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 顧衛紅
摘要:家是孩子的避風港,如果這個避風港不再安全,那么孩子的行為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問題。一名學生因為家長關注的缺失,出現了上學就嘔吐、胃痛的情況。加上輔導班老師以打手心等體罰形式懲罰孩子的情況,使學生產生了畏懼情緒,不敢上學。心理教師與學生的母親、奶奶會談,并通過團體活動的方法,矯正學生的不合理認知,家校配合,消除了學生對上學的恐懼。
關鍵詞:家庭教育;小學生;輔導個案;關愛缺失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3-0052-03
前段時間,我校學生小楊(化名),一上學就嘔吐或胃疼,引起了我的注意。從班主任和家長口中得知,孩子回到家就沒事人一樣打打游戲,但一提起上學就開始說胃疼。初步判斷,這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了。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入手。于是我對小楊的媽媽和奶奶進行了第一次輔導。
第一次輔導
在咨詢室里,媽媽首先描述了孩子的情況。
楊媽媽:“今天是早上送到學校沒多久,孩子又嘔吐了。老師叫我把孩子接回去。到了家里孩子沒事,就開始打游戲。中午我又把孩子送到學校,我認為孩子沒病,是在裝病。周一也是這樣的。我每天上晚班沒時間陪孩子,他現在晚托班不想上,說晚托班老師打他手心,一次要打四五十下,很疼,哭著就是不去。現在學也不肯上。”
楊奶奶說:“這孩子從小性格內向,不怎么和人交流。姐姐也在晚托班,姐姐各方面都很好,不用家長操心。他不上晚托班學習成績跟不上的。他小時候一直是我帶的,吃住都和我在一起。我有三個兒子,現在我一個人帶5個孩子,我又不識字,沒有文化,我現在真的沒有辦法了……”
我心里想,這還真是一個大家族,父母都把孩子給長輩照顧,勢必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我平靜地問:“家里夠熱鬧的,奶奶真的不容易。你們帶孩子去醫院看了嗎?”
楊奶奶說:“去八院看了,醫生開了藥,也沒說什么。”
楊媽媽立刻接口說:“我看是沒病,就是裝病,不想來上學。”
楊奶奶說:“這孩子膽子小,小時候還和我說說話的。小時候經常生病的,半個月要上一次醫院。現在大了,體質好點兒了,不怎么去醫院了,但話少了。
我又詳細了解了小楊的生產喂養情況:“他是順產嗎?”
楊媽媽說:“是的。”
我又問:“母乳喂養了多久?”
楊媽媽說:“孩子沒吃母乳,是人工喂養的。我那時沒有奶水,就讓家里買點兒下奶水的食物我吃吃。他們就說家里沒錢。”
楊媽媽邊哭邊數落婆家如何對自己不好……
我耐心地傾聽,給她遞紙巾,并示意楊奶奶也耐心聽著。
楊奶奶有點兒不高興:“那時不是家里窮嘛,再說我也不懂母乳喂養的重要性……”
我撫慰好她們的情緒,提醒他們回到今天的主題上——如何幫助小楊重拾上學的信心。我提了兩個生活上的建議。
(1)奶奶去母嬰專賣店買個好點的安慰奶嘴,給小楊在家里當玩具玩一玩,每次玩前要消毒清洗。
(2)媽媽不上晚班,就把孩子接回自己家里住,多點時間陪伴孩子,也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上班的辛苦,理解他們無法一直陪伴自己的原因。爸爸媽媽兩個人時間上協調好,確保家里晚上有人陪伴孩子。
第二次輔導
我把小楊請到了心理咨詢室。這是一個很靦腆的男孩,進到咨詢室,他拘謹地盯著地面,有點兒手足無措。我放了首輕緩的音樂,還給他倒了一杯熱水。跟他簡單地做了一個自我介紹,也讓他說了說自己喜歡的游戲、興趣愛好等。漸漸地,他放松下來。于是,我向他了解了晚托班打手心的事情。
小楊小心翼翼地說:“我周一到周五放學在晚托班,周六周日也在。晚托班老師用木尺打我手心,一次要打四五十下,很疼。我不想去晚托班,在晚托班也想吐。”
我覺得這是他產生畏懼心理的根源,繼續問道:“晚托班老師為何打你手心?”
小楊說:“我作業完不成,英語單詞默寫錯了三四個,語文默寫時也有錯誤,都要打手心的。打得很痛,我就不想去了。我于是就想嘔吐,但我忍住了,只吐過一次。我就是不喜歡那個打我的老師。”
我幫他理清思路:“看來你這次來學校就嘔吐和晚托班老師打你手心有關,和你英語默寫語文默寫錯誤有關。”
小楊默默流淚,哭著說:“那個老師打我手心很疼的。”
我又問:“晚托班里其他同學作業沒完成,老師打手心嗎?”
小楊說:“也打的。”
我解釋:“老師是在懲罰你錯誤的行為,你錯誤的行為是你默寫時經常出錯,不是懲罰你這個人。”
小楊點點頭,繼續說:“我沒有裝病,沒有裝吐,我心里很難受。”
我說:“老師相信你的誠實,也能理解你內心的難受。你下次想嘔吐時,有幾個小辦法供你參考,比如,稍微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深呼吸,轉移注意力,想好友的話,等等。請你媽媽和晚托班老師溝通一下,周一到周五在晚托班學習,周六日在家,以自我學習為主。你看如何?”
小楊想了想說:“可以的。我下次試試。”
我說:“你在家自主學習可以列個作息時間表。我來幫你列還是你自己列表格?”
小楊說:“我自己弄。”
“老師相信你,你會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你愿意回到爸爸媽媽家里,和爸爸媽媽一起住、一起聊天、一起玩嗎?”我順勢問。
“我當然愿意了,就怕爸爸媽媽不同意。”小楊開心地說。此時他臉上露出笑容。
我說:“你看你微笑了,多好看啊,有點男孩子的帥氣了。”
他聽了,靦腆地笑了,眼睛里也開始有了光。
第三次輔導
小楊上午沒有來學校,他爸爸帶他去八院看病,醫生開了一些健胃的藥,說孩子其實沒什么問題。下午小楊來到咨詢室,我繼續為他做輔導。
小楊一進咨詢室,就激動地對我說:“我剛剛沒進學校就想嘔吐,但我屏住了。我就是用了老師你教我的方法!”
我高興地說:“老師為你高興,你已經學會自我控制了,同時也學會注意力轉移了。真為你高興。”
小楊接著說:“昨天晚托班的作業我做得還可以,默寫出現了兩個錯誤。老師沒有打我手心,只是說了一下。晚上回爸爸媽媽家里,爸爸媽媽帶我去散步,買了小零食,姐姐也一起去的。”他連珠炮一樣地匯報著好消息。
我幫他分析:“你在講這些話的過程中笑過三次,臉上是舒展的,沒有皺眉頭。學校里有些作業沒完成,晚托班老師再布置作業,這樣作業量多了,你擔心完不成,會被晚托班老師懲罰,心里害怕。其實這些小問題你能逐一解決的。生活中的小煩惱無處不在,你排除困擾就迎來了希望,相信你會越來越好的。”
之后的兩天他來校時都沒有吐,學習和生活在恢復正常。
每周五的心理社團活動他也來參加,剛開始在活動過程中,他不主動參與。如玩疊杯子游戲,他一只手在那里漫不經心地拿杯子,眼睛看著其他同學。我走過去輔導他,他也是懶洋洋的。我耐心和他說游戲規則,鼓勵他一遍遍嘗試。后來又鼓勵他參加拋接球的游戲,拋接球要求兩個球前后拋向空中,球不落地,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做拋接球游戲時,教室里一片笑聲,大家紛紛笑自己又沒有接到球,笑球又落地。同伴之間相互鼓勵,自信心、意志力、堅持力、互助、自助等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慢慢地扎根在學生們的心底。學生們在慢慢地成長。
總結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1]。現代家庭教育是指發生在現實家庭生活中,以血親關系為核心的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雙向溝通、相互影響的互動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對子女成長產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兩個方面[2]。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環境的和諧了,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小楊的父母將小楊的教育交給長輩,交給課外輔導班,交給學校,造成了家庭教育與關愛的缺失,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學習與健康成長多有不利。
在輔導過程中,我首先給予了小楊真誠的關心,幫助他分析自己懼怕上學的原因,使其改變錯誤的認知;其次,通過與小楊父母、奶奶的溝通,讓他們明白缺乏安全感才是導致孩子不肯上學,甚至一上學就嘔吐的原因;最后,通過家校配合,營造安全溫暖的環境,讓小楊重獲信心。
參考文獻
[1] 葉立群,鄧佐君.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天燕.家庭教育學[ 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