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珠
摘 要:“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是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基本路徑。文章基于農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分析高職院校“十大”育人體系的育人價值和功能,并從以豐富育人內容為關鍵點、以拓寬育人載體為著力點、以創新育人路徑和方法為切入點等方面探討高職院校“十大”育人體系的優化策略,以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大”育人體系;人才培養;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0-0004-03
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調。“十大”育人體系是一種立體工作格局,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之一。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方位,切實構建具有高職教育特色、農業高職院校特點的“十大”育人體系,著力破解農業高職院校“三全育人”工作難題已刻不容緩。
一、高職院校“十大”育人體系的育人價值和功能
1.深挖各個子體系所蘊含的育人元素
要毫不動搖地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挖掘和細化各類崗位的育人元素,充分發揮和拓展黨、群、團組織的政治優勢、紐帶作用和引領功能。以“工匠精神”和“三農情懷”培育為核心,以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為重要形式,優化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師體系,健全農業高職院校實踐育人模式。全方位、有重點地關注學生學業、技能、經濟、心理、就業,把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不斷引導學生堅定信念跟黨走,努力在“愛農知農為農”的生動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和理想。
2.厘清各個子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
首先,課程是育人的主渠道,科研和文化是育 人的內容與資源。其次,網絡和實踐是育人的載體,發揮著緊扣新時代學生特點、展示教育內容、檢驗 育人成效的作用。最后,心理、管理、服務、資助和組 織是育人的不同路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十大”育人體系各子系統交叉運行、緊密聯系、不可或缺。
3.構建包含各個子體系在內的一體化育人體系
首先,建立系統協同的價值理念。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的制度體系,科學分析、分配和管理,縱向上目標同向,橫向上責任同擔,齊抓共管,人人有責。其次,健全各司其職的工作隊伍。統籌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四個育人主體,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重心,切實解決育人缺失錯位現象,打造育人共同體。最后,構建一體化工作格局。要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把思想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各環節,完善“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構建整體優化、全員參與、平臺開放的立體工作格局。
二、高職院校“十大”育人體系的優化策略
1.以豐富育人內容為關鍵點
課程育人要毫不動搖地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優化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師體系。當前,農業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專業教材的開發還沒有及時跟進課程育人的要求,僅僅依靠專業教師來挖掘課程中的育人點。因此,要編制課程“三進”教學指導方案,在現有“馬工程”全國統編教材的基礎上,編寫“課程思政”校本教材,實現專業全覆蓋,形成系列“精品教案、精品教材、精品微課、精品課件”,打造“三進”資源“中央廚房”。要分層積極遴選思政課程名師培養對象、課程思政教學骨干培養對象、思政學習積極分子,做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作用與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作用,科學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科研育人要以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為關鍵點,堅持產教融合、科研引領,培養新農科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要緊跟現代生態健康農業導向,按照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聯合基層科技人員打造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高水平科技服務團隊。要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參加各類科技服務團隊的比例,并制定一系列績效考核和獎勵辦法,鼓勵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要組織學生深入“三農”企業、養殖戶開展科技服務,培育學生“三農情懷”,引導學生立志強農興農。要深入實施優秀學子培育工程,實行項目驅動、動態管理、目標考核,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彰顯工匠精神的拔尖人才,打造身邊的榜樣。
文化育人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農業文化相結合為關鍵點,充分挖掘高職院校所在地區、農業行業和相關專業的育人內涵,打造農業文化精品項目。要將企業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理念之中,契合高職院校高水平發展內在要求。可以成立文化研究和推廣專門機構,結合專業特色開發現代農業文化教育通識課程;可以加強專業社團建設,舉辦具有顯著農業特征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技能、農業要素融入相關賽事賽項。要堅持德技并修,弘揚大國工匠精神,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與師生面對面”“優秀校友校園匯”等文化活動,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和“三農”情懷,傳承和弘揚大國工匠精神。
2.以拓寬育人載體為著力點
網絡育人要以構筑網絡思政教育矩陣為著力點,統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平臺。首先,高職院校要注重頂層設計,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到育人全過程,協調好各部門網絡平臺,形成工作合力。要重視網絡安全,建設好網絡安全防護中心,有效隔離不良信息,保障校園網絡安全。其次,要善用載體。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手段,結合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分層分類教育。用好“易班”“PU”等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好官網、官微和抖音號等客戶端,除了主動推送優質課程、宣傳優秀文化、發布資助政策等之外,還要搭建大學生互動交流平臺,暢通信息和意見渠道,開發網絡服務功能,切實為學生提供各種服務。最后,要豐富內容。要借助網絡的群眾性特點,創新宣傳教育形式和內容,推出適合高職學生的“接地氣”的優秀網絡內容。要通過優化成果評價等系列措施,鼓勵師生創作有深度、有溫度、有態度的網絡文化產品,整合校內外優秀網絡育人資源,適應學生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新需求。
實踐育人要以勞動實踐教育為著力點,積極組 織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要豐富勞動教育形式,制定勞動養成教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實施方案,將勞動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促進,在志愿服務中弘揚勞動精神。要加強校地合作,共建一批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完善學生志愿服務管理辦法,定期組織開展聚焦“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精準扶貧”等主題的社會 實踐活動,培育具有農業特色的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確保學生社會實踐參與率。積極開展大學生征兵工作,鼓勵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將攜筆從戎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選擇之一。完善學生大賽管理辦法,組織學生參加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通過各類大賽培養學生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尊重創造、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推進學分制改革,落實各類實踐成果學分轉換制度。
3.以創新育人路徑和方法為切入點
心理育人要以課內外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為切入點。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李凌云運用“癥狀自評量表”(簡稱 SCL-90)對江蘇省某涉農類高職院校的大一新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涉農專業學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于非農專 業學生。這一調查結果提醒教師,要多關注涉農專業學生,尤其是涉農專業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結合學生特點,加強課內知識教育,開發建設好相關心理課程,舉辦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好學生心理普測和建檔工作;完善咨詢服務和預防、干預、追蹤、反饋機制,建設好專業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針對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依法依規處理,積極聯系醫院治療,并暢通家校聯系渠道,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
管理育人要以改革育人職責體系為切入點。農業高職院校應當以學校章程為依據,規范內部管理體系。要研究梳理各管理崗位育人元素,明確育人的內容、職責、路徑和考核評價、獎懲辦法,利用高職院校各層面內部質量保證診斷與改進系統,實現管理標準化、秩序規范化、手段信息化、質量可控化。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多元多維管理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師生多元參與的公約體系。要開展針對重點學生思想動態的分析研判,注重來華留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擴招“四類人員”的分層分類管理。要選好配強管理隊伍,提高管理者特別是干部隊伍的管理能力。
服務育人要以貼近學生需求為切入點。要提高思想認識,引導全體教職工特別是面向學生的服務崗位人員充分認識到服務工作具有間接性和滲透性的育人特性。要持續提高管理服務人員業務素質和能力,提高服務質量,助力學生健康成長。要注重導向性選樹、宣傳“服務育人示范崗”,切實發揮好服務崗位引導、感染、幫扶、身教的育人功效,將服務崗位體現出的良好職業行為和精神傳遞給學生。
資助育人要以堅持“智志雙扶”為切入點,完善多元獎勵和資助辦法,通過學費減免等手段確保貧困地區農村生源受教育機會。同時,在開展資助育人活動時要高度重視受助學生的心理狀況,將感恩教育貫穿到育人的全過程。學院與社會要聯手聯動,提供專門就業崗位,精準幫扶困難學生,引導受資助的學生了解國家最新發展策略,為生態脫貧建言獻策,參與鄉村振興戰略部署,運用專業知識為脫貧攻堅和“三農”工作貢獻專業價值,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圓夢出彩人生。
組織育人要以激發活力為切入點。要全力提高黨委統領全局水平,堅持基層黨建標準化,實現黨支部書記—教研室主任“雙帶頭人”全覆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活組織活力,做到“七個有力”。要發揮群團組織的育人紐帶功能,夯實“一心雙環”團學組織格局,落實好“三會兩制一課”制度。堅持以黨建帶動群團建設,放大聚合效應,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學習先鋒隊”,重點培育一批理論社團,廣泛凝聚青年,真正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鑄魂、化行。
三、結語
“十大”育人體系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有力舉措,能夠跨越思政教育“應然”與“實然”的橫溝,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高職院校注重優化“十大”育人體系,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各方面與各環節,達成技術技能培養與價值塑造、能力提升的有機結合,是培育學生“三農”情懷,實現育人與育才的統一,真正為鄉村振興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共教育部黨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Z].2017.
[2]張茜.大思政視域下高校“十大”育人體系整體建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3]朱鵬.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專業高職學生專業認同感培育路徑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3).
[4]李凌云.涉農類高職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9).
Exploration of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op Ten"Educ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Mingzhu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p ten" educa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focu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it is the basic path to build the pattern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top ten" education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top ten" educational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aspects of enriching educational content, broadening educational carrier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paths and method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p ten" education system; talent training;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