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摘要:在我國不斷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形勢。在這種環境下,企業想要使穩定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必須完成傳統管理觀念的轉變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對于軸承企業來說同樣如此,需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融入成本管理理念,并與自身實際情況和市場發展趨勢相結合不斷創新和優化成本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產規模、產品結構,才能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使企業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基于此,本文將深入探究關于軸承企業的規模經濟與成本管理的問題。
關鍵詞:軸承企業;成本管理;規模經濟
在機械生產中軸承屬于基礎零件,能夠直接影響機械設備的質量。軸承企業在進行經營發展時,由于受到激烈市場環境的沖擊,急需管理人員正確認識現今的市場發展形勢,利用有效的生產規模優化和成本控制措施來推動企業經濟發展。軸承企業需要重視產品結構和市場目標的調整,保證規模經濟處于適度水平,同時還應該有針對性地對成本管理工作進行強化,使企業擁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一、我國軸承行業的概況
現階段,中國軸承行業有很多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和矛盾存在,其中最推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行業生產只具有較低的集中度。在世界上主要有中國、瑞典(SKF)、美國(TIMKEN)、德國(FAG)以及日本(NACHI、NTN、NMB、JTEKT、NSK)軸承生產國。以2017年為例,2017年全世界擁有800億美元左右的軸承銷售總額,其中其余四國的八大跨國公司實現了對世界軸承高端市場的壟斷,在2017年八大跨國公司擁有498371億美元左右的軸承銷售總額,占據了62.34%的世界軸承市場份額,而我國則主要集中在中低檔市場,2017年我國擁有184億美元左右的軸承銷售總額,占23%的世界軸承市場份額。其中我國內資企業擁有135億美元左右的軸承銷售總額,占16.88%的世界軸承市場份額,我國外資企業擁有49億美元左右的軸承銷售總額,占6.12%的世界軸承市場份額。我國軸承企業主要分布在襄陽、漳州、慈溪、聊城、無錫、常州、瓦房店以及洛陽等地,擁有較為分散的軸承生產地。其次,缺乏研發和創新能力。我國軸承行業缺乏完善的基本理論,在制定國家規則方面的參與也相對較少,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軸承行業缺少服務和研發共性技術的平臺。擁有過高的普通軸承生產量,而無法有效滿足使用周期長、精度高、性能強軸承的生產需求[1]。在國內外中低市場中國產軸承存在惡性的同質化競爭,而高中級汽車、高中檔機床、風力發電機組傳動系統以及動車組等大多使用進口軸承。最后,只具有較低的生產技術水平,我國缺乏成熟的軸承工業工藝裝備技術,發展制造工藝的速度并不理想,自動磨加工水平低,數控車加工只具有較低的普及率,特別是在國有企業軸承生產中仍然在使用自動化水平較低的傳統設備。由于我國還未攻克很多技術難題,阻礙了軸承可靠性和使用周期的提升,并沒有有效普及貝氏體淬火、控制氣溫保護加熱等先進的熱處理裝備和工藝。從而無法保證軸承擁有穩定的內在質量,存在較大的軸承加工尺寸離散度[2]。
二、我國軸承企業生產經營特點
軸承在機械中屬于關節,是需要較高標準化程度的配套件。軸承的特性能夠對軸承企業生產經營模式起到決定性作用,能夠對產品的成本、質量以及生產周期產生直接影響[3]。通過對軸承行業的全局進行分析,軸承生產的品種、總量和出口額能夠直接反映國家和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和生產質量。在現階段,與其他工業部門相比,軸承企業在國內國外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針對這種情況并不是所有企業已經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完成相應應對措施的制定。所以,我們需要再次深入剖析軸承企業生產經營特點。
首先,軸承雖然擁有較為簡單的結構,但是卻具有極高的技術精度要求,其生產方式為典型的加工—裝配型。在擁有較低入門門檻的同時,卻很難實現高質量。在進行軸承生產時,必須準確的分析以下問題的可行性:第一,在進行軸承生產時,零件加工幾乎覆蓋了所有工序,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是裝配。但是只有在裝配時才能準確評估軸承的使用周期、靈活性等指標,而想要明確質量問題的成因必須對零件加工各工序進行深入分析。軸承生產的上手容易高精難特點非常突出,尤其是在特定的工藝水平和設備環境中,很難有效進行技術改造。經過相關統計,我國軸承產品只擁有大約70%的總合格率。想要有效提升軸承質量水平,需要經過漫長時間的積累。第二,軸承生產企業可以隨時轉換軸承生產品種和規模。但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部分軸承生產企業為了實現自身市場份額的提升盲目追求生產品種和數量的提升,雖然能夠使市場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但是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產成本。規模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而軸承企業屬于典型的規模經濟,如果無法對軸承生產品種和類型結構進行合理選擇,生產規模也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在質量和數量上將很難滿足市場競爭的要求。
其次,軸承企業想要更好的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是需要達到一定的經營規模,促進經濟規模形成,使自動化擁有更高的集中度,實現生產率提升。二是需要在實現經營成本降低的同時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提升,最終使企業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4]。三是應該重視創新型和戰略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其中規模是基礎,成本和質量是命脈,人才是源頭。
綜上所述,我國軸承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在對生產規模進行合理調整的同時,完成適合行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和創新計劃的制定,并對產品質量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工作同時進行加強,從而使企業擁有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三、軸承企業的規模經濟
企業規模能夠有效助力于經濟規模建設,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獲得的規模效益,軸承企業在進行發展時,應該對企業規模建設進行適當加強,這與軸承企業的后續發展息息相關[5]。
規模經濟的含義是當企業擴大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后,能夠使經濟效益變得更好,最終獲取最大化的效益。規模經濟主要是通過深入分析企業的成本投入、銷售以及利潤獲取情況,從而獲取能夠使企業發展得到滿足的經濟規律。規模經濟主要包括競爭規模、適度規模和起始規模三種程度。軸承企業需要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對自身適宜的規模經濟進行明確,與我國軸承企業發展現狀相結合,適度規模符合大部分企業的發展需求。
軸承企業在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時,會伴隨著很多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引進,這會不斷擴大設備和人員的規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本投入,在完成適度規模的實施后,雖然會擁有更高的整體成本比價,但是通過平均分配,能夠將產品成本維持在較低范圍內[6]。企業想要選擇競爭規模必須使以下條件得到滿足:一是保證企業擁有較高的自動化水平,從而使企業擁有更高的經濟效益。二是保證企業擁有較高的管理水平,使企業擁有更大的生產規模。三是保證企業擁有足夠高的市場競爭力,從而在市場中企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四是在同行業中企業應該保證最高的成本利潤率,在進行低成本投入的同時,獲得較高的整體經濟效益。另外,想要進入競爭規模,適度規模是必經之路。在軸承企業發展過程中可以選擇很多種生產方式,應該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經過相關發展實踐證明,對規模經濟進行合理選擇能夠有效促進軸承企業發展。
四、軸承企業成本管理對策
(一)加強工業成本設計應用
與成本計劃和成本預測不同,成本設計屬于創新設計方法,適用于相似型成品或同類產品的標準成本制定,能夠在有效調整擴建、改建以及新建企業的產品結構和規劃設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企業更加合理的計劃、管理和控制成本。
軸承產品是一種擁有相似結構和各種形體的標準化產品,在軸承企業中成本設計非常適用。開展成本設計首先需要完成成本起始標準的確定,其大多為同類產品的行業平均成本,然后有效整改資源消耗多和無法達到標準線的企業或工序。作為軸承企業應該與現有的行業成本標準相結合,對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進行制定,從而及時達到成本管理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結合外部壓力和內部動力,能夠對技術進步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促進成本不斷降低,在控制和管理成本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成本設計的作用[7]。另外,軸承企業的行業協會應該保證自身監督和指導職能充分發揮,借鑒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制定經驗,及時完成成本標準的合理制定。從具有代表性的通用型產品入手,然后再漸漸延伸至其他產品。成本屬于綜合性技術經濟指標,能夠對企業整體發展產生直接影響,有效制定和落實成本標準,將會有效提升企業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
(二)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
首先,軸承企業應該圍繞預測和決策成本的工作對成本管理工作進行不斷強化,對成本預測和決策模式進行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的探索。軸承企業應該結合行業內的模型和算法、企業內部管理數據和業務數據以及外部市場環境數據完成智能化服務平臺的建立,從而使自身成本預測和決策模型更加合理,使企業擁有更強的批量生產與研發能力,從而使客戶的各方面要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同時能夠使研發和管理的費用降低。其次,軸承企業應該對智能制造技術進行合理應用,利用4D或者3D模型,在產品設計中有效融入目標成本,將成本管理融入產品設計的更新換代中。根據相關實踐表明,軸承制造成本的80~85%是由產品設計環節決定的,對產品設計實行目標成本約束,能夠使生產環節的用料數量有效降低,實現產品工藝流程的優化。再次,在軸承企業不斷應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應該強化創新軸承制造的工作,通過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幫助企業實現對軸承制造全過程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各個制造生產環節中有效應用智能管理系統和制造技術,使用計算機通過高度集成和高度柔性的方式對軸承企業行為進行模擬,從而更高的滿足軸承市場對產品的需求,與智能制造設計相結合,完成數據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有計劃地進行設備淘汰和設備引進工作,使生產線擁有更高的智能制造水平,促進產品品質和性能有效提升,使生產和管理過程中的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最后,軸承企業在確定成本目標后,需要對核算日常成本的工作進行加強,運用智能分析工具,對目標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偏差進行監督和檢查。若是出現實際成本偏離的情況,應對其成因展開深入分析,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保證成本管理的功能充分發揮。
(三)實行成本結構優化
軸承企業想要使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還應該完成成本結構的建立和優化,也就是對成本項目之間的結構比例進行不斷調整。不同企業因為存在不同的管理水平、技術條件和生產規模,在對同一產品進行生產時必然有成本差異存在。在分析成本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循以下兩條原則;一是優化成本結構,與使用單項對比先進水平,通過比較能夠使差別變得更加清晰,首先企業應該努力達成行業成本標準,然后在追趕國際優秀企業的最低成本,在對成本管理標準進行不斷提升的同時,能夠使企業內部迸發出更強的動力,所以在成本管理中也應該建立優勝劣汰的基本法則[8]。二是企業必須對自身成本管理薄弱環節進行明確,掌握主要矛盾,使成本變得更加透明,從而更有目的性的降低成本,而不是簡單的實現所有內部成本的平均。在對模擬市場核算的經驗進行學習時,應該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前提,既不能對表現優秀的環節和部門進行鞭打,也不能為表現不好的環節和部門提供保護,應該做到獎懲合理,從而爭取實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另外,應該以系統成本的降低作為評判成本結構優化的標準,軸承企業應該與評判結果相結合不斷調整成本結構,在努力實現成本結構最優化的同時,促進企業系統成本的有效降低,提升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四)有效結合單項節約與綜合利用
如果說加強成本設計、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優化成本結構與企業全局戰略管理息息相關,那么有效結合單項節約與綜合利用就是需要全員參與的成本活動。與軸承企業的特點相結合,在降低成本方面單項節約擁有很大的利用空間,各企業應該在充分考慮自身積極情況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修訂消耗定額和應用先進工藝,從而使軸承零件的加工留量和毛坯重量降低,更加充分地利用材料。在軸承制造成本中越有60%為材料成本。我國軸承鋼材料只有大約一半的利用率,明顯低于工業發達國家,若是對先進工藝進行合理利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毛坯材料利用率,如冷溫高速鐓鍛等工藝。二是我國軸承零件擁有較低的綜合質量指標和合格率,卻擁有相對較高的綜合廢品率。對軸承生產質量進行提升,能夠實現質量成本的有效降低,而廢品率的降低能夠使企業更加充分地利用材料,從而使相關的采購和加工成本降低。三是應該完成先進生產設備的引進,從而建立自動化生產線,結合倒班制生產,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設備。現階段,除了部分熱處理設備外,我國軸承行業設備利用率較低。四是完成勞動定額和材料儲備定額修訂,通過精簡和調整人員結構來使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儲運成本等得到降低。五是各管理部門和生產崗位應該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工作效率進行提高,努力實現對各項資源的節約,如電、水、設備、工具等。也就是說與合理的獎懲措施相結合,能夠及時有效的降低成本。
在節約單項成本的同時,軸承企業還應該有效開展綜合利用的工作,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首先,軸承企業應該完成成本指導委員會或成本研究會的建立,指派經濟師、會計師以及工程師開展成本管理工作,同時在各部門也應該完成研究小組的建立,從而協調和指揮綜合利用的工作。其次,應該實現成本項目的細化,對考核和獎懲成本管理的制度進行分層設計,提升企業全體成員的綜合利用意識和節約意識,鼓勵員工積極提出改善成本管理的建議。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軸承行業現狀和軸承企業生產特點,軸承企業想要更好更快的發展,應該在對自身規模經濟進行合理選擇的同時,在加強成本設計、提升智能化水平、優化成本結構以及有效結合單項節約與綜合利用等方面強化成本管理工作,努力使企業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顧超罡.關于軸承行業成本管理的幾點思考[J].時代經貿:下旬,2013 (08):1.
[2]孔繁盛.中小軸承企業成本預測與控制研究——基于ERP/MES/PCS三層架構環境[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
[3]魏義君.淺論工序標準成本管理在軸承制造企業中的運用[J].納稅,2018 (14):2.
[4]楊建文,李宗寶,蔡舒穎,等.基于精細化管理思想的企業成本控制創新與實踐[C]//煤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集.2013.
[5]秦曉曉.ZYS軸承公司戰略成本管理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5.
[6]中國軸協信息部.軸承行業降低成本反不正當低價傾銷研討論在大連召開[J].軸承工業,2007 (10):2.
[7]吳玉婷,何渠.工業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及控制對策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 (05):1.
[8]夕春,馮立,張文禮.讓有限資金發揮最大效應——簡析蘇州金誠軸承有限公司的生財之道[J].機電新產品導報,1997 (Z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