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東
摘 要:在新時代的教育體系要求下,為了提升小學生對于國家的認知,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制課上融入黨史教育是一項偉大為重要的探索。小學道德與發展課程主要針對的是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黨史教育要立足素養,堅實立德樹人的本質,培養小學生不忘初心的紅色基因。本文主要論述了黨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幾種實踐策略,為更好的推進黨史教育提供思路。
關鍵詞:黨史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實踐
前言:為了更好的傳承紅色基因,提升小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的認知度,將黨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教學,是十分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道德與法治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艱辛而輝煌,如果少年黨史教育勢在必行,那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就是最好的“陣地”,兩者的融合能夠充分發揮黨史教育的精神財富作用。
一、注重價值引導,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黨史教育
在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涉及的范圍很廣,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各個不同領域的知識。這門學科的最終教育目標就是對小學生思想道德進行啟蒙教育,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黨史教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堂教學,要針對小學生的特質制定專項的課堂教學方案對小學生進行精神引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學過程要以育人為主要任務,把握德育的教學目標,對小學生進行系統性的黨史教育。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材落實每一節課程的價值觀的落腳點,挖掘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史實背后的教育內涵,用革命先輩的精神去感染學生。
比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部分內容學習時,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同長期的戰斗中形成的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等,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輩們“紅軍長征”事件的講解,重點分析這個歷史事件背后的教育意義,讓小學生從心里認可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奮斗,進而領悟在革命歷史中凝聚形成的革命精神。也可以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過程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先輩為為了民族大義艱難抗爭的事跡,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抗戰精神價值觀引導,為了上好黨史教育課,作為教師要牢牢把握黨史教育的核心價值,重點宣揚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
二、準確解讀內涵,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黨史教育
將黨史教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有著非常嚴格要求,只有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從自身做起,充分掌握歷史知識,并善于將歷史事件與道德與法治課本教材相結合,才有可能做好小學生的黨史教育。尤其是要充分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能按照自己主觀的想法以偏概全,要能夠準去的理解歷史事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對小學生進行充分而具體的黨史教育指導。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需要不斷的學習,深入挖掘每一個當時歷史上重大事件的內在含義,準確的使用歷史資源,對歷史事件產生的背景,經過以及結果都要了解并且熟悉,同時能分析每個事件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與追求,加強小學生對黨史的理解。
比如在進行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教學時,可以通過“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時的54門禮炮28響所蘊含的意義進行深度解讀,54門禮炮代表了新中國成立的54個參禮單位,也象征了新中國成立以后全國人民的空前大團結,意味著新中國會在全國人民大團結中走向未來的輝煌。其次就是28響意味著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28年歷程。對這些歷史事件的意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能深入淺出的將歷史事件中蘊含的價值生動形象的講解給學生,避免將黨史教育形式化。
三、優化教學方式,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黨史教育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黨史教育中的歷史事件往往都是宏觀的,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為了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小學生心中播種下愛國愛黨的紅色基因,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老師,需要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黨史教育中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通過能夠引起小學生共鳴的方式,引發小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感知。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生活經驗,才能講述出動人的歷史故事,既能幫助學生了解史實,又能領悟其中的寶貴精神價值。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上的黨史教育可以采用生動有趣的故事講述方式,激發小學生的愛國情感,正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念。
比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12課“家鄉的喜與憂”這節課的教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戰爭時期的家鄉的畫面與現在家鄉的畫面進行對比,用“九一八事變”為例進行教學,通過畫面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戰爭對家鄉帶來的不同??粗鴳鸷鬂M目瘡痍的大地,能更好的將學生帶入到那個時候淪陷的中國的情境中,感受戰時深陷戰火的人民的痛苦。老師也可以通過音樂創設情境,將戰時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再現,有利于對小學生進行民族復興不易,革命先輩艱苦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黨史教育的教學效果。
四、打破時空限制,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黨史教育
黨史教育不應該僅存在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單純的課堂講解很難將偉大的革命歷史完整的復原?;诖?,黨史教育資源就需要被充分的發掘和利用,現在很多很方都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例如革命舊址、博物館等等。為了更好的進行小學生的黨史教育,可以定期組織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參觀,打破歷史的時空限制,通過參觀革命舊址、博物館等場館,學習革命先輩的優秀事跡,間接與革命先輩們打破時空對話。也可以利用當前發達的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小學生的黨史教育,引導學生在歷史中汲取養分,充分發揮黨史的教育意義。
比如在進行“紅軍長征”這段黨史教育時,就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的“網上重走長征路”的活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對長征歷史背景的分析,重溫長征路程艱難的歷程,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網上重走長征路”能夠讓小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小學生的心中播種下理想信念的種子,不斷的進行澆、發芽、成長,最終長成為革命精神的參天大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融入黨史教育,能夠讓兩著相輔相成,真正落實對于革命精神的教育。最后可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后組織主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通過主題教育活動與黨史教育相結合,延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黨史教育。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啟蒙階段,尤其是對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政治觀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融入黨史的教育,能夠在小學生的政治敏感期做好良性的教育啟蒙,讓小學生自覺的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使命,從情感價值上深刻的認同黨的政治理念。堅定不移的堅持聽黨的號召,跟黨走。
參考文獻:
[1]章云云.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魅力中國,2020,(27):177-178.
[2]邱凱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9,34(1):34-36.
[3]徐若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J].科技資訊,2020,18(2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