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曾 史珂 陳慧女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課程思政作為軍隊院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育人目標和要求的重要途徑。計算機類課程作為一門科學工具類課程,對學員未來的崗位任職具有較大的支撐作用。同時,現代戰爭特點正在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為此,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迫切需要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對課程思政的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并讓學員快速轉變認識,認同現有計算機教學內容對崗位任職和未來戰爭的支撐作用,因此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探索和建設,成為“立德樹人”和“為戰育人”的迫切所需。
1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定位和要求
1.1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在課程教學中融人思政教育,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員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軍魂教育,為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時代革命軍人提供堅強保證。”課程思政不是單純的思政教育,而是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本質上也是教學工作,是專業課與真善美的結合。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引導學員透過現象看本質、辨析前沿技術問題、判定未來技術發展趨勢、思考計算機技術應用倫理問題等,都是課程內容承載的思政內涵。
1.2課程思政的特點
課程思政具有的特點包括:“一是內容上的自然融人;二是方式上的滴管滲透;三是要求上的全員參與。”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設計中,為體現課程思政特點的關鍵,一是要找準思政的切人點,建立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之間的“生成性”關系,避免出現將政治要求強硬“插入”課程教學:二是要克服教學方式的單一化,遵循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規律,促進課程教學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形成“如鹽化水”的滲透效果;三是要強化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實現全員參與、全員發力、全員育人[1]。
1.3課程思政的要求
針對軍隊院校思政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體系,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的要求是圍繞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和道德觀等內容,聚焦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時代精神教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強軍信念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職業公德教育等,開展課程思政。
2突出課程思政,優化教學設計
2.1依據課程特點,確定思政目標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以Python編程為主線,涵蓋計算機組成、操作系統、算法、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和多媒體技術等內容。課程體現了抽象性和自動化相結合、設計性和構造性相結合、數學思維與工程思維相結合以及思維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
結合課程的特點,本門課程的思政目標確定為:自覺應用計算思維、算法思維、抽象思維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認同計算機技術對現代化戰爭的支撐作用和對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的積極作用;堅定“四個自信”、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形成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刻苦練兵精神和科學精神;遵守法規制度,堅持嚴格遵守法紀。
對應到分類目標中,將“過程和方法”設置在課前預習、課中聽講、實訓闖關的獨立實踐過程中,在自主查閱資料、小組分工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科學與技術的關系,體驗抽象和自動化實現等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白計算機技術應用的道德倫理,初步掌握計算機類課程學習方法。
“情感和態度”目標確定為認同計算機技術對部隊戰斗力建設、計算思維對崗位任職的重要作用,重視課程Python編程內容的學習與實踐應用,注重提升潛艇指揮軍官的信息素養;養成客觀理性、嚴謹求實、樂于奉獻的工作作風和積極樂觀、勇敢堅韌、沉穩自律的學習態度;遵守計算機技術應用的行為規范,尊重法規制度,嚴格遵紀守法,自覺踐行新時代海軍精神。
2.2結合課程內容,挖掘思政元素
(1)強化認知思辨,關注前沿科技,重視失敗教訓,發掘事件背后的育人道理。
隨著芯片、操作系統、計算機的陸續國產化,在計算機技術這個領域的前沿科技中,中國的身影已經無處不在,在課堂授課中適時引用華為芯片、“天河”等典型實例,能夠快速激發學員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引導學員深刻理解自主創新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意義。但是,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的,不管對于國家、社會,還是個體而言,不會只出現成功。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順境和逆境都成為人生的財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因此,在課程內容中也要適時引入失敗的實例,不僅給學員以警示作用,也能讓學員學會反思,提高自身的辨識能力和責任意識[2]。
(2)強化規律啟示,崇尚科學精神,注重學科文化,發掘專業內容中的科學規律、哲學規律和歷史規律。
通過深入挖掘蘊含在教學內容中的科學規律、哲學規律和歷史規律,將其映射學員做人、做事的方法之中,一方面更深層次揭示知識背后蘊含的規律和道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學員的做人、做事的格局。比如,由遞歸算法的思想可以映射、類比個人的付出與最終回溯結果之間的關系,即一個人的每一次努力和付出可能收獲很小,但是只要腳踏實地地堅持,最終一定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功。遞歸方法雖好,但是必須明確結束條件,否則就會進入死循環,這就如同人生必須明確一個概念,即“吾生也有涯”。我們的生命不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不經思考地去不斷試錯,不是一個好方法:而沒有結束條件的遞歸更糟糕,下一次的做法和結果與這一次循環完全一樣,做這樣的死循環,必然失敗。
(3)強化作風錘煉,注重多元融合,注重學以致用,發掘實踐過程的思政元素。
知識的學習過程固然很重要,但知識的應用過程更加重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環節不僅可以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實踐的過程也是學員思想行為和思維觀念塑造的過程。
本門課程的實踐環節是基于Educoder實訓平臺組織開展的。首先,在實驗的形式設置上,是以闖關的形式,每塊知識內容對應四關實驗任務,難度依次遞增,在前一關的基礎上,學員必須耐住性子、付出大量思考和實踐才能找到通關的辦法:其次,在實驗內容的設置上,以軍事背景問題為主,除計算機知識外,還會涉及數學、物理等相關學科知識,需要學員具備較為全面的知識和能力:最后,對于難度系數較高的題目,可由學員組隊完成,一方面為了訓練思維,提升學員的編程技能,另一方面,培養學員不怕苦難、迎難而上的堅韌性、協作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2.3遵循教學規律,實施課程思政
教學過程是教員進行課堂知識傳授的過程,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將課程思政元素與計算機專業知識融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
2.3.1課前
采用自我教育的方式,教員制定預習計劃,以國內、國際計算機相關科技的熱點事件做牽引,在課前給學員布置自主學習任務,讓學員通過查閱資料或者教員推送相關資料和視頻的形式完成,并在課前3分鐘進行交流。引導學員領略中國智慧,堅定中國自信。
2.3.2課中
采用啟發教育的方式,結合思維培養,通過舉一反三,引導學員發現規律和聯系,悟出人生道理。
采用敘事教育的方式,結合自主計算機、自主芯片,講好中國趕超的故事;結合計算機技術在軍事科研中的應用,講好自主創新的故事。
采用管理教育的方式,結合教學、考核的組織實施過程,明確要求、規范執行、嚴格把關,引導學員高度認識學習與刻苦練兵、備戰打仗的關系,磨練其軍人特有的血性和意志品質。
2.3.3課后
課外實踐的任務不是學員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學員在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為此,教員除了給予知識和技能上的幫助和指導以外,還應該進行思想和心理上的輔導,體現人文關懷,幫助學員調整心態、改善方法、克服困難、提高能力,同時拉進與學員之間的距離。
3展示課程思政教學的示例
3.1課程內容
課程思政示例對應的課程內容是計算機網絡模塊部分中的第3講——網絡數據獲取與分析。在這一講中,以網頁中的表格數據為對象,利用Python編程處理網絡數據。
3.2課程思政設計思路
采用拋磚引玉法,在總結利用Python編程獲取網絡數據的方法時,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與學員交流“是否可以使用計算機技術任意獲取網絡數據?”“在數據用途合理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利用翻墻技術獲取外網資源和數據?”等問題,引發學員關于技術倫理、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思考,借機進行道德觀、法治觀教育。
3.3課程思政實施過程
首先,教員在章節小結環節總結本模塊的知識內容,包括Python編程獲取網頁信息、Python編程提取表格信息、Python編程凈化數據信息、生成數據文件等利用Python處理網絡數據的方法,幫助學員回顧,并構建知識框架。接下來,教員提出一個思考問題,即可不可以通過Python編程獲取其他網絡上的數據?比如,獲取網絡中圖片、視頻或音頻等類型文件。以此作為問題牽引,引出下一個學員自主實作的任務,要求學員在前面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程序自動下載目錄頁上的所有圖片,并保存在一個文件夾內。通過這一環節的設置,使學員通過實作進一步熟悉利用Python處理網頁數據的方法,訓練學員舉一反三、靈活應用方法、工具的能力。
在完成實踐任務之后,教員以“能否利用Python獲取網絡中的任意資源?”“在數據用途合理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利用翻墻技術獲取外網資源和數據?”等問題組織學員展開討論,討論的過程可以引發學員關于技術倫理、職業道德、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等方面的思考。最后,教員在總結環節,除了強調利用Python編程獲取和處理網絡數據的好處之外,也要對計算機技術使用的倫理問題進行教育,即對網絡數據處理的前提是要遵紀守法、遵守道德底線、有軍人職業道德,即要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在合理、積極、正向的用途中,正確發揮計算機技術在軍人職業生涯中的作用,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
4結束語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與教學設計一樣,需要統籌規劃和設計。“計算機基礎”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其固有特點和規律,如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高效思政,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員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必須不斷深入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