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 張維琪
摘 要:四川省是舞蹈大省,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極具四川省特色,因此省內多所高等院校均開設了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然而,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未從音樂美學和審美角度出發對藏羌彝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教學和研究,并且很多教師只重視舞蹈肢體動作的訓練,而忽視了對民族舞蹈特性和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以及對學生審美體系的建設,導致學生對舞蹈教學、藝術美學和少數民族文化美學等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對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探討開展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建設與實踐的意義,并提出開展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建設與實踐的具體建議,以促進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關鍵詞: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著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具有各自獨具特色的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同時舞蹈表演藝術領域也不斷形成了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的民族民間舞蹈。其中,歌舞一體的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是四川省極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種類。
一、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不足
四川省是舞蹈大省,涌現了許多舞蹈人才,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是四川省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因此,四川省內多所高等院校例如西南民族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以及近些年來發展迅速的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傳媒學院等民辦本科高校,還有位于四川省內民族自治州的四川民族學院、西昌學院、阿壩師范學院等地方性院校,均開設了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課程。
因此,無論是學校的教學課程規劃,還是舞蹈專業教師的日常教學,都對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課程非常重視。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也側重于對這個專業方向的課程進行研究。自參加工作以來,筆者長期在四川電影電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舞蹈系擔任舞蹈表演專業古典舞課程以及舞蹈表演專業和舞蹈編導專業學生的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研究發現,在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對學生音樂美學素質的培養。學生音樂素質的提升可以使學生迅速地感知到在某個舞蹈情景之下如何才能更加放松、自如地去表現肢體語言。因此,無論是在情感表達上,還是在舞臺實踐上,良好的音樂素養都對學生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舞蹈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對專業知識進行系統的掌握,而且更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音樂美學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實現音樂和舞蹈的巧妙融合。
另外,在日常的課程設置中,很多高校未從音樂美學和審美的角度出發對藏羌彝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教學和研究,通常只重視舞蹈肢體動作的訓練,而忽視了對民族舞蹈的特性和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以及對學生審美體系的建設,導致學生對舞蹈教學、藝術美學和少數民族文化美學等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在舞蹈過程中存在“只有形似而無神韻”的現象。長此以往,這會對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及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影響舞蹈表演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也不利于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
因此在對藏羌彝民族的音樂文化進行研究時,高校應加強和重視對相關音樂課程的研究與建設,開設相關的美學課程,比如舞蹈史課程、民族民間音樂鑒賞課程、藝術理論課程、藝術批評學課程等。
二、開展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建設與
實踐的意義
(一)政策的要求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我國加大了對民族文化產業的重視。四川省是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的中心區域,是唯一一個包含藏族、羌族、彝族三個民族聚居區的省份,擁有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康藏核心區。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在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四川省的民族特色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在四川省地區的各大藝術院校的舞蹈課堂教學中,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因此,在舞蹈表演專業中,教師應加強對藏羌彝音樂美學課程的教學,以促進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二)學科性質的要求
舞蹈是一門橫跨舞蹈與音樂兩大藝術種類的交叉學科,歌舞一體的藏羌彝民間舞蹈更是體現了這一特性。《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的作者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者楊蔭瀏在該書中對音樂的起源進行了描述,比如“勞動創造了藝術”“勞動產生音樂內容,勞動產生舞蹈動作”“這時期(指原始時期,筆者注)的音樂,是在詩、歌、舞三者的密切結合中間存在的”。我國古代記載音樂和舞蹈部分的情況以及樂舞、歌舞等詞匯便是如此而來?!皹窞槲柚辏铻闃分巍!蔽璧负鸵魳范呦噍o相成,琴瑟和鳴,也是對這一關系的最好詮釋。
(三)人才培養的要求
在舞蹈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中,音樂是學生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所接收到的最為直接的聽覺感受。聲音的表達就是對舞者的命令傳達。無論是什么舞種,舞蹈表演者都需要通過音樂釋放出的語言來抒發和展示自己的身體語言,并且通過音樂來感受肢體表演的律動、節奏、動作、呼吸以及身韻、體態,從而更好地把握肢體動作的細節和標準。因此,通過對音樂美學課程進行學習,學生能提升整體的專業水平,增強舞臺表現力和提升綜合藝術素質,同時學校也能夠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藝術人才。
(四)舞蹈美學思想的體現
在整個20世紀,中國的文化美學先后在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變化,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學習西方美學的理論,到后來為促進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和提升民族凝聚力而服務,再到改革開放后通過美學理論對文化精神進行傳播,中國傳統美學在與西方美學、國家文化形態的融合中循次而進,建構了不同時代話語下的美學體系,并對與其關系密切的藝術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藝術門類的創作、表演、研究等。舞蹈藝術雖然在整個藝術發展史中受到美學的關注較晚,黑格爾等人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未承認舞蹈美學的存在,但在20世紀初,中國社會通過“西學東漸”將美學引入國內之時,中國的舞蹈藝術便隨即受之感染,并在美學思潮的影響下形成了奇特的舞蹈景觀。因此,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許多優秀的中國古典舞作品開始出現。在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舞蹈編導藝術家門文元的中國古典舞作品《金山戰鼓》獲得了觀眾和評委們的熱烈歡迎和討論。該作品的英雄主義主題并沒有陷入空洞的說教,而是將戲劇沖突與人性色彩相結合,在情節推進中塑造了情感細膩、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而更具有歷史意義的則是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中國古典舞身韻課使中國古典舞超越了對技術層面的追求,開始挖掘傳統藝術的精髓與本質,尋找傳統藝術的內核所在,最終確立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屬性和審美品位。中國古典舞在找尋本質和人性的同時,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重心也發生了轉移:從最初簡單的反映及歌頌生活的模式轉向了刻畫人物心理與抒發人物情感。
通過這些美學家的研究理論可以得知,在舞蹈表演專業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以使舞蹈表演藝術更好地體現感性與理性、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思想。
三、開展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建設與
實踐的具體建議
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主要是對高校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課程的一些補充和輔助。在上文中提到的四川省內這些藝術高校的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部分都采用鋼琴來進行音樂部分的伴奏和教學,所以不難看出鋼琴在舞蹈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作為一種媒介,作為一種能使不同藝術形態之間產生聯系或發生關系的物質,鋼琴不僅能夠在表演中和其他器樂及人聲產生共鳴,而且在現代教育體系下也具有重要的音樂美育的啟蒙作用,在舞蹈教學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鋼琴具有音域寬廣,高音明亮、穿透力強,低音渾厚有力的特點,在聲學上具有很強的共鳴效果,可以通過聲音的變化來再現各種復雜精巧的節奏排列和動作組合,有利于學生利用其聲音原理上的優勢完成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因此,鋼琴伴奏在舞蹈表演教學和舞蹈動作的伸展及表達中能夠展現出很強的協作能力,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筆者通過實際觀察和調研發現,在一些本科院校的舞蹈表演專業課程中,很多院校缺乏對鋼琴基礎教學活動的開展,忽視了培養學生對鋼琴音樂中基本的節奏辨識和音樂旋律的認知,導致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不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因此,高校應重視鋼琴課程的教學,并加強舞蹈表演專業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開展豐富多樣的課程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參與課程學習,提升學生學習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信心。同時,高校還可組織教師走入民間,開展實地調研活動,以加深對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其次,鋼琴是一種聽覺藝術,聲音的表達是音樂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具體的教學中,鋼琴伴奏教師應對聲音進行處理,通過琴聲的變化把聲音轉變為各種音樂的律動,并且投入情感進行呈現。因此,學生不僅要具備各類舞蹈理論知識和舞蹈技能,還要重視學習與鋼琴相關的課程。同時,學生還應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提升自身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這不僅包含對音樂語言的理解程度,還涉及對相關的樂理知識以及對音調、音色的理解。此外,學生還要重視音樂基礎課的學習。一般來說,音樂基礎課主要包括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這些基本音樂素質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培養舞蹈專業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系統地訓練學生的節奏、旋律、節拍、調式、表情記號等基本音樂素養,是學生在進行音樂、舞蹈等技能課程學習時必不可少的基礎性課程內容,對藏羌彝民族舞蹈表演人才音樂素質的培養和舞蹈表演專業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很強的輔助和促進作用。由此可知,在藏羌彝民族舞蹈表演專業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中,音樂基礎課程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
在筆者看來,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建設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在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培養。如今課堂教學的藏羌彝民族民間舞蹈已經和原本的民間舞蹈不同,大多數民間舞蹈已經失去了民族群體的情感凝結功能。以藏族舞蹈為例,藏族民間舞是我國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它不僅是藏族的藝術瑰寶,同時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藏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是對藏族文化的動態展示。由于藏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所以才被世人所傳承和發展,從古至今藏族民間舞蹈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隨著現代化文化的不斷發展,藏族民間舞蹈也在不斷傳承和創新,在藏族文化傳承中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藏族民間舞蹈在現代化藝術的發展中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融入了時代特色與形象,所以具有民族化和現代化的綜合性特征。同時,藏族舞蹈又是一種歌舞一體的民族舞蹈,所以學生應掌握藏族舞蹈的音樂發展歷史和特征,以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藏族舞蹈。
四、結語
藏羌彝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了豐富的文明和文化遺產,而歷史悠久、樂舞一體的民族民間舞蹈就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代表。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舞蹈在歲月的傳承中不斷發展、歷久彌新。因此,在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優化和思考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促進專業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王文,李亮藝.藏羌彝民間舞蹈鋼琴伴奏編創論略[J].音樂探索,2020(2):110-118.
[2]劉緒源.節奏:最初的審美體驗[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7(4):5-21.
[3]趙尖草吉.安多藏族民間舞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4]單南.高師民族音樂教學探究[J].當代音樂,2017(13):23-24,28.
[5]王代言,劉云強,夏文光,等.關于將成都建設成西部重要文化中心的若干思考[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6-18,29.
[6]楊萌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7]李澤厚.美學:第3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8]龐宏.對立統一規律在樂理教學中的體現[J].成才之路,2008(24):65-66.
[9]董慧文.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改革的實踐與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9):33,35.
作者單位: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注:本文系四川電影電視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舞蹈表演專業藏羌彝民族音樂美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2021JG404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