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雨 張雅程 楊迪
【摘要】宗祠,即為祠堂、宗廟,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活動場地。每座宗祠建筑都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傳承著一個家族的文化,是人們了解鄉村民俗文化的窗口。洞口縣是“中國宗祠文化之都”,擁有許多國家級和省級宗祠保護建筑。本文通過對洞口縣宗祠建筑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宗祠建筑保護存在保護機構人才緊缺、基礎設施不完善、觀念淡薄、資金短缺等問題,筆者將結合宗祠建筑的特點,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宗祠建筑;現狀;特點;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TU2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5-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5.03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國家級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宗祠文化的特點及保護措施研究——以湖南省洞口縣為例”(編號:202110547100)。
宗祠,即為祠堂、宗廟,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活動場地。宗祠,是一個國家、一個家族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筑體,在宗祠建筑中可以看到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中國著名的宗祠建筑有北京太廟、廣州陳家祠、湖南洞口金塘楊氏宗祠等。金塘楊氏宗祠曾是電影《粉墨人家》的取景地,始建于1910年,占地面積大,擁有三進的空間。祠堂內雕刻的圖案也十分精美,運用了大量鯉魚、龍、鳳等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迄今為止,作為全縣保存最好的宗祠,它已經歷了8次修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擬從洞口縣現存宗祠建筑的現狀入手,分析其特點,進而探討保護宗祠建筑的措施。
一、洞口宗祠建筑的現狀分析
洞口縣位于湘西南部,雪峰山東麓,資水上游,在這里仍保存著上百座各歷史時期的宗祠建筑,其中有11座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央視《走遍中國》、2020年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曾專題聚焦報道洞口縣的宗祠建筑。洞口縣的宗祠建筑群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曾八支祠、蕭氏宗祠、譚氏宗祠、王氏宗祠、鐘元宗祠、金塘楊氏宗祠等十處,這些宗祠建筑反映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和藝術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中,譚氏宗祠、曾八支祠、金塘楊氏宗祠建筑被列為國家級、省級保護單位,得以較好保存下來。
雖然洞口縣的大多數宗祠建筑已被列入保護行列,但是通過查證資料和實地走訪,發現文物保護工作中仍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第一,各保護機構的工作專業人員的數量少,人才結構不合理。洞口縣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在逐年增多,但是現有的文物保護人員在數量、專業能力、素質方面難以適應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要求,綜合性崗位的工作人員數量多,技術型崗位人才數量少。各保護機構對文物規劃、修復、傳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迫切。
第二,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基礎設施匱乏,對文物保護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雖然洞口縣的建筑物在建造之初也考慮到了防火問題,許多建筑,如曾八支祠和曲塘楊氏宗祠都建造了馬頭式封火山墻,俗稱“馬頭墻”,但是經過長期風吹雨打,“馬頭墻”抵御火災的能力越來越弱。此外,洞口縣宗祠建筑周邊居民對消防知識的認識不夠全面,建筑物內部未配備足夠的滅火器材,也并未定期開展消防演練,這些因素也增加了火災隱患。
第三,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存在個人意識彰顯、宗族觀念淡薄的現象。宗祠建筑所承載的傳統宗祠文化逐漸喪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宗祠建筑年久失修,現有宗祠建筑的外觀經過時間和人為的破壞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次,宗祠活動逐年減少,許多年輕人進入城市接受教育并留在城市發展,農村人口減少,在宗祠舉行大型活動的次數也逐年變少,利用宗祠提高地方凝聚力的需求也隨之減少。最后,宗族意識變得淡薄。舉家遷徙現象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隨之變多,許多人舉家搬遷,離開故鄉,因時間與交通等各方面因素,宗族之間聯系逐漸減少,宗族意識也隨之變得淡薄。
第四,宗祠建筑破壞程度嚴重,修復面廣,政府維修投入大,資金短缺,籌措資金難度大。根據洞口縣人民政府網站上關于洞口縣2019年政府投資重點項目計劃及責任分解表,我們了解到政府對古建筑的撥款金額較少,僅有兩個項目。第一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口宗祠建筑群”消防工程項目及宗祠修繕項目。第二個是第二期宗祠建筑群維修(譚氏宗祠、金塘楊氏宗祠、王氏宗祠)項目。兩個項目的總撥款金額為7310萬元。除開這兩個項目外,其余的宗祠建筑修復都需要通過其他途徑籌措資金,難度較大。
根據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洞口縣的宗祠建筑數量多、藝術價值高。雖然近年來,人們對古建筑保護意識逐年增強,許多遺留下來的傳統古建筑得到了保護,但是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文物保護形勢非常嚴峻,文物保護工作亟須加強。
二、宗祠建筑的特點
在洞口縣的宗祠建筑中,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建筑群:如曾氏宗祠沿中軸線對稱分布,坐東朝西;曲塘楊氏宗祠對戲臺活動區的升降處理,使內外空間間隔而不斷;蕭氏宗祠石刻、木雕、泥塑、彩繪的內容十分豐富;黃氏宗祠牌門設計融入西洋建筑圖案,門額和楹聯題字均為清末書圣黃自元手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然,它們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洞口縣宗祠建筑結構完整、數量豐富、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鮮明。洞口縣宗祠建筑的結構完整,不同種類的單體建筑數量多。在洞口縣眾多的宗祠建筑中,能輕易地找到多種不同形制的單體建筑,如牌坊門、戲樓、中堂、寢堂、鐘鼓樓等。其中較有名氣的有洞口王氏宗祠戲樓獨有的“寶鼎”和曲塘楊氏宗祠牌樓門頂端的雄鷹。除結構完整外,洞口縣的宗祠建筑還具有外形結構宏偉、古樸自然;布局精美;裝飾物精巧細致的特點。如潘榮公祠的門樓古樸雄偉;建筑沿中軸線對稱分布,依次為月臺、牌門、戲樓;戲臺重檐翹角,六角攢尖。當然,洞口縣宗祠建筑的特點不僅局限于此,它在特殊歷史時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時代特點鮮明。如洞口縣的蕭氏宗祠就曾被當作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長征至洞口時宿營的場地,祠堂中至今還留有當時紅軍的宣傳標語。在不同的時期,這些宗祠建筑有著不同的功用,帶有十分濃厚的時代特點。洞口縣的宗祠建筑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建筑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洞口當地文化的重要見證,有著突出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社會價值。
其次,宗祠建筑的選址和布局十分講究,規模也十分宏大。宗祠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它的選址也是非??季康模郎桨L景優美。如洞口鎮的蕭氏宗祠,位于伏龍洲上,四面環水,風景優美。此外,洞口縣宗祠建筑的規模宏大,其中最大的當屬高沙鎮曾八支祠,足有6426平方米;較為出名的蕭氏宗祠占地3533平方米,這些數據直接反映出其建筑規模。
再次,洞口的宗祠建筑在用料和裝飾上十分考究。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有泥塑、彩繪、石刻、木雕等多種手工藝形式。洞口縣當地的宗祠牌坊門,多用的是本地特產的磚石制作。為了達到防潮的效果,洞口縣的人們會使用麻石和青磚兩種材料來砌墻,墻基處用麻石,墻基之上用青磚,用料十分講究。另外,洞口縣宗祠建筑中楹聯、牌匾與石刻碑文等的數量也十分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尤其是大門上鐫刻的對聯,往往集書法、篆刻和文學藝術之精華。如金塘楊氏宗祠上刻的“金朗秋天塘開一鑒,社農春雨山洗千重”,將祠堂所在的“金塘”“社山”兩個地名巧妙地嵌入聯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除了具有文學價值外,還有著深刻的人文價值,對研究歷史名人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曾國藩、黃自元、何紹基等歷史名人都在洞口縣留下了印記。
最后,宗祠建筑往往伴隨著宗祠文化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主要以碑文或族譜的形式流傳下來。如石江鎮王氏的募捐碑上就記載了2011年當地居民自發集資約80萬元對王氏宗祠戲樓進行修繕的事情。又如,在人民公社化時期,族譜就有石江鎮譚氏宗祠、楊氏宗祠、王氏宗祠等被改為學校的記錄。通過研究當地族譜,可以看到一個家族的傳承史和一個地區的民俗史,這為研究當地的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渠道。
三、宗祠建筑的保護措施
宗祠建筑是濃縮了的家族文化史,是鄉土社會發展至今的活化石。每座宗祠建筑都記載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傳承著一個家族的文化,是了解湖南鄉村民俗文化的窗口。與湖南其他省級和市級城市相比,洞口縣的地理位置較偏,但正因其地理位置的封閉性,當地的宗祠建筑才能夠較為完好地保存至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宗祠建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針對上文的現狀,結合宗祠建筑的特點,提出以下措施保護現有的宗祠建筑。
第一,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人員培訓。首先,文物保護機構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優化人員結構。文物保護機構可以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晉升和獎勵方法,提高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在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的同時也保障了工作成員的穩定性。同時,機構還可以制定適當的補貼政策,在引進專門化人才或者高層次人才時給予政策傾斜或者適當的獎勵措施,以此來緩解抑或解決專業人才數量緊缺的問題。其次,洞口縣的文物保護單位一方面可以定期舉辦講座,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對工作人員進行專門講解與培訓,讓工作人員了解更多先進的修復方式、修復經驗與修復觀念。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培養符合實際工作需要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定期派出人員到高校、博物館、上級部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與學習,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發散其思維,擴展其視野。最后,洞口縣文物保護部門可以將人才緊缺的問題反映給教育部門,希望各類院校能夠完善文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在高校中開設相關課程,并完善相關課程體系,培養出大量的對口人才。
第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消防知識宣傳。古宗祠建筑內部多為木質結構,可燃物多,容易導致火災。首先,可以在不破壞原有建筑物功能和外觀的前提下,對建筑物進行修復,恢復“馬頭墻”的隔火功能,并嚴格按照消防要求,在古建筑外部涂抹不影響外觀的阻燃材料,提高古建筑的耐火等級。其次,定期開展消防知識演練,向周邊居民宣傳消防知識,并邀請消防員教導居民如何使用滅火器,以此強化當地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最后,配備足夠的消防器材,如滅火器和火災探測報警系統,并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消防演練,可以減少火災隱患。
第三,加強宗祠建筑的修繕,注重宗祠文化的傳播。一方面,要請專業人士對年久失修的古宗祠建筑的整體狀況進行考察,找出需要修繕的部位,針對各建筑物存在的問題,制定具體的修繕措施,在不損壞原有建筑物外觀和使用功能的基礎下進行修繕,制定短期和長期的修繕方案,分期對宗祠古建筑進行修繕。同時,定期安排專業人士對祠堂內部物品進行整理和記錄,對祠堂排查情況進行摸底和分析,做到有紙質檔和電子檔的圖文記錄,這也是保護古祠堂的有效措施之一。另一方面,村委會應該積極采取措施,號召群眾在祠堂內部開展大型活動。祠堂本就是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地,要將古老的宗祠建筑合理利用起來,開展大型活動,促使村民在活動中學習先輩孝、善、禮、義的優良傳統,促進家族和睦、宗族團結,以此來增強人們的宗族意識。他們可以借鑒石江鎮江潭村王氏宗祠每年正月在宗祠內上演祁劇的經驗,用來增進群眾的感情,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宣揚了傳統文化。
第四,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爭取民間資本融入。一方面是依靠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拓寬渠道有效籌措資金,提前做好預算,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并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將資金先使用在瀕臨毀滅損壞的建筑上。另一方面是爭取民間資本的投資。首先,允許民間投資者積極對洞口縣宗祠建筑物內部裝飾品進行研究,學習其他地方開發文創產品的經驗,設計出相關衍生產品,如以曾八支祠奉旨優免匾額為原形設計便簽、以金堂楊氏宗祠內的石猴柱礎為基礎設計筆筒等,采用以上售賣創意文創產品等方式來擴大資金籌措渠道,這樣一來,既可以為宗祠建筑獲得修繕的部分資金,也可以為民間投資者帶去一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名譽。其次,適當開發旅游項目,鼓勵民間資本加入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公益事業的建設。最后,可向民間籌集資金,接受社會捐贈,并建立專門的監督機制,保證資金收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四、小結
宗祠作為文物建筑,承載了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建筑、民俗等諸多信息,是宗族血緣的紐帶,宗族盛衰的標志,是中國鄉土建筑的重要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珍貴歷史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宗祠建筑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宗祠建筑的特點,提出了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如優化人才結構,加強人員培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消防知識宣傳;加強宗祠建筑的修繕,注重宗祠文化的傳播;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爭取民間資本融入等。宗祠建筑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民族性特點,我們需要加大保護力度,讓這些古老的宗祠建筑重新煥發光彩,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責任。
參考文獻:
[1]柳肅.湖湘建筑(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2]柳肅.湖南古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3]向婧妮,趙勇.洞口古祠堂:古意凝重的鄉情[J].國土資源導刊,2014,11(03):86-93.
[4]王葆華.民間宗祠文化價值流失及應對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02):84-87.
[5]段利強.中小城市古建筑文物保護原則、問題及對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1):105-107.
[6]中國祠堂的前世今生[N].文匯報,2013-06-17(016).
[7]洞口縣人民政府.洞口縣2019年政府投資重點項目計劃及責任分解表[DB/OL].洞口縣2019年政府投資重點項目計劃及責任分解表-洞口縣人民政府(dongkou.gov.cn).
作者簡介:
李詩雨,女,漢族,湖南邵東人,邵陽學院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張雅程,女,漢族,湖南邵東人,邵陽學院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楊迪,通訊作者,女,漢族,湖南邵東人,邵陽學院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