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珍
摘? 要: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新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成不變的導入會讓學生厭倦,激不起學習的興趣。故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新課的導入應該遵循好的原則和方法。唯有源頭活水,才能激活課堂。
關鍵詞:課堂導入;小學數學;情境創設
一、導入的原則
(一)趣味性
小學教師面對的都是小學生,他們的有效注意時間短,只有讓孩子們感興趣的導入才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所以,在新課的學習中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導入,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
(二)科學性
新課的導入應該具有科學性,它從教學內容出發,可以是與新知識相關聯的舊知識;可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也可以是看起來關系不大,實則與教學內容之間有著內在聯系的活動等。
(三)目的性
新課導入并不是漫無目的的閑談,而是要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和準備。導入要目的明確,有集中指向性,無須面面俱到。教師應該選擇與新課相關、新課教學需要利用到的內容去進行新課的導入。
(四)簡短性
新課的導入要注意時間的把握,切忌長篇大論,頭重腳輕。對于新教師而言,尤其要把握好這一點,時間最好控制在3~5分鐘左右,避免長時間的導入占據大量的時間,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五)啟發性
新課的導入是循循善誘的過程,應注意啟發性,切忌導而不入。導入的啟發性也要掌握好“度”,不能太偏、太難、太深,否則就會出現冷場的局面,這樣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會嚴重破壞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導入的方法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是指教師直接引出“新授”的課題,在“新授”前不加其他的環節。它的優點是直接明了,簡單高效,節約課堂時間。這樣的導入比較適用于學生本身就具有生活經驗,且難度系數較小的新課。例如在《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一課中,筆者會直接寫一個很大的數,然后指出:“這種數字的數位很多,在生活工作中處處可見,所以,要讀好它,寫好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
(二)游戲導入,激活興趣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的教育帶有樂趣。”孩子天性愛玩,如果讓課堂與游戲融合,他們一定會感興趣。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人教版《平均數》這一課題時,筆者會設計一個男女生一分鐘拍球的大比拼。第一輪,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比拼,記錄比較男女生拍球的總數,男生勝。第二輪,教師要求加入女生,再記錄比較男生女生的總數,女生勝。此時,就有孩子提出疑問,應該是男生勝,此時比較總數不合理,得找出合理的比較方法,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這樣設計激活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其對平均數的理解。
(三)故事謎語導入,契合童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沒有不愛故事的孩子。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可帶領孩子們在故事的王國里馳騁,接著巧妙地拋出問題。故事越生動,問題越巧妙,孩子們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就越高,對新知的渴求就越強烈。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善于將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有趣的故事有機結合,將抽象化為形象、理性化為感性、枯燥化為生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從而愛上課堂,迷戀數學。比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筆者編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光頭強邀請他的好朋友熊大和熊二來家里做客,光頭強媽媽準備了三張同樣大小的餅。光頭強說:‘我是小主人,我要吃一大塊。’熊大說:‘我的個頭最大,我要吃兩塊。’熊二說:‘我最小,應該吃最多,我要吃三塊。’光頭強媽媽想了想便動手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并向他們提問:‘剛才,我把同樣大小的餅平均分成了二份、四份和六份,分別分給你們一塊、兩塊、三塊,你們知道誰吃得最多嗎?’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也可以采用謎語導入,這樣的方式新穎、有趣,很容易讓孩子們進入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中。例如在《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筆者首先給孩子們講一個謎語故事:“小明放學回家,看到爺爺在池塘邊釣魚,小明很好奇,就問爺爺今天釣了多少條魚?爺爺回答說,他釣了6條無頭魚,9條無尾魚,還有8條半截魚,請你猜一猜,爺爺今天究竟釣了多少條魚,猜中了把爺爺釣的魚全部送給你。”最后孩子們猜出是0條魚,教師就此開啟學習末尾有0的乘法,由故事和謎語導入,契合童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心理學表明兒童在遇到矛盾時對問題產生懸念,大腦便會出現持有的興奮。因此,他們會主動思考問題,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取真知。比如在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筆者會用四根可移動的小棒組成一個平長方形,然后拉動小棒,改變了圖形的形狀,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詢問孩子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為什么?”,有的同學說面積變大了,有的同學說面積變小了,還有的說面積不變,誰也說服不了誰,進而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課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五)舊知導入,銜接自然
溫故而知新,數學的學習是連貫的,并不是孤立的。所以學習新課時,教師可以建立起新舊知識的聯系,找到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和結合點,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又加深了對舊知的理解。
(六)實踐操作導入,直觀形象
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成目標的實現。”所以,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實驗來導入,直觀又形象。
比如在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師就可以直接做實驗導入,取兩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一個杯子里裝滿水,另一個杯子放一塊鵝卵石,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中,問學生觀察到了什么現象、為什么,從而引出課題。
(七)借其他學科知識導入,促進數學多元化發展
數學相比其他科學而言,它更抽象,更難以直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根據心理學知識教師可以知道,小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方式,然后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方式。所以他們接受數學的邏輯思維概念需要一個逐步接受和消化的過程。這時,如果教師建立起數學和其他科目的橋梁,就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化晦澀難懂為融會貫通。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觀察物體》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會到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于是,筆者就把經典詩文引用到了數學課堂之中。首先,制作動畫課件讓學生欣賞蘇軾的古詩《題西林壁》,接著讓她們齊誦古詩,最后提問為什么詩人產生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想法、為什么同樣的廬山既成嶺又成峰呢,自然過渡到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的形狀也不同。這樣的導入既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賦予了詩書氣息,又開啟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之門。
當然,導入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應用心對待課堂,重視導入,在遵循導入的原則下,選擇適合學生以及課題的導入方法,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課伊始,趣味橫生。
(責任編輯:淳? 潔)
參考文獻:
[1] 李文華. 導入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吉林教育,2009(32):103.
[2] 須燕. 數學教學中的新課導入探析[J]. 成才之路,2015(34):83.
[3] 周銀娥. 初中數學課的幾種導入方法[J]. 新課程學習(上),2014(0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