先,在微信、微博等各大社交平臺注冊官方賬號,專業運營團隊負責將廣播電視上的一些新聞節目上傳到新媒體平臺傳播,包括采訪中可以對外公開的部分內容,先于電視臺在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上發布,能夠起到吸引受眾的作用,增強媒體的影響力。其次,可充分利用短視頻App、微博的互動性與及時性特點,進行直播采訪,通過這種方式拉近電視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互動的過程中,電視臺工作人員也能了解到觀眾所期待獲取的新聞信息,從而可在恰當的時機進行提問,提高采訪工作時效性。
3.2加強人才建設,打造全媒體人才隊伍
當前,在傳播時政新聞時,需要從微信公眾號、微博大V的思維中跳出來,構建全媒體中心、統籌報道時政新聞與運用新媒體等工作。在新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下,傳統的時政新聞采編和報道的工作界限變得模糊,時政記者面臨著“角色互變”的挑戰,其擔負的角色變多,甚至包括主持人、評論員和嘉賓等角色。因此,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人才建設,促進時政新聞記者向全媒體記者轉變,以適應多重角色的要求,成為創新發展時政新聞傳播的重要基礎。時政新聞一線工作者需要提高學習能力,不斷充實自我,既要具備傳統的時政新聞采編能力,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大數據的運用,掌握新媒體平臺的技能,能夠從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新聞關鍵點,通過新穎的方式巧妙呈現,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此外,時政新聞工作者還應當既能下到一線深入挖掘信息,又能走上臺前,以受眾更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時政新聞的報道與分析,以加強與受眾的有效互動,更加契合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心理期待。例如,時政新聞記者以直播方式播報新聞,既需要向觀眾實時傳遞現場信息,提取新聞要點,同時還要作為評論員,與觀眾進行互動,提高時政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及傳播效果。
結束語:
利用新媒體傳播廣播電視新聞內容,能提升廣播電視新聞影響力,還能助力廣播電視新聞打破傳統傳播形式禁錮,推動其健康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學在發展和創新過程中,應引導人才積極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關注和了解,以此提升人才的新聞素養和新聞能力,確保新聞從業者能利用新媒體傳播新聞內容。推動傳媒格局優化,能為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奠定基礎,更能形成廣播電視新聞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新聞業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聞傳播學類:擁抱新媒體時代[J].求學,2020(18):28-29.
[2]遲語洋.新媒體背景下中國高校廣播電視學專業改革研究[D].遼寧大學,2018.
[3]李永鳳,覃珊珊.試析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學”課程的教學轉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07):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