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晨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信是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的內在基礎,也是對我國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弘揚的前提。由于一部分學生盲目地崇拜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缺乏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在當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還應該將文化自信引入其中,一方面豐富思政教育內涵,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一、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作為大學生的行動綱領和思想指導
文化自信是對我國文化的相信和肯定,把文化自信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并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不但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使其更具有實效性、創新性和生動性,還可以對整體的教育資源進行優化和創新。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大學生的行動綱領和思想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奮斗力,使其自身價值得到充分實現,從而成為更優秀的人才,更好地為國家、社會服務。
(二)塑造大學生正確三觀,提升國家認同感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思維十分活躍、求知欲旺盛且獨立思考的青年時期,這個時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走向定型的黃金期。但是求知欲濃烈的大學生在面對多元的外來信息時,由于獨立思考的能力并未成熟,因此有時并不能準確分辨出真偽好壞,反而有可能會動搖、歪曲三觀。如果充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部分,通過實實在在的教育啟發,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保證人生道路上方向的正確性。同時,大學時期也是大學生政治認同感培育的關鍵期,通過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能激發學生們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之情。通過紅色文化、核心價值觀等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能激發青年大學生的拳拳愛國之情,樹立社會責任感,擁護黨的領導,支持黨的方針政策,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積極探索。
二、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升高校教師理論水平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活動中,為了保證文化自信的良好引入,首先要確保教師本身的文化自信、知識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群體對我國優秀文化的自信。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學生講清文化自信過去、現在、將來,并且指引學生能更加客觀地認知西方文化,處理好本土文化、西方文化之間的關聯,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高校思政教師應該表明自身對于文化的態度,要做到將文化自信內于心、外于行,為學生提供榜樣示范,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
(二)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推動協同育人
近年來,高校普遍加大了對新媒體的應用,開拓了內容豐富、時效性強、形式多樣的線上教育形式,已經成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的重要補充,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建立線上、線下文化傳播的聯動和互補機制,線下主要利用課堂、講座、宣講等形式進行系統的文化科普,線上教育則以碎片化形式關注身邊事件和互動體驗,運用動態圖片、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對身邊的“正能量”事件進行公眾號推送,依托線上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知識的時效性,幫助學生了解最新的前沿理論、政策資訊和社會熱點問題,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和說服力。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優勢互補,利用這兩種形式將文化自信潛移默化的灌溉到大學生的思想中,增強其針對性和感染力,從而提升認識,增強使命感,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其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明方向。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很多高校的校訓內容已經融合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西安醫學院的校訓為“厚德博學,精益求精”,旨在勉勵莘莘學子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勤學鉆研,成為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在校內的標志性建筑物、宣傳欄中張貼校訓,能夠使校內學生耳濡目染,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此外,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主題活動,以節假日為契機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電影,組織相關的比賽、讀書會、座談會,例如,國慶期間組織開展歌頌祖國朗誦比賽,組織學生定期參觀校園文化館,讓學生在學習和交流中有自身的感悟和體會,拓寬理論知識水平,提升文化內涵和素養。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的時代重任,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民族的自豪感,最終會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
參考文獻:
[1]葛偉陽.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環境、困境及路徑[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