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明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命題,為我們在新時代協調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結合的前提,在于兩種思想文化體系的終極價值追求高度契合。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決反對“傳統文化無用論”和“文化復古主義”,并處理好與西方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目標,是形成以人類性和開放性為價值取向的中華新文化。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新文化
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百年建設經驗的最新總結與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1]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作出的又一重要理論創新,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因此,本文在發展方向層面,從前提、原則和目標三個方面,探討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
一、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
從具體內容來看,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具有一致性。比如,在知行關系上,二者都將實踐放在第一位;在思維方式上,二者都運用辯證思維思考問題;在人與自然界關系上,二者都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等。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結合,在于二者的終極價值追求是一致的。一個思想文化體系的終極價值追求決定了它的性質,即這個思想文化體系到底是為什么人服務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2]
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追求是實現共產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終極價值追求是實現天下大同。共產主義和天下大同都體現出了人民性、世界性和公有性的價值取向。
(一)人民性
共產主義和天下大同都具有人民性,二者都以作為被統治者的絕大多數人為關懷對象。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想的服務對象,從來都是被資產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廣大無產者和工人階級。共產主義運動與以往所有革命運動最大的不同點在于:“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以往的革命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少數人的利益,而共產主義運動則是為了實現和維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將廣大被統治者從統治階級的壓迫中解放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最早見于《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也就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大同理想的關懷對象是人數占絕大多數的、作為被統治者的老百姓。以民為本是天下大同的必然要求,即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尤其是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能夠得到妥善照顧。據此,天下大同要求統治者必須做到為政以德、愛護百姓,不能窮奢極欲和稱王稱霸。
(二)世界性
共產主義和天下大同都具有世界性,二者的適用范圍均為全世界和全人類,不是特定的國家、地區和民族,均代表著人類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共產主義的世界性在于,它追求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不是特定國家和地區的無產階級的解放。共產主義是一個超越民族區分、立足全人類的偉大理想,是一項人類解放運動。共產黨人始終代表著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團結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做最堅決的斗爭。“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4]“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5]
天下大同的世界性在于,它的實現范圍是“天下”,不是某一“家”,也不是某一“國”。在中國古人看來,“天下”的范圍是無所不包的,是囊括了所有家、國、民族范圍最大的共同體。天下大同意味著這個范圍最大的共同體應該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在這個共同體內所有人都能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天下大同理想從一開始就沒有明確的邊界意識,力圖將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國家納入關懷的視野,體現了“以天下觀天下”的博大胸襟。
(三)公有性
共產主義和天下大同都倡導公有,二者均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物質財富和政治權力應該為全人類共有,不應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的任務,是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共產黨人必須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生產資料和物質財富,將其置于無產階級的控制之下,以實現所有人對社會財富的共同占有,進而使全部社會財富為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服務。這種消滅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
天下大同得以實現的首要前提是天下為公。天下為公中的“公”既指的是公眾,也就是全世界所有人,也指共有或者公有。因此,從統治者的角度講,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社會財富的所有權應為全天下人所有,不專屬于某個人或者某個利益集團,所以在選拔官吏方面,必須抱著為所有人負責的態度,做到任人唯賢。從公眾的角度講,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每個人要去除“己”和“私”的意識、樹立公心,不能有親疏遠近之分,要做到“愛無差等”,像愛自己的親人那樣去關心所有人。也就是說,天下大同的核心是天下為公,諸如選賢任能、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社會和諧穩定等具體表現,都是建立在天下為公基礎之上的。
二、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前提,決定了在推動二者相結合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 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據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別誕生于不同的經濟基礎。不同的經濟基礎決定了這兩種思想文化體系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所發揮的作用并不相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和發展的現實依據,只要這種生產方式依然存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就不會過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背景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其科學性已經被實踐所驗證,是指導中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科學理論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物質生產方式來看,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整個中華傳統文化是在自發的、分散的農耕和游牧的生產方式中形成的,是前現代的、農耕文明的文化系統。[7]
從1840年起,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僅靠中華傳統文化無法指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引中國實現現代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指導思想,也是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提法中的“優秀”一詞,預設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實際的和時代潮流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評價標準。只有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實際的和時代潮流的中華傳統文化,才可以被稱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此,在推動二者相結合的過程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二, 堅決反對“傳統文化無用論”。文化虛無主義者大肆宣揚“傳統文化無用論”,將其與封建、專制、落后和愚昧等同,污蔑中華文明為不思進取的黃土文明,企圖否定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適應于農業社會的、前現代的文化模式,固然存在很多糟粕。但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復興的積極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是支撐我們戰勝重重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是必須繼承的“文化DNA”。
第三, 堅決反對“文化復古主義”。當下的“文化復古主義”主要表現為復興儒學。一些主張復興儒學的人積極涉足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試圖用孔孟之道代替馬克思主義,用政治儒學代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宣揚“文化復古主義”,尤其是宣揚復興儒家學說的本質,是從思想文化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文化領域的正統性和合法性,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所以,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時,必須警惕“文化復古主義”,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四,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目標,是形成融三者于一身的中華文化新模式。在這種新的文化模式中,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決定了這種新的文化模式的性質和價值取向,即這種文化模式必須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鑄馬克思主義靈魂、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道。而西方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充當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愿景的具體手段。如為進一步提高我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生產力水平,需要加大學習西方科技知識以及西方科學傳統的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需要認真研究西方的法治傳統;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需要厘清西方民主傳統的得失,等等。
三、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目標
從相對具體的層面來講,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目標有很多,如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等。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要論斷,[8]應站在更具原則高度的層面,以為全人類服務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來討論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重要目標,是開創和形成新時代的中華文化新模式,即中華新文化。
(一)中華新文化的內涵
中華新文化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構和再創造,指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同時融合了包括西方優秀文化在內的人類全部優秀文化成果的思想文化體系,其服務對象是全人類,理論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二)中華新文化的價值取向
中華新文化的內涵決定了它應當具備兩種價值取向,分別是人類性和開放性。其中人類性是中華新文化的價值追求,開放性是實現人類性的具體路徑。
1.人類性
人類性是就中華新文化的性質而言的,指的是這種文化模式已經超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主權國家的范圍,超越了中華民族這一特定民族的范圍,是站在全世界絕大多數人立場上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
中華新文化的人類性是由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性質共同決定的。根據前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均具有世界性和人民性的價值取向。中華新文化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模式,必然要以全人類的文化需要作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代表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堅決反對西方國家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化道路。
西方現代化道路是一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擇手段實現、擴大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歷程。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對私有財產的極度貪婪。“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9]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地利己,西方國家無所不用其極。刨除歷史上發動的成百上千次侵略戰爭和屠殺不談,在當代,西方國家不遺余力、千方百計、處心積慮地阻撓和破壞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的現代化進程。他們通過在全世界范圍內制造生態問題、貧困問題、地區沖突、種族歧視、宗教沖突、發展失衡等全球性挑戰的方式,從中渾水摸魚、謀取私利。西方國家的自私自利已經成為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的巨大障礙。
因此,中華新文化必須始終堅守人類立場,旗幟鮮明地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冷戰思維、霸權主義、帝國主義、單邊主義等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利己主義,“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10]以讓全世界人民都能共享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為最終目標。
2.開放性
開放性是就中華新文化的內容而言的,即中華新文化不是一個封閉的、一成不變的、排他的文化模式,而是一個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文化模式。開放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它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不斷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它必須放眼整個人類文明,不斷吸收人類社會在過去、當下和未來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對于前者,中華新文化必須始終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根本參照,不斷根據中華民族和中國的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中華新文化要堅決丟棄以及修正不符合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求的內容,同時記錄和謳歌在實現民族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出現的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文化范式和價值追求,并不斷將這些新內容與原有的文化資源進行融合。對于后者,中華新文化要始終保持謙遜的姿態,對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成果要一視同仁。不僅要認真學習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更要尊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成果,對其中能夠為我所用的優秀文化必須虛心請教、認真學習。
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需要從發展方向和具體內容這兩個方面做長期努力。因此,必須認真領悟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發展戰略,站在發展方向的層面去整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推動二者在新時代持續更好地結合和發展,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筑牢文化根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3).
[3][4][5][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4、66、53.
[7]王立勝.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問題的思考[J].沂蒙干部學院學報,2021(02):10-13.
[8]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1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
(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