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吳聰毅?李子蓉
摘 要: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目前各類技工院校、高職院校專業向應用型轉型,深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一項系統性的改革舉措。這些舉措包括:跨校組建師資團隊、成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引導技能創業實現優質就業等新觀念與新方法。本文結合2021年人社部《關于擴大院校畢業年度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有關政策范圍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提出“學業—專業—職業—創業—事業”的鏈式人才培養模式,重點研討“校、校、企”混合制組建高等職業教育聯盟的新思路,以及“學業扎實、專業精湛、職業提升、創業卓越、事業終享”的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以期為全國各類院校開展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技工院校 產教融合 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
課 題:本文系福建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FBJG20210254)、泉州市社科基金項目(編號:2021D28)、泉州師范學院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JGX2019082)研究成果。
為探索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穩定發展的道路,助力工程類專業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并逐步形成中國特色模式和中國經驗,自2017年開始,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等部委積極籌劃,大力推進新工科建設,目前新工科建設已在我國各所高校中如火如荼地開展,今后一段時間內還將引領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科學有序發展。2020年,為進一步促進新工科建設,產教育人深度融合,加快地方高校及技師學院體制機制創新且再深化、再突破、再拓展,多部委聯合發文鼓勵有條件學校培育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這為進一步落實新工科發展戰略、科學推進新工科建設指明方向。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經過多年努力與探索,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依然面臨諸多困難,任重而道遠,科技發展的速度和專業細化程度遠高于高校課題體系建設、專業群建設、“一流學科”建設、技能培訓機制探索等新工科人才培養核心要素的創建與完善程度。在新時代大變革機遇期,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依然處于起步摸索階段,過程重形式輕內涵、手段偏離創新目標、創新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等矛盾依然存在,問題的成因較多,歸結到根本是人才培養鏈及其育人管理體系不健全。基于此,在國家政策文件指引下,思考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探索并明確職教聯盟組建過程中各方權責,是當前做好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
一、 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建設教育強國是一項重要的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要讓人人有舞臺、有平臺,讓每個學生學得真本領、個個能出彩。但如何通過教育實現強國夢、實現每個學生都出彩呢?經過多地走訪和調研,筆者了解到,經過七十余年幾代人不懈努力,我國已構建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但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大批傳統制造業企業也處于彎道邊緣:一線操作人員平均年齡已近50歲,企業提供高薪崗位卻依然面臨招工難、用工荒這一嚴峻局面。
為應對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應運而生。為更好地協調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發展,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第一句話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在此方案第五部分中明確提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與此同時,國務院《統籌推薦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也指出,要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矯正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特別是有職業技能等級要求的崗位,可以適當降低學歷要求,或者不再設置學歷要求。這些體現了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的正確選人用人理念。
在國家政府層面,滿足用工需求,促進勞動力發展,提高勞動者就業水平,使受教育者受益,用工企業滿意,成為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新的突破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二、 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
(一)創新基礎教育力度不夠大
長期以來,在諸多家長眼中,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在進行好學生與“差生”的分流。“中級職業學校招上來的都是那些考不上中學的學生,而高級職業學校則是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上不了‘正牌學校的孩子才‘無奈選擇職業教育”是很多人的想法。市場的需求成為無形之手,促進大量民間資本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大學本科教育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民辦高校規模盲目擴張;一些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技術人員以兼職形式補充校內師資不足,導致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重實踐輕理論、重應用輕基礎,使創新基礎教育水平有所下降。
(二)創新實踐教學程度不高
現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流程大體分為創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部分。
創新理論教學主要在教室由任課教師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完成。創新理論課程主要包括:創新創業的時代背景與意義、創業者與創業精神、創新創造與創業過程、團隊組建與管理、創業融資與風控評估等章節內容。
創新實踐教學部分,則需要學生模擬企業管理模式,自行設置角色定位,按項目制形式,團隊協作完成某一特定創業創新項目。因受教學課時數、教師工作量、學生課外生活、社會認可度等約束,創新實踐教學常常流于形式,任由學生自行量力而為,導致學生作為受教者,無實際工作經驗,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最終無功而返,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反而會使學生形成自暴自棄的人格心理。
(三)創新課程體系不健全
新時代新工科建設期間,各專業教師雖已從認知層面逐漸了解到學科交叉會崛起一批新業態、新技術、新工種、新職業,但在各學校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以任課教師擅長領域擬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工作思路仍較為常見。如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同機械專業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空氣凈化涵蓋各類除塵器、風機、管道等設備,污水處理過程中會使用大量攪拌器、水泵、閥門,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需要使用各類污泥脫水裝置、球磨機、粉碎機、焚燒爐等,甚至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垃圾分類箱、掃地機器人、巡河無人機等智能型專有設備也都與機械專業聯系緊密。
大量事實早已證明:“碳中和、碳達峰”相關新的理論、技術與工藝也都需要依托專業設備實現既定目標,因此,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更需要實現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但現實情況中高校的課程體系過于單一,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路線依然單調,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依然在路上。
(四)教育教學與社會需求脫軌
公辦高校以教書育人為辦學初衷,民辦高校更需要兼顧收支平衡,而企業則完全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在探究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機制背景各方訴求后,便可發現各校尚未建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工作機制,調整專業培養方案時很少采納專業所對應的產業企業需求的真正原因。現階段在相關政策的引導下,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在國內多地高校如雨后春筍,展現勃勃生機,但也依然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基礎課教師課酬的合理性問題沒有解決;二是專業課教師團隊的兼容性不高;三是實踐實訓課程學分互認的公平性尚需探索;四是畢業證書的權威性不大;五是校企合作的穩定性不強。高校育人成果與社會認可度不高的矛盾依然存在,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舉步維艱,最終導致走出高校“象牙塔”的討論多停留于理論層面。
三、 鏈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面臨的挑戰
(一)鏈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
針對以上問題和不足,課題組提出構建“學業—專業—職業—創業—事業”鏈式育人模式,探討專業破壁、課程重構途徑,以學業發展為中心,以專業群建設為重點,以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為目標,架構創新人才培養鏈式育人體系,助力高校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以國務院各部委高等職業教育文件精神為綱領,本科教育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做好職業教育與培訓標準化工作的頂層設計。人社系統公辦技工院校主動與當地應用型本科高校及地方產業龍頭企業結成職業教育聯盟(或職教集團),“校、校、企”混合制高等職業教育聯盟共同研討創新標準建設機制,編制標準化職業技能實習實訓工作指南,在本科高校指導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
另外,試點高校本科教學質量可以國家標準為綱領,以培養“學業扎實、專業精湛、職業提升、創業卓越、事業終享”的復合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依托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建設提高實訓課程、創業課程教學質量,依托高水平科學研究與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
(二)鏈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為實現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既定目標,鏈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主要舉措包括以下五大方面。
一是改變課堂以講授為主的模式,由學生自行成立項目組,指導學生項目組以具體項目為切入點,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并組建校企導師團跟班指導,定期進行小組進度匯報、師生交流與答疑。
二是厘清地方高校“1+X”證書工作任務與支撐課程之間的關系,引入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培訓重點,確立培訓目標,實施跨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與校外公辦技工院校或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合作,搭建專業復合型人才培訓通道,提升高校畢業生職業素養和創業綜合實力。
三是以學業促進專業積累,以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打開創業新局面,在雙創課程授課過程中融入交叉學科知識與技能,通過鼓勵學生思維創新、專業創新、技能創新,讓本科高年級學生深化其在跨學科領域之所學,進一步提升學生整合交叉學科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四是在鏈式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過程中,“校、校、企”混合制高等職業教育聯盟結合企業用工需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要求和相關專業建設需要,改善實訓條件,盤活教學資源,提高培訓質量,積極探索“校、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試點高校可根據社會、市場和學生技能考證需要,對專業課程未涵蓋的內容或需要特別強化的實訓,組織公辦機構開展專門培訓。
五是及時總結實施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學業—專業—職業—創業—事業”鏈式育人模式,收集整理編寫相關學術文件,與課題組成員密切聯系,加強溝通交流,結合社會用工需求和學生學情的波動實時調整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工種、培訓方式、評價方式、考核方式等,實現學有所依、學有所用的新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并最終實現專業理論學分與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學分互認,探究構建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
(三)鏈式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挑戰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并處于取得關鍵突破的歷史關口,在此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鏈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帶來新的機遇。例如,課程體系以在研課題為切入點,要求大幅提高“雙師型”教師臨場應變與協調能力,對教學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在有限的學時數內引導學生完成課題所設置的各項具體指標,實施難度較大,這對教學者傳道、授業、解惑、掌控局勢的能力及各項綜合能力將是較大的考驗。另外,建立目標導向的育人機制、協調校內校外導師團緊密配合、頂層設計校企深度融合教學模式等方面也都存在頂層設計不足、各方投入機制不健全、證書社會認可度較低等問題。
四、 小結
國內外教育教改研究專家與學者在談及教育本質時觀點幾乎一致: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亮一盞燈,讓學生借助燈的光芒前行。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學業—專業—職業—創業—事業”鏈式育人模式在發展中也需要不斷自行完善,如適當擴大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補貼覆蓋范圍;統籌完善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目錄管理;推動落實職業院校開展培訓的激勵政策;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等,以共同做好新工科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程春紅,方德明.“跟單”人才培養策略及其實施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1).
[2]肖珊.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糧食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地方高校為例[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
[3]王尚銀,賈軍,孫睿霞.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創業就業的研究與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2017(6).
[4]羅丹杰.面向全日制本科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一些思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周泳,張云峰,楊詩源,曹滿. 中外頂石課程教學模式比較與探討[J]. 高教學刊,2021(1).
[6]張宏亮.統籌、協同、競合發展: 我國“技工教育與職業教育”關系及未來走向[J].成人教育,2021(4).
(作者單位:周泳、李子蓉,泉州師范學院;吳聰毅,泉州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