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瓊敏
摘要:許多學生家長因孩子作業問題陷入焦慮,進而過度參與作業管理,這會對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自律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家長應與孩子分清責任,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寬待孩子,建立合理的約定;控制情緒,避免將學習問題災難化,促進孩子逐漸形成自律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學生作業;學習自主性;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3-0079-02
朋友打來電話,說三年級的兒子每天晚上作業都拖到十一二點才做完。她氣不過,常把孩子暴打一頓,結果孩子索性不做作業也不睡覺,哭到半夜。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孩子成績直線下降。
這位朋友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天晚上全程陪孩子做作業,隨時糾正指導。在她的陪伴下孩子成績一直很好。進入三年級,因朋友工作勞累,加上周圍獨立做作業的孩子逐漸多起來,她便著急了,改成孩子做作業她檢查,過不了關就撕掉重寫。往后孩子拖延的習慣就漸漸突顯了。她也曾與孩子約定九點半前完成作業給孩子物質獎勵,但實施一段時間后獎勵失效。
有同樣煩惱的家長還不少。曾有報道說有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時怒火中燒,拍桌子震裂自己的掌骨,還有一位媽媽因孩子寫作業磨蹭,被氣得腦梗住院。
為什么陪寫作業會讓家長如此痛苦?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學習基礎差,回避或拖延作業;缺乏時間觀念或時間管理方法;缺乏專注力;父母過度控制造成孩子情緒與行為上的對抗等。但無論如何,對這一本該屬于孩子的責任,父母過激的情緒反應背后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沒有樹立應有的邊界。這使得寫作業在不同程度上成為父母的事,而父母替孩子承擔責任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力使不上”,加上父母童年遙遠,多半已經遺忘自己當初的知識入門之難,焦慮與暴躁也隨之而來。
從表面上看,父母陪寫作業,孩子就可以做到按時完成作業,但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形成“沒有父母的幫助,我自己無法完成作業”的消極暗示,或者直接催生拖延。比如有一次我讀到一位四年級學生寫的一篇文章后,忍不住夸了幾句。結果她一臉平淡地說:“好多是我爸幫我寫的,我自己不會寫。”還有一位小學生晚上遲遲不肯開始寫作業,原因是“媽媽還沒回來,我自己寫不好,媽媽會讓我重寫,所以我要等她回來再寫。”這兩個案例中,孩子高質量的作業背后是學習自信心、自主性和效能感的破壞。
因此,家長要認識到,陪寫作業的目的不在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而是為了實現“不陪”,幫助孩子建立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那么,如何從“陪”到“不陪”呢?我向朋友提了三個建議。
一、分清責任,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上學、做作業是孩子的責任,家長不要把這個事當作自己的事,孩子拖延時提醒,遇到困難提供幫助和心理支持。試著不控制,讓孩子自己去承擔拖延后果。
剛開始可能情況會比原來更糟,孩子仍會習慣性等父母催促再做,但一段時間后會逐漸意識到父母不會管作業了,自己必須為作業負全責。這個過程中父母盡量不要發火,否則又成父母的事情了。
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父母要相信,自己不橫加干涉,孩子本身就具有向上、向善的愿望,父母相信孩子會越變越好的信念本身就會對孩子產生積極暗示,讓他有信心去改變。而擔心孩子不好則會產生消極暗示,結果反而讓孩子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二、寬待孩子,建立合理的約定
拖延幾乎是人的天性,大人做事也經常拖延,孩子當然也會本能逃避學習任務,所以多寬容體諒孩子。告訴他拖延的后果,同時可以在他準時完成作業時給予獎勵,但不建議給予物質獎勵,因為物質獎勵的作用很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也可能降低孩子的內在動機。
可以考慮給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時間,比如游戲、看電影、陪孩子玩等。也就是說,用快樂的時間獎勵。孩子嘗到加快作業速度可以增加快樂,會主動努力調整。
孩子沒做到時怎么辦?可以限制游戲時間等,但無論獎勵或懲罰,盡量都和孩子一起商量,獎勵用他最喜歡的方式,懲罰用不舒服但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這樣才會保證約定的長久。
三、控制情緒,避免將學習問題災難化
許多時候父母剛開始是因為作業與孩子溝通,但溝通一會兒后就很可能演變成你居然不聽我話的權力之爭。這時父母可能會采取過激行動讓孩子屈從,孩子表面上可能屈服,但內心對抗會逐漸增加,日積月累后雙方之間很難溝通和建立約定。
父母要知道,即便建立約定,孩子也會有打破的時候,我們大人也在所難免,這時只要根據約定懲罰他就好,不要使用暴力,因為那樣會讓他把所有力量用在對抗上。
父母過度控制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他們擔心孩子習慣不好就成績不好,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學校,人生也就不好了,把學習習慣不好的結果災難化。
實際上影響人生發展和幸福的因素有很多,學習成績只是其中之一。況且,學習成績的影響可能遠不及父母因作業反復嚴厲打擊孩子的影響大,因為親子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孩子人格才是影響人生幸福的更為重要的因素。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處的心靈成長環境決定的。孩子健全的人格可以讓他永遠對自己懷有希望,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讓他在任何時候都有重新開始的勇氣與力量。
作家艾小羊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有一種開心叫死心》,文章大意是作者爸爸年輕時的理想是考上武漢大學,因家里窮沒能圓夢,于是把夢想移置到女兒身上。他每天早晨五點半叫女兒起床背單詞,一見女兒就陰沉著臉說她不好好學習,以后只能掃大街。女兒則根本不想見到他。初三時作者數學考了24分。開完家長會的那天,爸爸忽然買了一只燒雞,全家人很開心地吃了雞。從那以后爸爸對她的學習采取了放任的態度,自己每天開開心心地生活。而作者后來卻戲劇性地完成學渣逆襲,考上了武漢大學。艾小羊以為當時是爸爸想通了,或者受人指點,結果媽媽告訴她:“你爸就是對你死心了。”
艾小羊說,“死心”意味著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也放下了改造對方的執念,把關注的焦點移回到自己身上。她也覺得,父母開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孩子也是一種好的教育,至少讓孩子發現人活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著。
所以,把作業自主權還給孩子,把本該屬于父母的時間還給父母,父母和孩子才能各得其所,各負其責,各獲其樂。
教學相長,同樣存在于家庭教育之中。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使家長有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不斷修正,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人,這是孩子之幸,也是父母之幸。
參考文獻
[1]曾奇峰.幻想即現實[M].太原:希望出版社,2010.
[2]傅博一.陪孩子寫作業是怎么一回事[EB/OL].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13485.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