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芹
摘 ? 要: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愛玩游戲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幼兒課程教學應遵循幼兒的這一認知規律,運用個人、小組和集體化的游戲形式,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不斷發展。本文提出,我們要營造真實環境,保障游戲浸潤身心;內隱教學目標,借助游戲巧妙融合;把握運用契機,合理運用推進游戲;豐富游戲形式,提升游戲教學價值。
關鍵詞:游戲化理念 ? 課程教學 ? 真切環境 ? 運用契機
生活即教育,游戲即生活。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愛玩游戲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幼兒課程教學應遵循幼兒的這一認知規律,運用個人、小組和集體化的游戲形式,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不斷發展。
一、營造真實環境,保障游戲浸潤身心
幼兒課程教學的本質不是對幼兒進行知識的硬性灌輸和能力的機械訓練,而是激發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呵護幼兒不斷涌現出來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游戲,創設真實、可感的情境,促使幼兒主動學、樂于學。
例如,在開展大班“雙腳跳”的體育活動時,教師如果純粹地教幼兒雙腳跳的方法,幼兒不僅難以理解,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對此,教師不妨以“參觀動物園”為情境,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幫助幼兒張開想象的翅膀,將幼兒的認知和意識浸潤在想象的游戲情境中,并邀請部分幼兒表演動物園中的各種小動物。在音樂伴奏下,幼兒都興致高漲、積極熱身,不時發出吶喊聲來鼓舞和激勵自己。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教師分別組織幼兒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豐富學生的角色體驗,從而將“雙腳跳”的教學落實到位。幼兒時而像小青蛙一樣蹦跳,時而像大象一樣邁著沉穩的步伐,時而像鴨子一樣左右擺動……大家都十分愉快。
在模仿小動物的情境中,很多幼兒興致高漲,他們沒有將訓練看成一種負擔,而是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掌握了“雙腳跳”的基本動作要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著力營造了真實的情境,將幼兒的角色體驗落到了實處。
二、內隱教學目標,借助游戲巧妙融合
通常來說,游戲是幼兒的一種娛樂方式,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促進幼兒課程的游戲化,就意味著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意圖隱藏起來,以防止明確的目標讓幼兒背上機械、生硬的學習負擔,從而扼殺幼兒的思維靈性。
例如,在教學認識“曲線”時,教師可以播放相應的音樂,組織幼兒一起拿著彩帶,隨著音樂的節奏隨意擺動。此時,幼兒手中的彩帶就以彎彎曲曲的狀態在空中飛舞,幼兒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對曲線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師也可以與幼兒一起參與游戲,相機組織幼兒一起觀察。例如,當風較小時,教師可以隨著彩帶的浮動,擺出一副陶醉的樣子,做出各種動作,并讓幼兒也跟著一起做,讓他們感受曲線的柔和;當風稍大一些時,教師可以做出一副驚訝的樣子,并用語言進行指導:“你們快看,風一大,這些彩帶的樣子就不一樣了!”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幼兒以對比的方式感受曲線的彎度變化。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并沒有使用教學策略的明顯痕跡,而是在與幼兒進行游戲互動的過程中,將教學目標融入課堂,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
三、把握運用契機,合理推進游戲
對于處在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游戲既可以是活動的所有內容,也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路徑。從這個角度來看,課程游戲化一般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落實:其一,將游戲穿插于教學的某個環節和某個階段,使其成為整個課堂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很多教師常用的策略;其二,將整個教學活動看作一個游戲的過程,將游戲情境貫穿課堂的始終。
以美術課程“石頭路”為例,一開始教師就設置了這樣的游戲化情境:今天,我們邀請了一位好朋友來家中做客,但家門口的路很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們應該怎么辦?很多孩子自然會想到鋪設一條石頭路,于是游戲化的情境順利地將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后續的教學活動也可以繼續以這個情境作為支撐,如在完成石頭路的鋪設之后,可以組織幼兒扮演客人,對這條路進行贊美,讓幼兒真正享受課堂活動中的游戲成果。這樣的教學就將游戲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四、豐富游戲形式,提升游戲教學價值
由于游戲的形式多樣,所呈現出來的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在幼兒課程游戲化的實施過程中,應不斷豐富幼兒的認知形式,嘗試運用不同的策略,鼓勵幼兒進行言語實踐,真正推動幼兒的成長。
首先,教師要善于運用合適的語言開展游戲。語言不僅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媒介,更是教師與幼兒進行溝通的重要方式。教師要能根據幼兒的年齡及認知特點,選擇相應的游戲類型,從而幫助幼兒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快速走進游戲情境。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盡可能貼近幼兒的認知區和興趣點,例如:“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白兔嗎?今天,我們的課堂邀請了一位小白兔妹妹與我們一起學習,你歡迎嗎?你們看,小白兔妹妹帶著她的伙伴和寶貝來了!”這樣具有童話色彩的語言,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拉近課程、幼兒與游戲之間的距離。
其次,教師要借助實踐的方式,讓幼兒全身心浸潤于情境中。在游戲情境中,教師要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鼓勵幼兒多思索、多探究,深化幼兒的游戲情境體驗。這種方式比較適用于指導集體活動類的課程,在活動課程中,教師可以在相應的活動區域投放匹配的教學資源,讓幼兒能夠自由、自主地選擇;也可以將課堂教學轉移到教室之外的空間,從而讓幼兒在開放、友好的環境中進行。
最后,教師應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推動和組織游戲。課程游戲化的理念要求我們將所有的教學內容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出來,然而很多教師對該理念存在較大的誤解,容易認為游戲是現成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將教學內容與現成的游戲相融合,為課程教學尋找全新的結合點,從而更好地為幼兒課程教學服務。事實上,課程教學的內容千變萬化,無法從現實生活中找到能一一對應的游戲形式。這就意味著,幼兒課程游戲化的落實,需要教師激發自身的創造性思維,根據自己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化的游戲選擇和改造,并在創造性開發的過程中,研制出契合教學內容的新游戲。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具有創造性的游戲對于兒童的影響,是其他類型的游戲所不能替代的。要研制和運用合適的游戲,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其一,準確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幼兒在這一階段中的認知經驗是有規律的,教師應了解幼兒當下最真實的需求,從而更好地讓游戲契合幼兒的成長需要;其二,要能夠精準對接課程內容,否則游戲一旦與教學脫鉤,就無法真正為課程服務,也就失去了課程教學游戲化的意義;其三,能夠把握游戲的本質,了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緊扣動態生成性的資源,了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學習狀態,從而展開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師切不可成為“甩手掌柜”,任由幼兒在游戲中玩耍,最終導致游戲成為幼兒娛樂的手段,而失去游戲的育人價值。
在踐行幼兒課程游戲化理念的過程中,我們還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教師要能夠精準、恰當地選擇游戲的形式,更好地發揮游戲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同時,要合理控制游戲時間,能夠根據幼兒內在的認知規律,選擇最佳的游戲時長,讓游戲的教學價值最大化。
總之,游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教師需要努力尋找游戲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將幼兒教育的內容、目標隱藏在游戲情境中,充分保證幼兒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從而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愉快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師小娟.游戲化教學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探究[J].求知導刊,2021(34):40-41.
[2]張志華.幼兒園學前教育中游戲教學的運用[J].學周刊,2021(26):179-180.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雙溪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