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輝,成 昊,夏夢蕾

關鍵詞 思政教育 課程思政 專業教育 數字電子技術
課程思政是當代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課題,目的是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大格局。讓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從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主旨是將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 。
“數字電子技術”是青島理工大學理學院、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機械與汽車學院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2020 年青島理工大學本科示范課程。經過兩年的課程實踐,本文對該課程的教育成效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同時對出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和思考。
在傳統“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將全部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思政教育相對較少,長期以來造成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你不搭我不理”的不良現狀。教師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成為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在近年的教學中,圍繞思政主題,在課程建設中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思政課程與各類課程相協同。
1課程思政內容
1.1教學隊伍思政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思政教育推行的實踐者。思政教育是否能見到實效,主要看教師的引領、帶動作用和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在思想中注入“課程思政”的概念,在備課過程中有意識加入“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提高教學隊伍的整體政治水平,才能發揮教師在課程中第一責任人的關鍵作用[2] 。為此,課程組定期開展專門針對課程思政的集體備課和研討活動,將討論和學習的重點放在思政內容挖掘、思政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群策群力,爭取最大化開發思政要素。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價值理念、精神追求、專業成就等借助教學計劃、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滲透。
1.2教學內容思政
課程思政的著力點在于如何思政。沒有良好的思政育人功能,課堂教學就沒有方向。在教學中,用若干具體事例,如“芯片斷供”、各類學科競賽等,結合理學院特色,遠瞻微電子、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并對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以引起學生的多維思考,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插入5G 時代新模式的開啟、“神威·太湖之光”全國產綜合處理器等熱點話題,引導大學生將所獲得的知識、思想、方法融入課程學習。表1 為“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體內容。
1.3教學方法思政
課程思政中的思政教育的方式靈活多樣,因此很難通過標準化的考試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育人而無痕。目前,在“數字電子技術”等專業基礎課程考核中,大多數高校都采用“平時成績+學期末閉卷考試”的形式。而平時成績由作業、考勤等環節組成,學生間的區分度很小[3] 。為此,必須改變“一張卷子定生死”的考核現狀。推行多形式、多階段的考核方式。鑒于此,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課題研究組決定課程考核采用平時成績占比不低于40%、期末卷面不高于60%的綜合評定方式。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實驗、競賽、課堂表現、隨堂測驗、項目設計、階段考核、實踐能力、完成態度等,目的是突出過程考核的重要性,從而使得課程的最終成績能夠更加全面、真實、客觀地體現學習能力與學習效果。
2課程思政成效
課題組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已初見成效,表現如下。
2.1師生政治意識和工作水平有所提升
在課程思政的影響和帶動下,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都有了明顯提高。
教學積極性是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課程思政教育自實施以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研究組的教師更加熱愛本職工作、愛護學生,懂得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同時獲得了豐碩的教學成果?!皵底蛛娮蛹夹g”課程獲批青島理工大學示范課程。另外,課程組教師獲批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 項,山東省教研教改課題2 項,校級教研教改課題5 項。
2.2學生參與率及課堂實效性有所增強
高校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程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但現實情況是,高校學生課程參與度不容樂觀,一直以來,這也是困擾教師多年的難題。
課程組對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借助多種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如雨課堂、泛雅教學平臺、智慧樹等,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課程教學,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故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得以提升。同時,充實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感悟到課程的重要性及科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通過點撥和有意拔高,特別是設置一些“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實踐項目,進一步引領學生主動思考,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自信心大大增強。精益求精、層層疊疊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到課率和課堂參與度有了明顯提升,課堂的實效性也就得到了保證。
2.3學生能力及素養顯著提升
高校教育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在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學生的能力與素養得到了顯著提升。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各類、各級別學科競賽,以提升實踐和動手能力。近年來,我校學生多次榮獲各種獎項。比如,2021 年,榮獲全國物理實驗競賽國家二等獎1 項、三等獎1 項;2021 年,榮獲山東省大學生機器人競賽一等、二等、三等獎共9 項,山東省大學生光電競賽一等、二等、三等獎共80 余項,山東省物理學術競賽40余項。同時,學院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來校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和會議,僅2021 年就舉辦了“巖石節理、斷層多尺度破壞”青年學者研討會、“強基面向未來人才”培養報告、“超算創新發展與應用”主旨報告、“非常規天然氣藏滲流力學及提高采收率技術”報告、“使用光的粒子性進行信息傳遞———基于光子的量子信息技術”報告、“從量子力學到量子信息”報告和“量子糾纏網絡研究進展”報告。一系列專業講座讓學生站在高起點認識學科的發展與未來。在注重學生智育發展的同時,也關注學生德育培養。我校先后舉辦“優秀學習筆記展”助力班風學風建設講座、畢業生就業指導專題講座、“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美育主題講座,開展“新年許心愿,青春寄未來” 活動,2022 年1月組織學生觀看電視專題片《零容忍》。諸多德育教育促使學生成為德智齊步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3課程思政建設的反饋與思考
3.1課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課程
在課程思政的貫徹過程中,切記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思政課,二者雖然目標相同,但內容有所區別、路徑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但不能合二為一。專業課課堂應該是傳授知識,并能在專業知識中滲透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道理,課程思政的功能就是將專業知識的傳授與思想價值的引領有機結合。課程思政雖然講形式,但更加注重實際成效,真真正正起到“無聲潤物,立德又樹人”。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并結合自身的感受和經驗將所授知識體系中蘊含的道理、精神和正能量自然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深刻的思政教育,培養追求真理、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刻苦鉆研、甘于奉獻等優秀品質,從而不負課程思政的初衷[4] 。
3.2提升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
課程思政要強化教師育人的主體責任,提出了“每門功課都要有育人功能”的要求。課程思政教學與教師的職業理想、責任感、道德操守、傳道能力等緊密相連,它不像思政課程那樣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內容,完全取決于教師的自覺意識,因此要求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更高。
長期以來,由于學校主要考核論文、獲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造成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參與性、積極性不高的客觀現狀。而從主觀來看,部分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淡薄,只片面負責講授專業知識,只愿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部分教師有思政的大局意識但苦于沒有思政教學能力,逐漸喪失了思政的積極性。
總之,教師在平日教學中更要注重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學扎做實,爭做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和主導者。
4結論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政教育滲透于課堂講授中、課后作業中、教學活動中、教材編寫中、卷面考試中。課程與思政的相依相伴是自然的,它是在某個教學環節、某個知識節點上的因勢利導和潛移默化,而不是在課程中“插播”思政廣告,不能生搬硬套、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