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統江
【摘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跨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形式,更是一種新的挑戰。在教學中將地理和美術、生物、信息技術、數學、歷史等知識滲透融合,可以豐富地理知識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協調能力等。
【關鍵詞】初中地理;交叉融合;創新
初中地理是高度跨學科的一門學科,是探究地球表層的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及其關系的一門科學,具有一定地域性、綜合性、開放性及實踐性。初中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主要包括氣候氣象、地質、城市及水文等。本文主要側重研究初中地理和音樂、數學、生物等學科融合的教學。
一、跨學科交叉融合實踐邏輯和意義
1.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實際邏輯。隨著科技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情況下,過度“學科化”的教育已然不適合現今人才培養需求,傳統的教育面臨著力不從心的局面。所以,在不斷的教育改革中,跨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新的教育研究范疇,其中包含著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跨學科并不是讓一個學科去簡單借鑒其他學科的知識,而是站在學科本身的立場上與其他學科進行思想交流,在互相理解、接納的基礎上不斷模糊各學科之間的界限,以交叉融合為核心,融合不同學科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沖破各個教育視角下固有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形成一套系統、科學、綜合的教育理念。
以初中地理課程為例,該學科的教學目標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區域地理為基本框架,讓學生初步具備區域認知、協調觀念、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能力。但要想讓學生具備以上能力,就需要教師跳出狹隘傳統的教育觀念,以更大的空間和視野去考慮問題,在全科視角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
2.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意義。隨著教育改革與課程模式的轉變,學生需要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教師應該以引導者的身份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教師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但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枯燥無味,很難提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這種情況下,研究性學習僅是紙上談兵,并不能夠投入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教師需要熟悉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內容和教學方式,將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和處理,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愿意去主動地探索學習。
二、兩種學科的交叉融合
1.地理與音樂融合。音樂是陶冶學生心靈的藝術,音樂課程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對初中生身心健康和思維情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功能及作用。在音樂課程中有許多歌詞包含地理方面的知識,如果可以把初中地理教學與音樂知識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聽音樂或者歌唱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初中地理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準確、恰當地運用音樂素材,能有效提升地理課堂的質量。教師可充分運用歌詞、歌曲MV及相關圖片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2.地理與生物融合。學科融合,首先教師應聯想到挖掘學科的教材。人教版地理課本和生物課本中涉及到的知識內容交叉有近三十處,其中主要體現在生物和環境、生態環境保護、氣候和植物生長等幾個方面。雖然這些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是知識點比較分散。例如,在學習生物七年級下冊“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這一內容時,學生能夠在對課程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之后,聯想到室內外空氣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人體呼吸系統的健康,進一步思考更多關于空氣質量、天氣預報方面的知識。初中教師可以“霧霾”為切入點,融入生物學知識點“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但是其處理的能力會受到限制”,結合地理“空氣質量”及“天氣預報”相關內容,就此設計出活動課程“了解霧霾,感悟環境保護”,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相關調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3.地理與數學融合。在初中地理關于等高線地形圖的教學中涉及到相對高度計算(地面的某地點高出另外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稱作相對高度)。譬如,乙山海拔是500米,甲山海拔是1000米,求出甲乙兩山的相對高度。計算如下:1000-500=500米。由此可見,把數學的知識運用到地理課程中,能夠進一步提升初中生學習數學和地理知識的自信心。再如,當學生剛開始學習相關地理知識時,首先接觸最多的是地球、地球儀。當他們接觸地球儀時,則需要對其中的點和線進行認識。怎樣把這些要素充分繪制出來?就需要運用尺子、圓規等作圖工具。
做法如下:第一,運用圓規開展畫圓活動,以圓點為地球儀地心,圓為它的輪廓。第二,過圓點稍微傾斜一些,進一步繪制出虛線,虛線需要和圓相交于北極點、南極點。經過這兩點沿著虛線向外進行延伸,以此繪制出射線,地軸得以完成。第三,運用量角器,以地心為原點,沿地軸量出90°角,進一步畫出一條直線與圓相交,這就是赤道。第四,需要以地心為原點,赤道為平面,用量角器上下量出23.5°,從這一點作出一虛線段,讓其能夠與赤道平行,這就是南北回歸線。地球儀中的點、線就由此繪制完成。對剛接觸地理學科的學生來說,此種方法簡單、容易操作,他們能夠根據此方法迅速掌握地球儀相關知識,增加其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自信心。
4.地理與信息技術融合。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然滲透到各行各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習信息技術,并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融入到地理學科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初中地理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初中學生更加直觀、具體地學習到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在地理課程中科學合理地融合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信息化地理知識學習課堂環境。
比如以“降水的分布”這節課為例,想要讓學生通過文字直觀地了解氣候分布成因、降水的形成過程、雨帶的移動等內容是非常困難的。學生受到知識水平、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局限,無法直觀地想象出這些畫面。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相關動畫,以多樣的形式將降水分布相關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同時凸顯出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也可以從網上搜集氣候新聞動態,引導學生關注實時新聞,了解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遭受強降雨襲擊時可能會產生的自然災害。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多種自然氣候,關注天氣預報及自然災害,能有效引導學生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加強整體學習效果。
5.地理與歷史融合。認真研究初中地理與歷史知識能夠發現,兩個學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比如,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形成便與北方黃河流域黃土厚重、溫暖濕潤的自然氣候有關。長江流域屬于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河流沖擊平原更適合種植稻子等農作物。因此,有效的跨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結合本學科的教學特點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容交叉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地理與歷史學科知識可知,古代人類生存的地區與地理現象、氣候條件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地理現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社會現象,導致歷史背景產生一定差異。比如,可根據歐洲開啟新航海時代、地中海沿岸的興衰、日不落帝國的發展沒落史等歷史故事中地理因素起到的作用,多角度將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相關知識分析融合,充分發揮歷史和地理知識綜合滲透后的最高價值。
總而言之,單一的地理學科知識是有限的,教師應當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突破,在地理教學中理清教學思路,對課本知識了然于心,對教學方法運用自如,對教學對象因材施教。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核心是教師資源,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目的,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靈活運用各學科內容,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以實際教學為出發點,建立有利于跨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的教育模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目的,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鄭丙沛.高中地理與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研究—以物理、數學、美術為例[D].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16.
[2]邵丹.高中化學中學科知識融合拓展教學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3]馮霞.信息技術支持的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