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姍姍
內容摘要:美國文學史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的必修課程,是介紹美國文化發展脈絡的載體。然而由于學生對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認知的雙重不足,不少學生對美國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產生了理解上的偏頗。在課程學習中,如何開展學生的思想引導、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度、糾正他們對西方文化錯誤的觀念等問題都要求教師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改革。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闡釋美國文學史的課程思政改革,以期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覺性和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主人翁的姿態更加積極、正確的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關鍵詞:美國文學史 美國文化 中國文化 課程思政
為了落實“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理念,2018年1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由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秶鴺恕返摹八刭|要求”中明確提出:“本專業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睘榱藢ⅰ秶鴺恕返脑瓌t具象化,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布了《普通高等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吨改稀穼ν庹Z專業的學科屬性做了更細致的劃分,進一步提出在掌握語言、文學和文化等基礎知識的基礎之上,還必須“要堅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辈浑y發現,無論是《國標》的總體規劃還是《指南》的具體規范,都將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放置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凸顯了外語專業學生不應成為精通外語的工具人,而應該以外語為媒介,建構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雙向交流的橋梁與紐帶。《國標》和《指南》對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水平、道德水準以及文化素養的重視,與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為外語專業學生的思想文化的培養指明了更清晰的道路?!毒V要》明確了大學教育的目標,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在課程的思政改革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边@三大文件對于外語類專業教學改革起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它們都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道德素養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文化的邊界日益被模糊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進行思想維度、價值維度以及文化維度的引導顯得愈發重要。因此,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新思想、新范式、新路徑等諸多問題都成為了外語類專業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一.美國文學史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美國文學史課程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美國文學發展脈絡、文藝思潮變遷史和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家和文學作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很多學生認知中這是一門難度系數高,機械記憶作家作品的課程。
就文學本身而言,無論是中國的感悟說,還是西方的摹仿說,中西方學者都承認文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是作家對于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等一列關系的思考與研究。此外,各國的國別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精髓的具體載體,更是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一國文化的有力媒介。因此學習美國文學史絕不是機械記憶作家和作品的名稱,而是對美國的國家發展史、社會演變史、文化變遷史和思想進展史的認知與研究。在美國文學史的課堂上,學生會直面中美兩國在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思維方式、感知方式等諸多方面的顯著差異,因此該課堂不僅僅會成為講述美國歷史的平臺,更是中美兩國文化、思想碰撞的平臺。
除了缺乏對文學本身性質的認知之外,不少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還出現了以下問題:首先,不少學生認為英語專業的學習目標囿于語言能力的提高,僅僅關注英語詞匯和句法等工具性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文學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其次,相當多學生由于長期處于英語的語言環境中,極易產生對美國文學及美國文化的片面認識,甚至產生對美國文化的盲目崇拜,而對中國文化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三,大多數學生認為學習美國文學就只限于美國一國之內,沒有將此國別文學置于世界文學的維度,即從橫向和縱向的雙向維度對美國文學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因此他們所獲取的知識必然是單質的、單面的。眾所周知,各個國家的文學發展都會以多樣方式與其他國家的文學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全面、深入的研究一國文學必須放在世界文學的藍圖中。
面對實際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學課程的人文性內涵,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對美國文化的正確觀念、如何幫助學生認知中美文化的差異和各自文化的獨特性特點、如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建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都是美國文學史課程思政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綱要》,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正是課程思政的目標所在。課程思政就是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等方面優化課程內容,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課程的全面性、時代性和開放性。借助美國文學這類文化碰撞較為直接的課程,在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強調將中華主流文化融入專業教學,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培養中國情懷,凸顯教育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見課程思政的建設目標與外語類專業的培養目標高度契合,能夠發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因此通過美國文學課程思政的途徑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從而提升的他們的文化自信勢在必行。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的課程思政改革實踐
課程思政的實施并不是機械的、刻板的安排思政教育內容,而是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和學情特點,進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教育。為了讓課程思政元素有機的融入美國文學史的教學內容,在講述美國文學和文化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認知水平,要求授課教師對學情特點有充分的認知。因此筆者在實行課程思政改革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于中國主流文化的了解程度、參與弘揚主流文化活動的情況、用英語表述中國主流文化的情況以及對中國文學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中國主流文化和中國文學的了解情況不容樂觀,參與弘揚主流文化活動的人數較少,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意識和能力欠缺。不難看出,學生之所以會出現文化價值觀的偏離與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缺乏緊密相關。要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須在教學改革中凸顯中國文化的成就與魅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1.革新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
在以往教學中,美國文學史課程僅從時間的線性維度講述美國文學的發展歷史,讓學生誤認為美國文學的發展是真空狀態的發展,忽略了在不同歷史時期,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交流勢必會影響美國文學的發展,當然其中也包括美國與中國的交流。因此為了以更全面的角度展示美國文學的發展,增加學生對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勢必要求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以橫縱雙向維度闡釋美國文學發展的歷程,增加課程的中國元素,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教學內容的改革。
第一,任何一國的文學發展都不是孤立的、自給自足式的發展,而是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交織的產物。所謂縱向發展,是指文學發展過程中,對本國的文學和文化傳統的繼承;而橫向發展是指世界各國文學的相互影響與交流,形成了普遍聯系的發展態勢(曹順慶,2001)。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要求在講述美國文學發展脈絡時,增加與之有交匯的其他國別文學。在以往的美國文學教學中,教學內容多數固化為“作家+作品”的模式,不僅造成了課堂的趣味性和豐富性的欠缺,更忽略了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美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不難發現中美文學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筆者遵循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增加中國元素,從橫、縱向相結合方式講述美國文學的發展脈絡。
第二,由于英語專業的學科特點,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片面注重了以英語為語言載體的西方文化推介,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嚴重。為了實現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中英文語言能力俱佳的雙語人才,就必須解決中國文化的失語癥問題,提升英語專業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自覺意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學習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要增加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倡導對中國經典文學以及哲學著作的閱讀,深化學生對母語文化的了解,提升他們的中國文化素質,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第三,由于實用主義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文學是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如何在文學課程中體現文學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如何通過人文類課程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均是擺在教師面前不可回避的問題。眾所周知,文學并不是虛無之物,而是源于生活的語言藝術。無論是陸機《文賦》中所提出的“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還是亞里斯多德《詩學》中所指出的“史詩的編制,悲劇、喜劇、狄蘇朗伯斯的編寫以及絕大部分供阿洛斯和豎琴演奏的音樂,這一切總的來說都是摹仿。”他們的觀念都在告訴我們:文學的產生并不是與現實割裂的,反而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在講解文學人物和文學作品時,應多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潮對現實世界的持續性指導作用,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美學修養,以更全面的眼光認識中美文化的發展。
2.改革教學方式,比較文學視角與信息化教學并重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美國文學史課程的難度系數很高,不僅難以將課堂知識內化,也難以對課程進行延展性思考,更難建構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性。而此類問題的產生與單一的教學方式不無聯系,因此有必要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聯系,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比較文學的視角。古往今來,中外文學在文學創作的淵源、文學作品的流傳、寫作的主題、塑造的形象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美國文學史課程中引入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會使學生用思辨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學。在課程中既有對西方文學的學習,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國文學,也能用經緯度相結合的維度詮釋文學作品,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述美國女性詩人艾米麗·迪金森時,可以將其與中國女詞人李清照進行對比研究。李清照 作為中國知名女詞人,學生對她有自然的親近感。借助學生對李清照的熟悉感,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建立中美兩位詩人的關聯,以此消減學生與美國作家的距離感。李清照和艾米麗·迪金森同為文學界的傳奇女性,她們在各自國度所取得的文學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兩人雖相隔千里,生活年代更是相隔七個多世紀,但是她們在詩歌的創作主題、寫作手法、意象運用等方面都有著諸多共同之處。例如兩位女詩人都傾慕愛情詩歌,但兩位愛情觀、婚姻觀一致嗎?兩位女詩人都青睞自然詩歌,但兩位自然觀一致嗎?兩位女詩人都不乏女性的纖弱柔美,但兩位身處亂世之時,是否都有不輸男子的英豪之氣嗎?兩位女詩人都擅長使用豐富的詩歌意象,但兩位的意象創造有無區別?迪金森所代表的美國超驗主義的浪漫情懷是否與李清照所代表的婉約派詞人的婉轉纏綿有無區別?諸多差異又源于何處?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使學生認知美國文學的優秀作品,同時能強化對中國文學的感悟,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更積極主動的扮演傳播中華文明的角色。
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的今天,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上充分使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翻轉式教學成為必然。對于內容豐富、復雜的美國文學史課程,翻轉課堂更是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有力支持。在以往講述作家生平時,多為老師根據作家重要的生活經歷進行平鋪直述的講解。誠然此種方法內容雖然很清晰,但是學習效果并不良好,往往學生只是單純的接收信息,并沒有深入思考作家的生活經歷與個人的創作有何關聯以及詳細講述作家生平的意義何在。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講述作家生平,利用微課學習時間短,信息量豐富,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讓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變得更加豐富、更加有的放矢,教師可以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做深層次的作家研究和作品研讀,真正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
3.改革固化的評價方式,向多元化評價轉變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學習的效果都是教師教學的關注焦點。近年來,隨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媒介的改變,作為考察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也發生了變化,即從以往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of learning)轉向促進學習的評價(assessment for learning);從以往一錘定音的終結性評價轉向關注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持續性和動態性因素的形成性評價。Bell & Cowie指出,“形成性評價具有終結性評價不具備的重要特征:1)對教學和學習過程不間歇地反應性;2)具有多層次,有效度的質化和量化數據來源;3)隱形性,非正式的過程;4)教師在評價中的中堅作用;5)與教學過程密不可分?!?/p>
由于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包含更多的隱性因素,思政元素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要科學全面的考查思政元素的學習效果,就必須考慮評價的綜合性和真實性。無論是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還是中國優秀主流文化的接受,又或者是文化自信心的提升,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以多種形式進行評估。因此形成性評價更適用于進行思政改革后的美國文學課程。通過形成性評價,學習成績能更充分的體現學生的學習進步程度的差異、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努力程度甚至是學習態度等。其次采用模擬真實環境的任務型評價,考察學生是否能將課堂學習的思政元素指導他們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通過課外的實際運用情況,教師可以檢驗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否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的講述中國故事。第三,評價的主體也有所變化。以往的教學活動中,評價的主體是教師,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實行課程思政后,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課堂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加上教師評價的三個維度,使學生更多參與課堂,讓他們在知識方面和思政方面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彰顯本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本國文化的軟實力已成為在世界舞臺確立文化身份的重要指標。中華民族的繁榮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更離不開世界各國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可。作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外語專業學生任重道遠,提升外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自信是培養中國故事講述者的重要手段。美國文學史作為文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美文化碰撞的直接平臺,是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絕佳素材和良好平臺。因此在美國文學史教學中,必然要求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此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文化自覺感和文化認同感,用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在世界舞臺上傳播中國的聲音。
參考文獻
1.Bell,B.&B.Cowi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science education[J]. Science Education,2001(5):536-553.
2.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習近平提出這樣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3/c_1122779763.htm.2018年5月3日.
3.把思政課辦得越來越好---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3-19(01).
4.叢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01).
5.曹順慶.世界文學發展比較史[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15-23.
7.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20.
8.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年6月1日.
9.克萊爾·克拉姆契.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劉敏,吳始年.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云端測評模式構建.外語教學,2020(5):71-15.
11.陸機,鐘嶸著,楊明譯.文賦詩品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12.孫有中.落實《國標》要求,大力提高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J].中國外語,2019(5):36-42.
13.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
14.吳巖.教育部介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有關情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0/content_5262462.Htm2018年1月30日.
15.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6.袁樹厚,束定芳.我國外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研究:回顧與思考(2002—2016)[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4):51-56.
17.中共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10-19(01-03).
18.鄭穎.文化自信導向下的高校英語教學研究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7):148-150.
基金資助: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2020GB039)。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