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巖
摘要:校企合作目前已經在國內高職院校中廣泛開展,但各個院校采取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很大不同,政府和學校針對校企合作業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和管理辦法積極推動合作開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廣度不足及畢業生不能完全適應企業需要的問題。因此,本文基于當前高等職業院校推進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闡述了具體的解決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解決策略
引言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當前社會競爭激烈,高職院校為謀求自身發展,抓好教育質量,廣泛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高職院校在推進校企合作時,應將學生的培養目標與校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相結合,不斷革新培養方案,使得高等職業教育能夠為社會經濟做出更深刻的貢獻。
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力量
目前,國家和政府已經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發展,制定了相應的指導方針。但是,這一層面的指導并不深入、并不具體,與此同時,某些高等職業院校的領導層人員并未深入理解國家政府層面的指導原則,在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未能設置與學生發展目標休戚與共的教學課程,這與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有著直接且密切的聯系。此外,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資金力量幫助,受到眾多因素的干擾,“校企合作”的戰略性措施也未被廣泛宣傳。
(二)校企合作溝通不暢
從本質層面而言,在校企合作的過程當中,校園教育和企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不同的。高等職業教育旨在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戰略性人才,其與企業展開合作的過程中,將重點和目標放置于向企業尋求幫助。在企業的扶持下,解決高等職業院校內師資力量不足以及技術設備缺失的問題。而企業本身是以自我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在展開合作的過程中會更加注重自身的經營利潤,會更注重招聘和引進符合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性人才。如此一來,如若校企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不暢,便容易導致高等院校的發展受到桎梏。
(三)企業需求與學校教學安排不同步
學校的教學有嚴格的計劃性,而企業的生產則完全由市場來決定。往往企業有生產任務時,學生因理論課還未講完而不能到企業去;而學生需要實習時,企業的生產任務可能不足而難以安排。學校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也存在一定難度,主要是學校教師數量少,課程任務重,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師到企業學習鍛煉,而且實習時間不足一個月,難以達到教育部提出的“專業課教師每兩年必須到企業實踐兩個月”的規定要求。
二、高等職業教育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的意義
(一)校企合作是搞好專業建設的前提
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要搞好職業教育,就必須依托地方的行業、企業,沒有行業企業的支撐,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就無用武之地;沒有企業的參與,培養的人才針對性就不強。只有與企業建立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與企業進行全面合作。才能有效發揮企業在建立健全行業人才需求預測機制、行業人才規格標準和行業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等方面起到指導作用。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首先,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科學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供了保障。其次,企業也可以參與學校專業實訓室建設,專業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建設實訓室,按照企業真實情境設置實訓室,實現專業與職業的對接。最后,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在學院建立“校中廠”,在企業建立“廠中校”。實現資源共享,合作育人。
(三)增加教師的實踐操作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推進校企合作,專業教師可以深入企業調研,了解行業的前沿,了解企業的需求,了解專業如何與企業的崗位對接。為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同時,教師每年到企業上班,可以提升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加強了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的就業
校企合作辦學,針對性強,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可以縮短學生進入企業的適應期,避免了人才培養的盲目性,節約了成本。能夠做到學生、校方、企業方共贏的結果。
三、高等職業教育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一)政府積極為職業教育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要盡快完善我國職業教育的法律體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學校、企業或科研機構各方在實施職業教育中的責任與義務。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當積極幫助職業院校與企業形成新的管理組織體系,增加職業教育學生參與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使其能夠將技術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為社會層面總體的產業結構升級,貢獻一份力量。
(二)校企加強溝通,促進產教融合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校企雙方需要加強溝通,密切合作,積極探索多種渠道的合作模式,結合學生的實際基礎積累狀況,制定更加靈活的技術教學計劃,完成日常教學任務,并加強對學生各個層面學習的管理。安排學生在企業內進行實踐活動,在為其提升職業技能的同時,加深與理論知識的聯系,使其與行業內的工作崗位要求更加匹配。
(三)加強管理與課程建設
學校要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和所需情況尋找合作對象,在確定符合雙方發展戰略并相互認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具體的合作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和執行計劃,并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合作雙方要簽訂合約,并加強績效評估與監督,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價值的最大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企合作在發展的道路上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共同努力,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助力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從而實現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偉平,郝天聰.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的思維轉向 [J].教育發展研究,2019(1):1-9.
[2] 周晶. 中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的歷程、規律與創新 [J].職業技術教育,2018(18):6-16.
[3] 匡瑛,石偉平. 改革開放40年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J].教育與經濟,2018(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