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冬
關鍵詞:培智學校;綜合素養;生活語文教學
培智即培育學生的智力。培智教育特指對智力障礙學生進行的一種特殊教育,在這種特殊教育中,生活語文是培智教育的基礎課程。這里的“語文”之前加上了“生活”一詞,就把普通語文做了特別的限制與說明,即從生活需要的視角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也就是說通過簡單的語文教育,引導智力障礙學生學習基本的生活知識,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生活”在培智學校中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教會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加強教材處理的生活化
對于健全學生來說,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平臺,而對于中度智障學生來說,生活中基本的、必備的知識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平臺[1]。在語文學習方面,中度智障學生身上存在的認知障礙,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技能的達成。因此,在教材處理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體現生活化。
例如,在講解《紅燈綠燈》這一節課時,教師在教“紅綠”時,提問學生:“你們見過的物體哪些是紅色的,哪些是綠色的?”,像這個過程設計,筆者以為要體現生活化,何不很簡單地問一句“大家找找看,教室里哪些物體的顏色是紅色的,哪些物體的顏色是綠色的呢?”。因此,在教材處理、教學設計上,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把語文知識蘊藏在生活中去。智力落后學生由于受自我情緒的影響較大,不會根據場合和對象控制調節自身的情緒狀態,對于自身感興趣的事物能夠集中注意力,對于不感興趣的事物常常會不加理會,甚至排斥、懈怠,從而影響他們在完成當前學習任務中的表現。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選用教學方法時,都應該時時處處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的東西就在平常生活中。
二、加強情境展示的生活化
情境展示是培智學校常用的教學方法。根據教材內容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僅僅滿足于情境的創設,對情境能夠體現生活化方面做得不夠,也可以說“生活化的味道不是很濃”[2]。培智學校的情境展示就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生活,盡可能地逼真還原學生平時生活的場景,做足生活味。
例如,在講解《做客》一文時,教師設置了“小華到小明家做客”的情境,并安排教師和學生進行演示。但在演示就餐時,教師卻在茶幾上放了兩盤水果。這樣的教學效果是理想的。情境設計的最大限度生活化,是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的很重要的要求和目標。如果情境設計不能還原生活本身場景,一是很容易使學生在概念上發生混淆,學生容易產生刻板行為,因而也很容易把“吃水果”當成“就餐”;二是“就餐”的要求和“吃水果”是截然不同的。在講解“就餐時,要文明”帶來了很大的障礙;三是使得本課的難點“吃飯是怎樣做才文明”難以
落到實處。其實,綜觀本節課來看,準備幾碗米飯和幾碟小菜并不是什么難事,關鍵在于教師要把“生活化”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中。在表現形式上,由于智力殘疾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當場演示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事先安排好情境,在老師的導演下,拍攝體現本科教學內容的視頻。在課堂教學中,將視頻資料進行播放,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喜歡看電視,通過電視機等多媒體播放視頻,學生很感興趣。讓學生當演員來教育學生,對于智力落后學生來說更有說服力。
三、加強課后拓展的生活化
課后拓展也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培智班生活語文教學,也要在課后拓展中體現生活化:一是知識鞏固。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在課后乃至回家后,能夠向父母或者其他人員重新表達。《實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智力殘疾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把在課堂上學到兒歌回家后能夠唱給爸爸媽媽聽,對于很多智力落后學生家長來說是非常欣喜的。“最好的教,就是讓學生學會學;最好的學,就是讓學生講給別人聽”。讓智力落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講給別人聽,不僅能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樣也是提高智障學生智力的有效途徑。二是能力遷移。例如,在講解《洗手》的相關內容時,老師將“洗手五步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家或在其他地方洗手時,一定要按照“洗手五步法”去操作。智力殘疾學生一旦掌握這個方法,其在任何場合都會記得“五步法”[3]。一個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使得智障學生終生受益。
四、加強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教學評價是課程實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在生活語文的學科教學評價中,筆者所在學校根據培智教育的實際,將生活語文學科的教學評價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平時評價,二是階段性評價。無論是平時評價還是階段性評價,學校始終都根據學科特點,強調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生活的聯系,以此推動生活語文學科的實施。例如,在平時作業的設計中,學校特別強調作業的開放性和學生個體生活的差異性,為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讓他們能更好地聯系自己的生活來完成作業,提高自己,展示自己。在評價的方法上,學校采取兩種形式。一是書面評價,即通過書面考試等形式了解課程教學情況,評定學生語言發展;二是非書面評價,主要是通過設計生活場景,將學生置身于語言環境中,通過現場語言表述來考察課程的實施和學生語言發展情況[4]。
總之,在培智語文教學中,與其說是教學生讀書識字,不如說更多的是要關注語文學科蘊含的人文性,為學生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挖掘生活中的人文性,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推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實現語文與生活的同步。在此基礎上,才可以提升智力殘疾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冀.培智學校的生活語文個別化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2(01):89-91.
[2]金海煥.培智學校高年級段生活語文聽說讀寫教學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21(15):41-44.
[3]施彥.培智學校生活適應中年級段教材編寫變化和使用建議[J].現代特殊教育,2021(13):22-26.
[4]江小英.培智學校生活語文課程標準、教材與繪本教學[J].現代特殊教育,2020(1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