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浩 吳苑菁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要作用。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線。若要開展好《道德與法治》課程,就要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帶來了新契機,帶來了鮮活素材,運用好疫情下的中國故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形成制度自信,增強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正確的“三觀”。
【關鍵詞】疫情故事;初中《道德與法治》;時代價值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和全球蔓延。這場戰“疫”中,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我國各級政府精準施策,白衣天使勇擔責任,解放軍熱血出征,普通人民群眾積極配合,全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階段性勝利,在全球經濟乏力情況下,率先實現經濟的正增長。這些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故事,是不可或缺的時政素材。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知識,師生從不同角度解讀和剖析這些疫情故事,能夠讓學生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具體的情感體驗,從而外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筆者從平凡故事、中國制度和中國聲音等角度分析疫情下的中國故事對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代價值。
一、講述抗“疫”下的平凡故事,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當中,學生身邊發生很多感動的平凡故事,既有鐘南山院士逆行出征武漢和武漢人民犧牲自身利益積極配合國家安排這些“大事”,也有醫護人員通過舞蹈歡送治愈病人這些“小事”。這些大小事都是教學過程中發人深思的鮮活素材,把握這些素材,能夠把枯燥的理論變得立體。
例如,八年級上冊總復習階段,筆者運用了“鐘南山院士出征武漢”的經歷作為素材。學生課前收集關于鐘南山院士的資料,包括他的成長經歷、他出征武漢抗擊疫情的情境,等等。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能夠充分了解鐘南山院士的背景和經歷,在課堂上利用故事分享會的環節與其他同學分享該故事。其他學生在聽完鐘南山院士的故事后,運用八年級上冊的親社會行為、承擔社會責任、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等知識對該時政信息進行分析和解讀,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討論鐘南山院士的經歷給青少年的啟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時代特點運用時政術語和課本語言談做法。該環節的課堂活動,學生通過“分享-分析-共鳴”的情感體驗,提高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闡述和描述能力,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讓學生自主收集疫情中的平凡故事,并引導學生主動與教材中培養情感、維護集體利益、養成親社會行為、做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等知識有機結合。學生收集疫情故事的過程就是一個接受正能量熏陶的過程,是無形的、主動的。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升華收集的素材,把鮮活的時政素材上升為系統的理論層面,充分發揮疫情中平凡故事的作用,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分析抗“疫”下的中國制度,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形成制度自信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級國家機關部門精準施策,采取積極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這次抗疫斗爭有力彰顯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基層黨組織積極參與基層疫情防控、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行“全國一盤棋”等中國制度優勢。
例如,在新授課八年級下冊第一課第一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筆者運用了基層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基層疫情防控工作的例子,課堂上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展示黨員干部指揮群眾有序進行核酸檢測和派發防疫物資的情境,引導學生得出“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觀點,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
在期末復習課中,筆者運用了廣州在2021年5月新一輪疫情防控的素材,通過視頻、文字、時間軸等形式呈現廣州市委、市政府在此輪疫情防控的措施。學生能夠通過提取有效信息,調動和運用中國共產黨、人民政府、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知識,解讀和分析材料,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增強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缺乏理論知識和生活經歷,我國的制度優勢對于他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如果僅僅簡單講解課本知識會導致照本宣科不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疫情之下,我國各級國家機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這是學生能真實感受和體會的。用好這些鮮活的素材能夠把教材知識“活起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艱澀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通過素材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在解讀和分析時政資料中增強政治認同,形成制度自信。
三、傳播抗“疫”下的中國聲音,增強國家認同感,形成正確的全球觀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處于衰退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國反應迅速,采取積極措施,中國境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率先實現正增長。其次,中國積極作為有擔當,貫徹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其他國家捐贈防疫物資,開展疫苗生產合作,等等。中國的這些行動在國際上也引起了回響,課堂上運用這些國際新聞,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正確的大局觀和全球觀。
在新授課七年級下冊《共奏和諧樂章》中,筆者運用中國為其它國家援助防疫物資的新聞,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思考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辯證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的沖突。七年級的學生一般只關注其自身與周圍同學之間的關系,適當運用這些國際新聞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學會從自身出發思考個體對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的作用。
又例如,在九年級下冊《與世界緊相連-中國擔當》中,學生自主收集在國際舞臺中中國疫情防控的事例,在課堂中通過視頻和圖片呈現,讓學生了解到中國不僅是在國內積極擔當、精準施策,還在國際舞臺上有所作為,貫徹人類命運共同體。學生通過收集信息,感受中國在世界舞臺的作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樹立正確的全球觀。
初中階段的學生較多關注國內新聞,時政接觸面較窄。九年級下冊要求學生理解國際舞臺上的中國,需要引導學生從關注國情國策走向關注國際地位。而突然起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開展該部分的教學提供了新契機,利用這些素材師生共建真實教學情境,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對國家的自信,形成正確全球觀。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對于中國乃是全球都是一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檢驗。中國抗“疫”故事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責任與擔當,也展示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把社會大課堂引進思政小課堂,讓思政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充分挖掘疫情下的中國故事,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延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發揮重要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內化理論知識,外化為自身行為。
參考文獻:
[1]鄒磊.講好中國故事實現共贏發展[J].國資報告,2019(2).
[2]趙雨英,逯保樂,周晗菲.戰“疫”凸顯優勢,堅定制度自信[J].決策探索, 2020(6).
[3]李倩楠.“講好中國故事”的研究綜述與未來展望[J].克拉瑪依學刊,2020(6).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外文出版社,2020.
[5]葉雁燕.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中學),2019(5).
[6]黎細玲.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J].考試周刊,2019(22).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