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教師的創新和教學個性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互相影響的統一體。有創新精神,才會有教學個性;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就沒有個性的教學。為了實現個性化教學,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就要關注創新,用有效的策略來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提升自我,展示自己的個性潛能。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表現,會實現學生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師如何創新,教出個性。
關鍵詞:創新;個性;發展;思考
一、自主反思,體會生態課堂的重要性
惠施和莊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別送給他倆一些大葫蘆的種子,對他們倆說:“你們把這些種子拿去種在地里,會結出很大的葫蘆。比比你倆究竟誰種的葫蘆大。”
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莊子從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時候來看看,見沒有什么異常,就顧自做別的事去了。
過不多久,惠施的葫蘆苗一棵也沒有成活。而莊子的葫蘆苗卻長得格外好,慢慢地,都開了花結了果。
惠施覺得很奇怪,就跑去請教莊子:“先生,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所有的苗都死光了,而您從來都不曾好好地管理,反而長得那么好呢?”反思自身,我想,我們以前的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對學生寄予太多太高的期望,給學生太多的包袱,把學生看得太緊,卻忘了給他們一個自由生長的快樂生態空間,他們怎能自然健康地成長?“生態課堂”是一種創新的課堂授課形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學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間,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體驗。
二、結合案例,體驗生態課堂的過程性
(一)開門見山,直切主題
現在提倡的“生態課堂”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感受先暗示給學生,影響學生對文本產生充滿個性、靈性的解讀。所以,為了避免給學生畫下框,教師舍棄了常見的言語導入形式,僅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引入新課,開門見山,直切主題。
但看似簡單的導語,也需要注意細節問題,教師面對的是一群中學生,他們能深深體會什么叫鄉愁嗎?所以導語設計教師要反復修改,著實推敲了一番,既要打動學生,又要打動聽課的外地老師,又不能過于造作,但絕對要脫俗,最后用一張遠空明月的圖片,近景是幾樹桂枝,畫面開闊高遠,很能調動人的情思,左上角幾個大字——“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作為背景音樂的《月之故鄉》的旋律本就有穿透心靈的效果,極美的畫面伴之以深情的音樂,使人的心靈受到震撼。簡單的歌詞,極易上口的旋律,讓學生也忍不住唱起來,聽課的同行們有的甚至也跟著學生輕輕哼唱——也許,正觸到了他們內心的某一深處吧!這只是最初的“拋磚引玉”之舉,等到學生老師都微微點頭,整個課堂已經成為一個整體了。
(二)誦讀解讀,拓展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朗讀法貫穿整個教學流程,有自由讀、組內讀、齊聲讀、聽音頻范讀等,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充分調動全班學生朗讀詩歌的積極性,讀出對詩歌的理解,讀出詩歌的一唱三嘆之美。朱光潛先生說:“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教師應引導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確實,與文本對話其實就是建立在充分親近文本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首先讓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由組長安排自己組內朗讀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力求用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味道,從而實現對話,讀的時候既能傾聽心靈,傾聽語調,又能以讀出的語調表達傾聽的感覺。
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師會感受到學生對待新的文本時那種熱情、認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挑選本組最適當的方式來認知文本,方式多樣,在潤物細無聲中,學生已經初步體味了詩中深情,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了很好的鋪墊。讀完詩歌,學生可以說一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誦讀中,學生飽含激情,聲情并茂地朗讀,會促進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情不自禁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點評學生的朗誦優點,其余學生會興致盎然地評點他們朗誦時的語音、語調、語速、語氣、情感等要點,而這正是朗誦的技巧,不用教師刻板地說教,學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學習詩歌的重點。對于生態課堂來說,課堂上學生的節外生枝、別出心裁都可能催生出一個個活生生的教學資源,會為課堂教學生成帶來新的可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教育與教學效果。
(三)品味語言,提高審美
當然,光朗讀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進作品,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生審美的觸角伸展到文本的每一個角落,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并揣摩詩人的情感,喚醒學生心靈的共鳴,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而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學習、互助學習的目的,通過給予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交流,最后總結出小組的意見、觀點,充分激發學生把自己當成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靈需要,而這種通過親身探究、討論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的知識,也是真正屬于學生的東西,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帶給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鑒賞意象,體會情感
對詩歌中的“意象”賞析時,不少小組都認為“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按照時間順序,意思逐層遞進,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形成客觀性認識,在交流互動中分享觀點。在交流中,有的學生認識到有兩個字學生覺得很重要——“呵”字使作者因為母親去世的那種傷感更好地渲染出來。還有的學生認識到一個“而”字也很重要,它表示轉折,說明此時的鄉愁和前面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從單純的思念親人、思念家鄉上升為思念祖國。學生主動鑒賞和體會,會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在體會中形成深刻認識。
三、發散思維,展示生態課堂的創新性
為了展示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二度創作”。在“二度創作”時,浸潤在詩歌意境中,學生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作品創設的意境,演繹出一段段蕩人心魄的故事,甚至有一個學生用了泰戈爾的詩句,點出了那種錐心的苦痛——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我,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能看見你卻不能觸碰你!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高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會促進學生在深入品析文本的基礎上,從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滲透,悟出了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情。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主動探究才能夠真正體悟到文本的真諦,才真正被課堂、孩子所感動——這樣的教學過程已經成為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自我發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
總之,生態課堂追求的生生皆動和生生互動,包括任何一個學習環節、任何一段學習時間,每一個學生都要動起來,更包括學生本身的手、腦、心等重要感官的協調運動。在生態課堂上,學習內容的組織與展示,更多的還應該是在學生這一方。讓學生提出的問題高質量而生動,讓學生思考的方法與眾不同而生動,讓學生學習結果的表達獨到而生動,讓學生最大程度地享受課堂!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羅小莉. 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 新課程,2021(34):167.
[2]王皓樂. 語文課堂創新教學方法初探[J]. 文學教育(上),2021(07):106-108.
[3]李岑通. 語文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研究[J]. 成才之路,2021(2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