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池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
一、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彰顯立德樹人
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實踐,首先要將立德樹人納入課程教學目標之中,以此將學前美術知識、技能以及思政要素結合塑造,構建知識、能力與思政三個層面的課程目標體系,將工匠精神、核心價值觀、道德品質、人文素養、文化認同、創新思維等各個元素融入其中,以此培育德才兼備的應用人才。具體而言,首先要確定知識能力目標。主要包括美術相關基礎知識、繪化能力、美術審美能力以及幼兒美術教學能力等,使學生了解美術學習的重要性并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并更好地進行課程學習。其次,則要重視構建思政目標。其一,深入了解美術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增強每位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其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與擔當。其二,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保障學生的政治素養與社會發展進程同步。其三,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培育合格的幼兒教師。
二、深挖美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滲透思政理念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優秀的精神品質,其教材內容設計基本符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在學前美術的相關教材中,也涵蓋著很多的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在美術工藝、技術等相關知識教學中,以剪紙這一手工藝術教學為例,剪紙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蘊含著自古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勤勞刻苦的精神品質,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思想引導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針對“剪紙”這一內容展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滲透傳承文化傳承意識,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其中蘊含的勞動智慧和勞動精神,學習其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別出心裁的創新精神,加強思政理念的滲透,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同時,在美術史的學習中,教師也可以將我國美術文化和世界美術文化的發展史向學生闡述,讓學生從歷史中感受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進一步激活其文化素養。此外,在幼兒美術教育相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從中滲透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意識,樹立學生愛崗敬業、尊重學生、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合格人才。總而言之,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挖掘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依托教材內容滲透思想政治理念,推進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使課堂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與知識內容完美貼合,提升教學效果。
三、創新思政元素滲透方法,構建生動化教學情境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時代,同時信息技術也在教育教學中普及開來,為當代教學工作注入了新鮮活力。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依托于其音視頻、圖片、動畫等多種形式的展示方式下,課堂已經一改以往“教材+板書”的枯燥教學模式,而借助多元化的信息技術,針對教學情境開展了多樣化的應用,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的生動化和趣味化,同時也為思政元素的滲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教師可以依托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進一步深化思政教育情境構建,實現教育情境的生動化和趣味化,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激發其共鳴,使學生深入理解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及思政教育的內容,實現高效教學。例如,針對“中國畫”相關內容的思政滲透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播放視頻短片展示傳統中國畫的繪畫過程以及紙張用材,同時與文化自信、精益求精的精神、創新意識等思政元素充分結合,在課堂上設置一個生動的教學情境。在音視頻的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下,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學習情境之中,提升其情感體驗的同時,增強其學習興趣,使其深入掌握中國畫,并學會繪制簡單的中國畫,了解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滲透。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成為當代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而言,教師應深度把握專業方向與學科性質,打造三全教育體系與課程思政框架,通過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深挖美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思政元素滲透方法等實施路徑,打造優質的課程思政教學環境,從而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學前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何菁.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以美儲善——美術基礎課程思政改革初探[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04):87-89.
[2]張芳.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析[J].財富時代,2021(08):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