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嵐
摘要:物理學科作為高中教育中的主要學科,其即可幫助培養學生邏輯思維,還能讓學生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所以,高中物理教學期間,為確保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積極組織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便于提高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物理;深度學習
前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實施,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教學目標逐漸在各學科落實,高中物理教學期間,為提高學生物理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課堂開始前,教師應掌握學生物理基礎,全面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便于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一、改變教學觀念,開展深度學習
教師應改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高中物理深度學習模式與內容,促進高中物理深度教學全面開展。再者,教師還應加強教學思維創新,積極開發與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相互適應的模式,便于滿足學生物理學習要求。以核心素養目標為基礎,結合高中物理深度教學需求,全面拓寬物理知識范圍,加強學生深度學習能力培養。再者,教學期間,教師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健全物理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自信心。
比如,自由落體實驗期間,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自由落體實驗,積極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再者,教師可帶領學生動手操作,分別朝上、斜向上等方面將球拋出,讓學生感知小球落下特點,然后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便于學生在組內探討實驗結果與過程,了解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與概念。像初末速度 v0=0,vt =gt, h=gt2/2下落高度。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該過程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力。自由落體實驗的開展,還能加大師生雙方交流,便于提升物理深度學習效果。實驗當中,學生將自由落體運動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有助于深度學習自由落體運動知識。
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模式
物理學科具有較強實踐特點,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學習理論知識,還要全面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使用探究性學習法提高學生判斷與決策力。比如,學習“時間和位移”等知識期間,教師應先向學生提問:“相同直線內怎樣利用坐標展現物體位移關系?”自問題提出后,教師可將班內學生合理分組,便于各組學生自主尋找答案。探究過程學生可發現物體位移方向與距離不同,因坐標有正方向與不同刻度,坐標系內可充分展現物體位移情況。自由交流期間,既可加深學生課本知識印象,還能全面提高學生合作與探索能力,學生可在分析問題期間獲得答案,該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所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期間,可應用探究性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三、培養物理深度學習思維
應避免深度學習局限在物理概念與符號等方面,再者還應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在聯系生活期間,學生應充分感知物理知識應用情況,便于拓展物理知識面,全面掌握物理知識。此外,物理教學期間,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關注物理深度學習,大力培養深度學習思維,便于提升深度學習成效。
比如,學習“摩擦力”內容期間,教師可以加速、開車、走路等和摩擦力相關的現象當做深度學習內容,引領學生對不同運動下的物理滑動摩擦力值與方向展開分析,然后與受力結果相結合,即可得到摩擦力相關公式。通過總結與分析,教師可聯系實際,告訴學生遵守交通規則。高中物理深度學習期間,教師應鼓勵學生深度思考,便于將生活和物理知識結合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力,積極開展深度學習。
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高中物理深度學習,可凸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引領學生參與物理學習與實驗活動,可提高學生物理綜合素養。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高中物理深度學習,實際教學期間,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同時聯系實際生活,挖掘學生學習動力,鼓勵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
四、應用多媒體開展物理教學
高中物理知識十分抽象,所以很多學生會對物理知識學習望而卻步,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適當降低學習難度,課堂教學期間,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便于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比如,物理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在講解“萬有引力定律”知識期間,可向學生講述蘋果與牛頓的故事,激發學生好奇心,即便這一故事學生大都聽過,但在課堂教學中提及,仍能激發學生參與物理課堂積極性。再者,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展示萬有引力定律實驗,便于學生直觀掌握物理實驗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逐漸被應用在學校教學中。高中物理深度學習的開展,可促進物理教學深入開展。教學期間,將培養學生物理深度學習思維與興趣為基礎,加強教學模式創新。再者,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全面參與物理深度學習,通過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廣度與深度,將物理知識和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力,最終推動高中物理深度學習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1]郭曉慧 .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途徑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1):105.
[2]馬新暉.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人生十六七,2018(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