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依然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持續的人才輸送是行業長盛不衰的源泉。由于行業的特殊性質,出版行業對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青年編輯則是出版人才工作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石。了解青年編輯特點及需求,加快確立具有針對性的青年編輯培養戰略,是各出版單位人才布局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本文從出版業態出發,分析編輯從業人員的特點,特別是青年編輯的特點,現今編輯工作內容及培養模式的新變化等,認為需幫助青年編輯了解職業,厚植出版情懷、增加特色培訓、打牢專業基礎、提高青年編輯的地位及待遇等,為培養出一支有潛力的青年編輯隊伍而努力。
關鍵詞:出版;青年編輯;培養
編輯是出版行業至關重要的生產力量。從出版工作全局出發,切實提升編輯尤其是青年編輯的職業素質與能力,加快確立青年編輯優先發展的人才戰略布局,是出版領域不可忽視的重點工作。行業內青年編輯比例加大這一結論可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考試中探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課題資料顯示:在2018年報名并參加資格考試的人員中,無職稱人員占到了74.9%,報考助理級的占比14.7%;考生的平均從業年齡為4.47年,但從業1年的占比最大,達到了17%。[1]根據編輯職業特點及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這些數據能較好地反映出版行業趨于年輕化、從業新人較多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出版行業現狀,了解青年編輯新特點、新需求,對做好青年編輯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近年來,對青年編輯培養的探討層出不窮,影響深遠的,要數2020年出版的《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書中,聶震寧老師回應了青年編輯可能存在的職場困惑,通過諸多案例和自身經歷將編輯應該具有的職業素養、出版情懷娓娓道來,指出了“編輯”這一身份的重大意義。[2]王金霞(2015)也從“老”編輯角度,探尋新編輯學習、關注、練習和積累四方面的成長途徑。[3]王晶冰、閆凌波(2020)注重編輯“筆力”的培養,以優秀出版工作者葉至善為例,總結其寫作主張,給青年編輯以鏡鑒。[4]孫濤(2020)[5]、劉伊念(2020)[6]則從編輯審稿能力出發,探討如何成為專業過硬、素質強的好編輯。在以上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從出版業態出發,分析編輯從業人員的特點特別是青年編輯的特點,現今編輯工作內容及培養模式的新變化,有針對性地探尋青年編輯的培養新變化、新途徑。
一、出版行業業態分析
2019年,全國共有新聞出版單位24萬家,共出版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450.7億冊(份、盒、張)[7],其中,圖書出版及電子出版物呈增長態勢。從業人員方面,自2016年以來,全國新聞出版業直接就業人員人數逐年下降,由2016年的453.9萬人,到2019年的362.4萬人,同口徑降低20%;從業人員性別結構上,男性較多但趨于平衡(2019年,男女比例為52.6:47.4)[8]。具體到編輯從業人員,又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編輯從業人員的主要特征
2019年,報紙出版業從業人員18.3萬人,期刊出版業有9.3萬人,圖書出版業為6.7萬人,相較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專門從事編輯崗位人數暫未查到相關統計數據,但鑒于自2001年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被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的統一規劃中,從以往的報考人數可以大致了解就業人員中的編輯占比。據統計,自2002年開始,截至2018年,共有16.5萬余人報名參加該項考試,其中報名參加初級考試的有6萬余人,報名參加中級考試的有12.3萬余人。從業人員結構方面,根據2018年報考情況,報考人呈現出以下特點:多以女性為主,占比74.9%;所學專業多為與報考不同(46.8%)及相近(38.8%),專業相同的僅占6.2%;報考人員中,多為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占比約為76.4%,基本學歷都在本科及以上;樣本平均年齡為30.51歲。
綜合以上數據可知,雖然全國新聞出版業直接就業人數逐年下降,但編輯崗位的吸引力仍然存在,再加上出版工作的多樣性、知識結構多元化,吸引著眾多跨專業背景的從業人員加入。由于出版行業專業性的要求,從業人員多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業務素質,且年齡結構年輕,是有力的人才培養生力軍。性別比例上,總體的從業人員性別較平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但編輯崗位則呈現出女多男少的趨勢,這也與編輯崗位的職業特性密切相關。
(二)工作內容的適時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劃分及獨立化、專業化,勞動分工應運而生。然而,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干的工作分工卻不完全適應出版的需要,編輯自古就是一個雜家,在新的形勢下,編輯工作又有了新的變化。
以往,編輯的“雜”多強調的是知識方面,主要表現在能處理不同類型的稿件、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而今,新時代對編輯的“雜”又有了新的要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出版業的融合發展,電子出版物、數字出版物提出的新需求,電商的推陳出新帶來的網上銷售的變化等,在海量的數據資源背景下,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而如何精準定位、適時策劃新選題,也給傳統編輯行業帶來了新的要求。[9]現如今一名合格的編輯,不僅要專業技術過硬,還要能利用技術創新,借助新媒體等信息傳播載體,將紙質書稿內容變成讀者喜聞樂見、唾手可得的通俗的文字及圖片,了解他們的需求。那這里的“雜”的要求就主要體現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熱點捕捉、宣傳推廣了,同樣不需要專尖,但需要做到了解各種資源獲取途徑,才能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
(三)編輯培養模式的新變化
以上人員結構、工作內容的新變化,也帶來了編輯培養模式的新變化。國家及省的層面,2000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開始舉辦全國出版社編輯培訓班,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也根據要求制訂了各自的年度培訓計劃,這些都是加強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教育方式從傳統的線下授課的形式增加了線上教學,編輯能靈活利用休閑時間學習專業知識。
具體到各個單位,培養模式也變得靈活多樣。傳統的編輯培養一般遵循“傳幫帶”模式,跨時間、跨部門較久,有培養一個好的編輯需要十年的說法。以往,對于剛入職的新編輯,一般需要先到與出版相關的各部門實習,如在校對崗位上做校對,待業務能力合格后再回編輯室,回到編輯室后,還需要熟悉編輯室內的操作習慣,慢慢學著做一些稿件的初審。[10]這樣可以讓編輯了解出書的各個流程,對出版工作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今,隨著社會環境、工作內容的變化、任務的調整,編輯人員的斷層,再加上跨專業人員的增多,青年編輯往往是剛入職便開始處理稿件,大部分是通過試錯的方式了解出版流程,若青年編輯不能較快適應、轉變工作方法,則極易增加內部成本,這也導致了新入職編輯的處境艱難。
二、行業特點下的青年編輯培養
如何利用行業的特點及新變化,做好青年編輯的培養,筆者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從事的職業,厚植出版情懷
經濟學中有種“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種要素的持續投入到一定產值后,再增加這種要素,帶來的產品增量會下降。這種規律對出版行業同樣適用。
青年的特點是追求新奇,他們缺乏持久的熱情和動力。青年編輯剛開始工作時,對出版專業了解程度較低,但有較高的職業好奇及期待,干勁較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面對工作中瑣碎的出書流程及日常事務,難免會有懈怠情緒。這時,就需要及早介入,改變“其他條件”,幫助青年編輯厚植出版情懷,重找工作的熱情。要在其入職之初向其詳細介紹出版行業即崗位工作的內容,知曉編輯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重復單調的工作日常是量的積累。要改正其對工作的錯誤想象,使其更真實地了解編輯職業,避免因與愿景不符帶來的失落感。了解其興趣、特長及選擇這份職業的原因,根據個人特色和發展愿景,幫助其制定短期及中長期目標,使其保持工作的持續性熱愛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其間,通過實踐幫助其認識出版行業的文化傳播功能,使其形成工作認同,對編輯職業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從而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自發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去。其間,還要了解編輯的思想動態,對規劃做有針對性的調整。
(二)打牢專業基礎,增加特色培訓
由于編輯人才成長的自身規律,需要長時間的規范化培訓及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更新,對編輯等級的劃分、達到一定條件才能通過考試拿到編輯證書成為責編等條件,也無一不在傳達著這樣的信息。前文已經提到,青年編輯一般為高校畢業生,但大多為與編輯出版無關的專業。這就需要編輯系統學習編輯出版方面的知識,打牢基礎。
除編輯自學外,需要在原有培訓考核基礎上,與時俱進,抓住青年編輯特點,增加特色培訓內容。傳統的培訓,多為業內專家或者具有豐富出版實踐經驗的教師授課。這些培訓有助于編輯觀及方法的形成,是青年編輯較快了解出版行業的法律法規和各類操作規范、現狀及問題、動態及前沿的有效方式。但受限于課時長度,講解的多是總體性的規范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乏味之感,導致青年編輯提不起興趣。因此,各出版社可以增設一些具有趣味性、與實際相關的課程。如可以增設編校實踐指導課程,通過對修改過的稿件的仔細閱讀,體會修改稿件的要點。這點可以從核紅、傳閱代表性痕跡稿來實現。也可以從工作實際入手,讓優秀的青年編輯來分享經驗,營造人人都能當老師的良好學習氛圍。如筆者所在的出版社就經常開展編輯培訓,“講師”大多是青年編輯,有出書流程的、印制估算的,也有項目時間安排、外出培訓的。從身邊人、身邊事講起,既起到了學習教育作用,也形成了表彰氛圍,激勵大家認真對待每一份稿件。
同時,增加媒體融合的相關內容,將前沿的技術融入教學中,培養復合型人才。如圖書策劃之初如何利用大數據查找讀者對象、確定市場方向,圖書宣傳推廣中如何利用圖像處理技術、音視頻剪輯技術等擴大可讀性。筆者所在出版集團就曾邀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責任編輯前來分享圖書推廣中的 “無所不用其極”。從小眾的豆瓣、廣播電視臺,到大眾的聽書APP、公眾號等,不放過任何一種新媒體宣傳途徑的做法也讓聽眾受益匪淺。當然,培訓的主題可以超出圖書出版的限制,只要是其他行業好的經驗,都可以拿來學習。
(三)提高地位及待遇,調動工作積極性
工作滿意度一般是指某個人在組織內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對工作本身及其有關方面的滿意程度,如工作本身、工作環境與條件、人際關系等。工作滿意度與工作態度密切相關。
青年編輯多為“90后”“95后”,他們成長于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了解新事物及接受新事物的時間較快;計算機操作熟練,能較好地利用互聯網思維,擅長搜集信息、總結信息。其擅長的領域能更好地適應出版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他們的工作要求不局限于好的薪資待遇,對工作內容是否體現價值、晉升途徑、公司氛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研究表明,青年編輯工作滿意度為3.28(滿分5分),組織歸屬感為3.03[11],再加上筆者從事出版工作的切身體會,切實提高青年編輯工作滿意度,調動青年編輯的積極性十分必要。
對于工作本身,在前文幫助青年編輯充分了解行業及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可幫助其合理規劃未來,確定階段性目標,從而提高工作的動力;利用青年編輯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創新崗位需求,更好發揮其創造力、才能及知識,提高工作成就感。激勵機制方面,需要不斷完善獎勵體系,逐步提高薪酬福利水平,形成不唯資歷唯實力的晉升途徑,以吸引及留住人才。
三、結語
出版行業的發展要從人做起,通過人來實現,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從事出版行業的編輯自身的主動成長。在筆者所在出版集團組織的繼續教育分享會上,一位資深編輯總結道“陽光是從自身發出來的”,激勵編輯自我成長,“小球推動大球”。這給了筆者很深的感觸,不管大的環境怎么變化,它只是為成長提供外部條件,真正管用的,還是自身的內在因素。故青年編輯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外在的培養環境具備了,最關鍵的還是其內在對工作的認同。
筆者入職以來便從事編輯工作,也是青年編輯中的一員。這三年間一直工作在教輔編輯崗位,相較一般圖書編輯,面對的都是大家可能會覺得枯燥的習題等。但筆者始終認為,編輯工作是相通的:入職資格不會變、出版規范不會變、審稿的標準不會變。同時也堅信,所有的付出不是毫無道理及毫無收獲的,都是為了厚積薄發。借用近期初審的語文教輔稿件中的一句話“直到今天,我還在想:當時我給牛倌蠟燭點的那一束火苗,一個傳一個,一直傳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吧”激勵我們青年編輯,不管處于哪個崗位,編輯所作的貢獻,一定也會像火苗一樣傳到很遠的地方去,這也是我們青年編輯要堅守的出版情懷。
參考文獻:
[1] 屈明穎,遆薇.對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情況的定向分析與思考:基于2018年有關統計數據[J].傳媒廣角,2020(6):69-72.
[2] 聶震寧.致青年編輯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王金霞.老編輯眼中的“新編輯成長”[J].出版參考,2015(10): 41-42.
[4] 王晶冰,閆凌波.論葉至善“筆力”素養及其對青年編輯的啟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32(8):67-72.
[5] 孫濤.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如何才能成長為一名好編輯:在“興昌精神”激勵下不斷前行[J].編輯學報,2020,32(6):698-702.
[6] 劉伊念.論學術期刊編輯能力素質的提升路徑[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0,40(6):223-227.
[7] 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2020-11-03].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75186. shtml.
[8] BOSS直聘.2020職場人跳槽觀察[EB/OL].[2020-12-21].https:// mp.ofweek.https://mp.ofweek.com/hr/a056714128007.
[9] 方子奇,徐秀澎,魏杰.淺談“互聯網+”時代科技類圖書新編輯的培養[J].科技與出版.2016(10):72-74.
[10] 李麗.論編輯導師制下的青年編輯的培養[J].傳媒論壇,2020,3(14):93-94.
[11] 湖北省編輯學會學術研究委員會本課題組.我國青年編輯職業認同、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研究總報告[J].出版科學,2016,24(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