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對精神文化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而精神文化的發展往往需要各地方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來進行。在新農村建設初期,人們的焦點主要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如健身器材的安裝,籃球場的修建等等,這些可以歸納為粗淺的基層文化建設,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傳統的設施建設難以滿足人民的需要,需要將基層文化建設提升到另外一個較高的層次。
關鍵詞:基層文化;高校;合作模式
基層文化也可以叫做群眾文化,通俗的來講就是人們在工作之余,需要自我滿足的一種社會性文化。基層文化與其他文化不一樣,它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主要內容是通過自我的娛樂,以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目前國內基層文化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地方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高校本身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能為地方基層文化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從而在基層文化建設中與地方高校的合作往往是較為有效的途徑。目前基層文化建設中校地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國內校地合作模式
(一)基于課程建設的校地合作模式
尤志認為可以通過地方與高校在課程建設上的合作來促進地方基層文化建設的發展,他主張通過邀請地方專家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針對各地方的不同的需求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來滿足當地文化建設的需求。他認為在文化建設方面,高校的課程建設應該與基層文化建設相契合,主張學校與地方政府進行調研,把人才培養和調動基層文化建設的目標保持一致,幫助地方政府解決文化建設中人才缺乏的問題。與此同時,高校可以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實驗實訓課程,學生畢業之前可以去地方相關機構進行專業實踐學習,老師可以在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中了解地方的需求,同時也完成了學生所學知識從學到用的轉變,為當地輸送適合地方特色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地合作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地方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越來越多的開始往文化方面開始滲透。但是在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產業的成效往往面臨著見效慢、同質化比較嚴重等問題,企業往往不愿意參與基層文化建設或者參與過程中達不到預想中的效果,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缺乏創意,李先遼認為高校豐富的科研、人力資源能解決基層文化建設中的這一困惑。地方企業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實行產教研一體化,通過企業進校園,實現項目管理模式中企業與高校的優劣互補,教學計劃與文化建設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提升本地企業的業務水平,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水平。同時高校也為企業節約了培訓時間,間接給企業帶來經濟效應。同時他認為要加強高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鼓勵更多的老師通過企業生產實踐等形式,走出課堂,承接企業在地方基層文化建設中的項目,從理論層面解決企業參與基層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三)多課堂同步進行的合作模式
王學金認為可以通過多課堂同步發展的學習模式,他將該種學習模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地方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高校結合地方的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為地方人才的有效需求打下基礎;第二階段,學校可以為地方文化建設中的相關部門或單位開設講座,同時地方也可以委派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來學校進行講座宣傳,互通有無,起到良好的溝通協調作用;第三階段,在學生的實習階段,安排學生到地方進行專業實踐,從基層做起,實現三個階段的有效融合。通過三個階段的學習,學生能較好的適應地方的需求,對地方的文化建設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實現校地兩方面的無縫銜接。
(四)基于平臺搭建的合作模式
在平臺搭建方面,張勃建議地方政府發揮其政策引導作用,銜接地方高校,搭建合作互助平臺。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科研基金項目,資助高校的科研課題,同時政府在中間起到引導作用,需要哪方面的實質性的研究,通過與高校的溝通、協調,引導相關科研方向,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這樣可以實現高校與地方的優劣勢互補,對地方文化建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意義;但是同時他認為,目前高校與地方之間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服務機制,建議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地方進行摸索,搭建高校與地方之間的互信機制與互動平臺,促進雙方之間的良性發展。
二、國內校地合作模式弊端
(一)合作模式單一,缺乏靈活性
目前高校與地方的合作更多的是簽訂校地合作、學生訂單培養協議,老師利用假期等時間參與地方生產實踐工作,合作的模式過于單一,甚至高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角度考慮,不愿意讓非畢業班的學生參與實踐工作,地方更是較少的真正參與到高校的教學工作中去,僅僅停留在制定極少數的專業課程對學生進行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聯合制定都比較少,更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校地之間缺乏實際的合作,高校不能發揮自己資源豐富的優勢,地方人才緊缺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二)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校地合作需要一套完整的體制為其提供政策支撐或理論依據,高校具有科研力量雄厚,科研資源豐富,這些都可以利用起來為地方基層文化建設的生產提供決策,或者為員工的繼續教育問題提供師資,同時地方又可以為高校提供諸多的實習實踐崗位。但是目前的校地合作中,往往缺乏一套完整的體系,高校與地方的合作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合作,缺乏長遠性,這種缺乏長遠性的合作往往是膚淺、流于表面的,學生去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實習只是做些端茶倒水的粗淺工作,沒有發揮出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沒有為地方的文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三)合作層次有待加深
相比于校企合作模式,校地合作屬于一個比較新型的合作領域,在合作的過程中,雙方的合作意圖比較明確:地方政府需要人力資源進來充實自己的資源庫,高校需要學生進入基層得到實際的鍛煉。但是在學校與地方的合作中,學校僅僅是把學生輸送過去進行實習,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往往不去過多的關注。而地方政府在接收完學生之后,并沒有把學生安置在適合的崗位上,雙方之間的合作有待進一步的深化,這給合作的雙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三、關于校地合作共建基層文化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校地合作不同于校企合作,具有特定的局限性。校地合作中雖然也有地方企業作為地方政府的委托方參與學校的合作,但是更多的是由政府出面參與合作,而地方政府作為一方的政策權力決策機構,在合作中往往具有較高的話語權,導致合作具有偏向性等問題,這就需要雙方加強溝通交流,學校去地方進行調研,了解地方的需求,地方也應該深入高校,了解高校的教學資源以及他們的現狀,在思想觀與價值觀上實現統一,尋找共同的契合點從而使雙方之間的合作長久化。
(二)立足現實,加深合作層次
校地合作需要把握地方與高校的需求,打破之前合作僅付諸于形式的局限,雙方應該不斷更新觀念,推進校地合作的內容逐漸豐富,合作形式不斷創新。地方更多的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參與高校的課程建設;而高校應該起到給地方輸送人才,提供決策參考的作用,雙方加強互利共生,拓展合作領域,加深合作層次,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制。
(三)基于合作互動平臺實現地方高校和政府等社會資源的優化
政府應當充分發揮職能優勢,搭建好校地合作的互動平臺,通過科研基金等引導地方高校進行專項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用于地方文化建設上,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同時高校基于合作互動平臺,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優化社會資源。
參考文獻:
[1]張勃.淺議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對地方發展的意義與實施途[J].新西部,2012(17):121-122.
[2] 尤志.茶文化視域下校地合作模式與路徑探究——以鹽源縣為例[J].福建茶葉,2021(9):166-167.
[3]朱穎芳.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對接產業群的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以廣告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美與時代:133-134.
[4]王學金.產教融合視角下金融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國元模式”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科技大學學報,2021(44):22-24.
[5]李先遼.成都市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校地合作現狀及對策[J].社會工作實踐.
項目來源: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研究中心)
項目名稱: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以文化產業為例
項目編號:MBXH21YB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