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雙減”教育制度的不斷落實與深化,小學英語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多樣化設計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方法,深入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因而,本文以“小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為研究對象,對于“基于小學英語教學視域之下,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教學路徑”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小學英語;自主學習;學習能力;小學生;英語素養
作者簡介:俞曉燕,蘇州工業園區車坊實驗小學。
小學英語教師通過有機的教學引導,在實踐教學中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念,使得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英語學習能力。因而,本文對于基于小學英語教學視域之下,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教學路徑產生了以下見解:
一、基于小學英語教學視域之下,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教學意義
(一)深化英語教學的教學意義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教師充分研讀小學教材,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熱點,使教學設計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課堂生活結合,把握好整體性和主題性,多角度挖掘教材的價值和本質,在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深化了英語教學的教學意義。
(二)打造小學英語教學品牌
基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培養目標之下,教師必須對教材有一個整體且系統的認知與把握,才能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逐層深入落實教學內容,從而更有效地保障教學質量,努力打造小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品牌。
(三)深化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之中,教師不斷地加強學習,勇于實踐,深入推進。學校行政驅動,全面啟動,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扎實推進實施研究工作。教師在實踐教學交流期間相互汲取,互相學習,共同提升對小學英語自主學習課堂的理解和運用,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實驗目標。
二、基于小學英語教學視域之下,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教學路徑
(一)多樣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能力
教師按照自主學習課的教學模式,設計各種活動、練習,以全班、小組、個人等形式,通過聽、說、讀、唱、玩的方式引領課堂,培養學生自評、互評及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學之中,單元整體教學與自主學習能力的融合有助于英語課堂高質量教學目標的有機實現。“大觀念”,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它對教師的要求較高。要求教師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的理解,更要求教師對英語學科的語言支架,語言功能,語言話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創新。在教學中,以前小學英語教師會圍繞自己所教的語言重點,語言難點,語言功能和語言支架設計教學,這樣就會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學習弊端。隨著整體語言教學實踐的深入和單元整體語言教學觀指導下英語教學的探索,我們會對它有更精準的認識。英語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合理運用整合教學資源;增加互動,把學生的興趣放在首位,關注每一位學生;活動設計要有層次性、有梯度,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
教師們從談話入手,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教學設計聚焦單元整體語言教學,教師們自如地激活背景知識,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然習得語言 ,并順利進行語言輸出。首課時“We love animals”,教師個人綜合素質高 ,肢體語言豐富 ,課堂氛圍輕松愉悅,教學設計層層遞進 ,教學活動設計簡潔明了且扎實有效 。學生從知識點學習到主題意義探究,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教師講解“What's this?”和“What's that?”區別時,通過示范展示,清晰明了。每出示一個動物,給學生足夠的空間free talk,自由表達,指向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避免了機械跟讀。
教師在“Our animal friends”這節課中以歌曲導入課堂,不僅創設了歡樂的學習氛圍,還通過歌曲中的dog、bird、cat等直接引入了動物animal的主題,并通過對話了解學生們最喜歡的動物,復習了句型,同時鍛煉了學生們的口語,引入課題。在課堂過程中,教師十分注意引導學生們的語音語調以及重音;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拼圖、小組展示等方式練習,并運用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們進行個性化的展示,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深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后通過一個視頻升華主題:“We need them. We love them. We protect them. We are friends.”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活動設計豐富。通過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標識讓學生讀一讀來引出本課的話題signs,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興趣。然后就這些標識根據shape,colour,meaning給學生作了不同的分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標識。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教學生學習書本中的四個sign,還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標識,不同的標識給我們不同的提示,這樣進行遷移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四個標識的學習,教師由扶到放,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再到最后的情景表演,能很好地把英語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落實情景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基于情境化教學視域之下,小學英語教師們注重創設情境,努力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使學生能最大限度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的“Hobbies”的第一課時,在教學中,教師用自己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提前感知單詞“hobby”,歌曲Hobbies的對對唱,既活躍了氣氛,自然交流了愛好,又巧記了單詞,深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對學生愛好要正確引領,愛好應該是健康向上的,像賭博這種不能稱之為愛好。最后,結合繪本閱讀并回答“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注重對學生們的價值觀引導,有效提升英語教學的教學意義。
三年級的課題以Unit 8 “Happy New Year”為例,在新年將至時借用現實情景,進行簡單的生活化語言教學,契合三年級兒童的認知水平與表達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教師深刻把握語言教學的自然滲透技巧,由歌曲導入,學生們在跟唱跟讀中感知詞句含義,順勢歸入語篇情境的學習。由聽與看、讀與說,到自由創編對話,教師指令簡短明確,貼合兒童心理,以滿足自己“限時講授”,學生“大聲表達”的教學要求。對于三年級剛接觸英語的學生而言,教師親切活潑的引導示范,寓教于樂的教學設計以緊扣主題的文化滋養都對身心發展具有極強的正強化作用,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用日歷引學生們發現1月1日這一特殊日期,導入新年主題,創設送禮物的情境,復習單詞同時銜接教材上的語篇。課堂整體充滿節日氣氛,學生參與度高,在掌握對話后能進行二次創作,盡現語言的活用之妙。教師們盛贊本課對學生主題意義探究的層層引導,由猜禮物活動打開學生思維,從感恩贈禮的情感內涵遷移到文化取向,系統地構建知識體系,滿足學生“知,情,行,意”四方面的認知發展需求。
再如五年級第八單元“At Christmas”的活動探究型課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以圣誕歌,圣誕樹,圣誕禮物等元素讓學生感知圣誕節這個特殊的外國節日,在多元文化氛圍中輕松有趣地教授語言知識。高年級課程比較注重語言的邏輯與實際運用,在評課環節,教師們就課程的資源開發與實際操作進行綜合評價,指出文本教學中亮點在于學生對文本復述后,能夠在教師指引下拓展到元旦節,用英語寫自己的新年計劃。教師以詞匯與句型為中心,以整段文本呈現整體化教學,通過略讀與找讀緊扣重難點,指引學生自主發掘文本內涵,深化聽說讀寫的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細節語言點與整體語篇都有層層深入的教學環節,學生在鍛煉口語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一人一句輪流復述課文,既對重難點有升級內化,又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深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課異構,以相同主題展現不同風采,由英語本色延伸文化素養。“雙減”背景下的英語課堂,博觀多元文化,厚積英語知識,在一課之內高效保質地建構學生語言能力,充分展現了新英語課堂的特色。以教師執教Unit 8 “Dolls”cartoon time和 rhyme time板塊為例。教師通過視頻、跟讀、創作的方式,層層遞進讓學生能理解,誦讀歌謠。之后,通過看圖預測,觀看卡通、閱讀、表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故事的幽默之處。最后通過一段視頻,拓展學生對機器人的了解,引發學生思考,并通過仿寫的方式讓學生介紹自己理想中的機器人。整個教學過程推進得十分流暢,學生興趣高漲。根據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要體現趣味性,全員參與性,要讓學生有情境代入感,并把握好課堂的前十分鐘吸引學生的眼球。
(三)基于實踐教研,提升教師教學素養
教師們在備課時既要基于教材 ,又要高于教材;既要了解學情,又要重視知識重建,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從而很好地豐富所學知識內容,為學生更好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執教4AM4U1 “A visit to a farm——The pig Big”一課,課堂上,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注重對學生的及時評價,呈現了一堂精彩紛呈的閱讀課。課后,教師圍繞“如何在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開展了討論,更好地提升了教師自身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解與認識。教師要從課程教材出發,深入研讀各單元話題內容,圍繞梳理單元各版塊的核心育人價值。我們要深挖教材本身所蘊含的豐富育人價值,并以此作為確立單元大概念的基石。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知識的構建獲取對話題內容的深層認識,如在學習“My Room”話題時就要懂得保持房間整潔,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學會愛護家庭環境和保護自然環境,明白保持環境整潔干凈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對于小學生來說,孤立地學習一個個單詞或句子,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所以筆者對大單元教學的理解是要以某個知識點或話題為核心,將相關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在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深化學生的英語素養。
如教師在對3A M4U3“Plants”教學時,本課的主題是“How do sunflowers grow?”。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種子成長的語境中,感知植物的組成部分和生長過程,并知曉如何用語言描述植物。學生語音、語調較標準,表達、表演較自信。教師結合具體學情,立足于單元整體設計,在此基礎上厘清了本課時設計的思路:1. 問題引領,關注思維,達成語用,自主探究。在本課時中,教師采用問題鏈方式,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思考。如在Pre-reading環節,用“What is the book about?”讓學生對接下來要閱讀的故事內容做一個預測,激發他們閱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所讀繪本故事主要內容的預測能力。2. 梳理表達,呈現結構,提升邏輯,自主實踐。小學階段對于語篇的要求為:能在語篇學習的過程中獲取記敘文的基本信息,掌握記敘文的基本結構。本節課,教師根據向日葵生長的過程將故事分成四個階段去呈現結構,將重點句型“We are...We have....They are...They have...”貫穿到每個生長階段中, 在指導學生閱讀這四個階段的過程中,教師借助流程圖的板書來幫助學生梳理出向日葵的生長過程。教師根據情境的需要提供主語we和they,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區別和應用,也為最后的輸出活動(借助圖片與板書復述故事)提供了有效的支架,學生清楚要說些什么,怎么說以及如何將向日葵的每個階段特征描述得更清晰。3. 評價伴隨,學評一致,以評促學,引導自評。(1) 對學生總體要求的評價。在開始繪本學習之前,學生知曉閱讀需要以Read carefully, Think actively和Act vividly三方面來要求自己;(2)本節課圍繞語用任務設計了多樣化的Reading tasks,通過這些活動以檢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針對目標的達成情況,而且針對每個Reading task, 都配有相應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果的評價反饋,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三、結語
基于小學英語的教學階段,教師將“雙減”教育理念與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通過多樣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能力;落實情景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基于實踐教研,提升教師教學素養,貫徹落實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觀念。
參考文獻:
[1]林水英.試論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讀與寫,2021(20):138.
[2]李銀環.如何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20(1):65.
[3]葉杏梅.自主學習理論下小學高年級學生英語預習能力培養[J].情感讀本,2021(2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