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冰
【摘要】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構建高效的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已成為當前各學科共同探討的議題。當前,地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越來越緊密,學好地理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地理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遇到與地理相關的問題時能夠作出更加合理的決策。因此,在初中階段如何在短短的兩年里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讓學生在對地理產生興趣的基礎上,進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是初中地理教師的教學追求。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策略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明確指出:“地理學科是基礎教育重要的學科之一,初中地理教學要注重構建高效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能力。”明確了地理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確了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重要意義。當前的地理教學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為了追求升學分數,把地理劃分到文科這一版塊,認為要想提升地理成績,就要“死記硬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強調學生識記,導致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不高,學生的“學”與“用”嚴重脫節。這樣的地理課堂自然不算是高效課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的地理教學必須跳出傳統的教學思維,要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自身優勢,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習地理、應用地理,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總的來說,構建地理高效課堂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增強學生對地理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去探究地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說明學生的興趣在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然而,當前的地理教學過程中,不少地理教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導致學生認為地理只不過是一門高深莫測的考試學科,嚴重制約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通過多渠道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去領略地理的“美”。
例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體驗到地理這門學科不僅是一門“有趣”而且是“有用”的學科,可以讓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態去探索豐富多彩的地理奧秘。如,在講授《高技術產業》的相關教學內容時,首先,教師要明確編者為什么要把這個知識單獨一個章節來講。這就說明高技術地位的重要性,且說明高技術與工農業的聯系是比較密切的。那么,高技術究竟與工農業之間緊密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當作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規律的切入點。為此,筆者創設了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規律:
問題一:“高技術分布在哪些地區?”這是啟發學生的第一步,目的是要求學生能找出高技術的具體分布地點,以便進一步探尋其原因。這個不難,學生能夠從教材上找到。
問題二:“結合分布地區想想為什么高技術都分布在這些地區?”這是第二步,學生也能夠從教材上找到答案。但這樣引導目的是,學生構建地理知識網絡,將分布原因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思考。
問題三:“大家探尋一下高技術與工業分布的關系”這個問題很容易,原因的第一點就是“工業基礎強”,但后面的問題才是關鍵:為什么要跟工業有關聯,那跟農業有關聯嗎?為什么?其實,正兒八經的回答并不是重點,主要是希望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從而在腦子里構建一張知識網,而不是學過之后,只懂得零星的地理知識。
雖然是一個簡單的設疑,但是由于巧妙地設置了問題,并且采取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的主動性。同時。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認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
二、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豐富的探究活動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了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任務。當前,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升考中考出好成績,不少地理教師只注重趕教學進度和刷題,對情境活動的開展能省則省,導致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隨著升中考試的改革,學生的探究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高效課堂的構建,還要特別注重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中圖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球儀》一節內容中,教師可以融合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學生呈現出“地球公轉”的實時視頻,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清晰地觀察到地球公轉的動態過程,不斷增強其空間意識和直觀感受。這種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能夠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有利于加強地理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能有效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三、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把地理學科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地理知識在自己身邊所起到的作用,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他們通過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可見,在初中階段學習地理學科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初中的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要把自己的“教”與引導學生的“用”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應用起來,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這樣的地理教學才是真正的“實用地理”,也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例如,在教學《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地理與生活密切相關,同時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筆者特別把學生分成幾個實踐小組,要求學生根據地圖中的地形、降水等因素來進行分析總結,看看哪個自主探究小組分析總結得最好。由于采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而且探究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課前自主預習的環節,各個小組“各顯神通”,通過認真讀圖甚至通過網絡、報紙、書籍、雜志等途徑,搜集和氣溫分布相關的圖片與知識點,并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和闡述自己的成果。并且把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結合地圖進行分析。課堂上,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探究。通過反復訓練,學生掌握了學習地理的方法,強化了讀圖能力,并且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了具體的知識環境中去。
總之,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并通過巧妙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樣才能讓初中地理課堂變得高效,才能把教師的“教”與指導學生的“用”融合起來,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曉星.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讀書文摘,2017(25):292-293.
[2]夏大莉,董進國.課堂教學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初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10):58-59.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