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琦
【案例摘要】
“雙減”政策的頒布,使得我國基礎教育常年存在的功利化、低效化、片面化等頑疾有了治愈的希望和可能,能夠確保當代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針對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教師要重視“雙減”目標的落實,切實回歸“育人為本”的教育本質,重視學生學習情感和主體地位的發揮,以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得到素養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能。
【案例背景】
以筆者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片段為例。在開始退位減法知識內容教學之前,筆者為學生出示了幾道20以內進位加法的練習題,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遷移和應用。之后,引導學生嘗試著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對20以內退位減法進行計算。然后,為了幫助學生對20以內的減法有所理解和認識,又為學生講述了相關的例題,告知學生20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最后,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該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為學生出示了20以內退位減法的課堂練習題,以此提供知識應用機會。在該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了復習、學習、練習等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很好的掌握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但是,在這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完成大量的練習,并且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和主動性也并不高。同時,在課后詢問學生對課堂練習的看法時,大多數學生的回復都是:太無趣、不喜歡、一直都在計算等等。
【實踐措施】
通過對雙減政策的了解,以及新課改理念的深入分析,筆者了解到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過分的重視教學目標的達成,所以一味的向學生灌輸20以內退位減法的知識點,并試圖用大量的練習題加深和鞏固學生對該算法的理解和掌握。然而,這種教學方法與“雙減”政策的目標嚴重不符,并且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感,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強,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難以實現高效教學。基于此,想要落實“雙減”目標,使小學數學教學效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就必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減輕學生課業壓力入手。對此,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又采取以下實踐措施:
1.創設趣味學習情境。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新課導入環節,可以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學習情境,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相信大家都去過游樂園,游樂園除了有好玩的旋轉木馬和碰碰車以外,還有售賣氣球的小丑。(出示圖片)大家觀察這張圖片,說說這個圖片上透露出了哪些數學信息。生:小丑原本有16個氣球,有一個小孩買了9個。師:非常棒,大家答對了,那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生:小丑手上還剩幾個氣球。以此引出20以內的退位減法問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堂學習活動中,完成接下來的學習。
2.創新課堂練習形式。導入新課之后,可以通過新意的課堂練習形式推動學生深度學習。首先,組織學生完成“擺一擺,動一動”的自主探究活動。師:請大家用手上的學具火柴擺一擺,探究16-9如何計算,并與同桌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生1:因為7+9等于16,那16-9=7。生2:可以把16分成10和6,用10-9=1,1+6=7,所以16-9=7......其次,小組合作比較誰的計算方法更加高效。讓學生通過個人練習和小組合作練習的形式完成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法的探究和總結。
3.及時進行教學評價。完成課堂練習之后,組織小組成員對算法探究結果進行匯報,并讓每個小組應用自己探究出來的算法完成課后做一做第三題,再次體會算法是否高效、便利。通過匯報、課后練習題兩種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成效與反思】
通過對以上實踐措施的實際應用,小學數學教學效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引導其進行“20以內的退位減法”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并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二是減輕了學生的課業壓力。在課堂練習過程,并沒有采用傳統書面練習題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算法的理解,而是讓學生動過實際操作、小組交流的方式對算法進行探究,這樣的課堂練習形式不僅能夠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還能降低學生完成大量課堂練習的壓力,同時對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動手能力等素養能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真正的實現了“減負增效”的課堂練習效果。三是教學效率得到了提升。通過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來看,學生對“20以內的退位減法”算法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進而說明課堂教學十分高效。
由此可以看出,結合“雙減”目標,對教學形式進行優化,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以及課業壓力的減輕,能夠讓教學效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案例點評】
該實踐措施充分的體現了“雙減”政策的“減負增效”的目標,通過少量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達到知識教學的目標。同時,通過個人練習和小組合作等課堂練習形式,不僅讓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了發揮,還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