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洲
摘要: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的生產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生產、職業生產和智能生產三者并駕齊驅的狀態。三種新聞生產方式各有各的特色和優勢,而且面對的對象也各不相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社會行為主體都能夠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形成了一張巨大的新聞生產主體網絡。在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主體生產網絡讓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變得更加便捷、更加廣泛,因此新聞媒體也需要更重視新聞生產主體的主體間性。
關鍵詞:新聞生產;新媒體語境;主體網絡;主體間性
主體性和主體作為哲學認識理論的基本概念,其中主體指相對于客體展開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而主體性則是主體和客體關系中主體的數學,也就是主體所具有的本質,主要以自主性為核心。而主體間和主體間性則是哲學語言學階段的概念,主體間主要指兩個及更多的主題關系,而主體間性則是主體以及主體之間的內在特點,也就是以交往為核心,利用對話和互動來達成理解與共識的過程。
主體是一個相對整體的概念,而在現實中主體相對來說更加具體,如新聞中除了涉及以事件行為為主體的行為者外,還包含著以事件敘述為主體的新聞生產者。因此,本文便從主體視角在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方式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解讀。
一、新聞生產主體網絡和主體間性的發展與概念
新聞的生產和人類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早在人類發展的部落階段,口口相傳的信息傳播便可以視作一種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不過由于當時的人口數量和地域范圍較小,基本屬于口口相傳,大多數內容也是部落內部分享一下采集和狩獵過程中遇到的事情以及社會經驗,進而做出一定的決議。早期新聞以公民新聞和公務新聞為主,新聞事件主體和敘述主體是融合的,新聞傳播也是一種交流過程。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發展規模越來越大,進而形成了文明社會以及國家,因此傳統的新聞受眾也越來越狹窄,進而出現了一批專職于新聞傳播的人員,如信使、吟游詩人等,他們能夠獲取到各地的重要信息,進而傳播給需要的人,成為最早的新聞媒體。而隨著文字以及傳播方式的更加廣泛,人口和社會規模的持續擴大,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便成為了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途徑,包括報紙、宣傳欄,一直到現代的廣播電視等,都成為了售賣新聞的重要途徑。而隨著社會規模的擴大,新聞事件主體和新聞受眾也在漸漸隔離,而新聞媒體和媒體利用將事件主體和敘述主體分裂的方式,將事件主體變成了客體。
不過新聞媒體所生產的新聞并沒有消除傳統的新聞主體和新聞受眾之間的交流方式,也就是直接講述的方式,只是由講述變成了公共場所或者以家庭為主的私人場所。而新聞媒體也取代了新聞事件主題成為了新聞講述的主體,從而確保新聞能夠傳播給更多的人。
而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的方式除了傳統的個人講述、官方發布、媒體復制、記者改寫、記者代理和創作外,還會產生如記者策展和智能生成等新的生產方式,進而造成了新聞生產三足鼎立的模式。[1]
二、社會化的新聞生產
社會化新聞生產是人類最原始的新聞生產方式,社會化生產主要是指社會中所有主體都有機會、有平臺和渠道去生產新聞受眾者接觸到的新聞,而且他們所生產的新聞比例也更容易被新聞受眾所感知。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平臺和渠道變得更加廣泛,只要學習一定的技術之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信息傳播以及新聞生產,而且網絡的發展也讓信息傳播脫離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新聞事件主體能夠利用更加真實的方法回歸到新聞事件主體和講述主體合一的狀態。因此,當代個人新聞和組織機構新聞的生產越來越方便,也呈現出了大量產出的現象,進而促進了社會化新聞生產的效率和數量。
(一)個人主體
前文提到過個人為主體進行新聞講述是最原始的新聞生產方式,也就是事件的親歷者或者目擊者直接對新聞進行講述。而如今以個人為主體的新聞生產是基于網絡的,在新媒體語境中任何人都能夠利用自媒體來講述自己親身經歷或者目擊的新聞事件,并且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和評論。以個人為主體的新聞生產不管是傳播廣度還是方式都越來越豐富,而且更加個性化,充分滿足了社會各個階層群眾對于新聞的個性化需求。
不管是原始的個人新聞生產還是現代的自媒體新聞生產,二者的共同點都是用詞風格非常隨性,而且沒有固定的方法,基本以即興的口語表達為主。而在新媒體語境下,這樣的口語表達轉變成了文字和視頻的模式,以便于能夠和接收者處于同一位置。而且新聞生產者大多都是親身經歷和目擊為主,會夾雜著一些主觀和客觀的評論,加上與接收者的互動,打破了傳統新聞只是由新聞講述主體傳播的局面。同時,大部分自媒體并不是專職工作,甚至沒有經過新聞專業的學習,因此也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媒體的專業需求,讓任何人都能夠成為新聞生產主體。
(二)官方新聞
官方新聞指的是官方媒體直接向群眾發布的公務新聞,同樣也是一種傳統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像是一些法律、規定和命令等,在古代都會以官方新聞的方式進行傳播。而隨著新聞媒體的興起和文明規模的擴大,官方新聞也更依賴于新聞媒體的傳播,不過由于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有限,因此很多官方新聞只能進行內部傳播,很難向群眾發布。
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個政府官方部門以及組織機構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甚至自媒體平臺等,以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布官方新聞,讓人民群眾能夠快速獲取到官方信息,促進了官方新聞透明化、公開化的發展。
上述兩種新聞傳播方式在新媒體時代都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不過由于個人主體新聞生產的專業性不足,并不具有專業新聞的特點,但由于更加貼近群眾,因此也會更受到群眾的關注。[2]
三、職業化新聞生產
職業化新聞生產主要以新聞媒體為主,包括新聞記者、媒體、新聞生產者等,目前也出現了復制新聞、改寫新聞、代理新聞和創作新聞等生產方式,甚至還在自媒體的影響下出現了策展新聞這一新的生產方式。
(一)媒體復制新聞
新聞媒體人最早的新聞傳播工作就是以新聞復制為主,早期以對官方指令和文件的手抄為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報紙、雜志等傳播途徑的出現讓復制新聞成為了人們接觸新聞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聞的復制內容主要以官方文件、官方講話、新聞直播等,尤其是政府每年的工作報告,大部分媒體都會進行全部復制和刊登。
復制新聞畢竟是一種新聞生產方式,因此除了對新聞進行全面復制外,記者通常還會進行一定的變通來吸引受眾,如加入一些標語和醒目的題目等。媒體對新聞的復制通常有兩種途徑:第一,以新聞直播和錄播為主的事件本身的復制;第二,將新聞人物、目擊者以及相關人物對事件的敘述進行復制。
(二)記者改寫新聞
對于媒體來說,不管是定期需要出版和播報的新聞,還是網絡自媒體新聞,都需要大量的新聞素材,不過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限制,很多稿件很難讓記者親自去采訪和寫作。而新聞的改寫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而新聞改寫的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六種。
第一,綜合式改寫,也就是將多個相似事件綜合成為一條新聞;第二,編譯式改寫,主要以對國外新聞的改寫為主,也就是將一種語言改寫成另一種語言;第三,改編式新聞,也就是對新聞的傳播方式進行改寫,如將視頻新聞改寫成文字新聞等;第四,摘要式改寫,也就是將新聞內容的重點進行提煉,進而改編成相應的摘要新聞;第五,側重式改寫,也就是將完整的新聞取出一部分側面報道進行改寫;第六,背書式改寫,畢竟部分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沒有得到確認,或者官方新聞相對模糊,因此記者會對相關人物和部門進行真實性認證,從而提高新聞的真實性。[3]
(三)記者代理新聞
由于新聞事件主體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展開新聞傳播,而事件又值得去報道,因此新聞記者會通過利用觀察和采訪等方法代替新聞人物展開事件報道。當前大部分記者會利用以下三種方法來進行新聞代理工作。
第一,帶入新聞事件主體體驗事件,也就是記者為了讓新聞條理更加清晰,找到新聞真相,通常會深入到新聞事件中去,以最真實的觀點來報道新聞事件,給受眾還原一個最直接的真相;第二,作為一名旁觀者對事件進行觀察,大多數記者為了能夠掌握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從而還原事件和人物的真實性,通常會對某個事件欣賞持續性跟蹤觀察,或者進行隱蔽采訪,進而確保事件的真實性;第三,對事件進行采訪傾聽,畢竟許多事件在發生時記者無法親自參與,因此只能在事件發生結束后利用采訪的方式傾聽當事人或者旁觀者的敘述,進而通過整合、梳理和分析的方法將多方敘述進行融合,盡量還原事件的全貌。
記者通常會主動去尋找事件,來報道人們感興趣的事件和話題,或通過群眾反映等方式來進行被動代理,通常在事件結束后或者突發事件時進行代理。當然,我國規定重大政務新聞只能由新華社統一發布與報道,其他媒體轉載新華社新聞報道的方式則是指定代理。記者代理新聞在各領域的新聞報道中都會普遍存在,也是最常見的新聞生產方式。記者代理所產生的新聞基本會由新聞事件主體人物或者機構來提供素材,記者則根據新聞素材進行整合,從而加工成新聞再進行傳播。
(四)記者創作新聞
記者創作新聞主要以記者進行主題選擇,并且設計好調查采訪計劃和報道模式,進而生產出新聞成品,這是最考驗記者能力的新聞生產模式。記者創造新聞的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還原事件進行創作,這類事件的過程非常復雜,幾乎沒有人目擊事件全程,真相也不明確,因此記者需要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進行整合,力求還原事件的真相;第二種是對某一問題和現象進行創作,針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走訪調查,從而編寫成新聞。
上述四種新聞生產方式的區別主要在于新聞復制和改寫是將現有的新聞在另一個渠道和平臺進行傳播,相對來說改動不大;而新聞代理則是根據現有事件情況進行整合、分析和調整;創作新聞則需要記者根據自定的目標事件進行整合、分析、調整和創作,從而制作成新聞產品進行傳播。
(五)記者策展新聞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互聯網隨時隨地產生著大量的信息,由于新聞生產主體的增加,各種信息層出不窮、觀點不一,讓人難以甄別。而且現代新聞傳播具有時效性和碎片化的特點,雖然能夠讓人更加快速地獲取到新聞信息,但碎片化的信息質量卻很難得到保障,甚至會出現真假難辨的情況,因此為了確保人們獲取到更加真實的新聞,大部分記者通常會采用策展的方式來對新聞進行講述。
策展新聞的意思是對新聞事件進行策劃、篩選并且進行展示,原本是利用與博物館和展覽館的術語,也就是將質量高的作品進行策劃和展示。而在新聞生產中,策展新聞主要包含兩個重要工作,即專業篩選和結構化展現。
專業篩選工作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在大量的事件信息中篩選出最具有價值的進行整合;另一方面,是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加工,以確保能夠從各方信息中挑選出最具有價值、最真實的新聞信息。結構化展現則需要記者將碎片信息進行總結和整理,并且綜合起故事脈絡,進而對主題進行提煉,從而對事件進行深度解讀,讓新聞受眾能夠得到更具價值的內容。因此,策展新聞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篩選和整合,從而利用專業的新聞生產技術生產新聞內容,以便于讓受眾獲得真實且感興趣的新聞內容。[4]
四、智能化新聞生產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機器人能幫助人類完成一些有創造性的工作,而智能化新聞生產就是利用智能機器人來新聞創作,進行數據挖掘、語言處理,根據獨特的程序和算法來獲取到相應的信息數據,從而生產出新聞產品。智能化新聞生產首先要獲取數據,通常智能新聞生產平臺會擁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進而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到相應的信息數據;其次是進行數據分析,讓智能機器人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找出新聞重點;再次是提煉觀點,也就是從數據組找出有價值的內容,并且觀察數據的意義和趨勢;最后是進行敘述,也就是利用語言生產技術來形成個性化的敘述文本。智能化新聞生產是促使新聞生產發展的關鍵,其能更快地處理程式化新聞,如財經和體育新聞等;能快速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無視工作時間,讓夜間發生的新聞事件也能夠及時得到報道,大幅減輕了新聞記者的工作量。不過由于目前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并不完善,因此在部分事件的處理、分析和評價上依然難以和記者相比。[5]
五、結語
隨著新媒體語境下新聞生產模式的不斷變化,大量碎片化數據的產生讓每種新聞生產方法的優勢和劣勢顯露無疑,同時也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網絡,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到自己想要的個性化新聞,新聞生產和傳播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曾慶香,陸佳怡.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生產:主體網絡與主體間性[J].新聞記者,2018(4):75-85.
[2] 姚建華,劉暢.新媒體語境下眾包新聞生產中的彈性雇傭關系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7(11):24-28.
[3] 孫小淳.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之思考[J].戲劇之家,2018(12):226.
[4] 劉丹凌.困境中的重構: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轉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2(2):109-116.
[5] 崔柳.新媒體語境下新聞作品生產的創新形態構建[J].中國廣播,2016(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