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彩云 肖天文
摘 要:武宣縣地處桂中咽喉要地,旅游資源豐富,科學地評價其旅游資源及開發條件,能夠為區域旅游資源規劃和開發奠定基礎。本文按照相關標準,在對武宣縣旅游資源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標準運用綜合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進行評價,研究表明旅游資源要素價值是影響武宣旅游資源開發最重要的因素,旅游開發條件、資源影響力、旅游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力依次減弱。研究認為要合理規劃與布局,加強區域合作,打造特色品牌,加大宣傳力度,進而提升武宣旅游資源競爭力。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設想;層次分析法;武宣縣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對旅游資源現狀、形態、特征進行劃分,便于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促進資源合理化利用。武宣縣旅游資源種類繁多,文化底蘊豐厚,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較大。發展旅游,需要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與分析,以期為旅游資源的良性開發提供參考依據。目前,學術界對旅游資源評價與分析的成果豐碩,涉及多個領域,主要通過問卷分析和指標體系構建對旅游資源進行具體評價與分析,但總體上缺乏對武宣縣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1]。本文參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對武宣旅游資源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利用層析分析法構建指標體系對其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就提高其競爭力提出了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將總目標分解為子目標評價的具體方法,其綜合了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經研究證明其具備科學性和實用性[2]。
筆者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并結合實地調查,以《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為依據,對武宣縣較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單體及單體組合進行分類調查,結果表明武宣縣旅游資源點可劃分為8個主類、19個亞類、53個基本類型、242個資源點(見表1)。
(一)主類與亞類分析
根據相關標準,武宣縣的旅游資源涵蓋了八大主類,亞類總數占比82.61%,基本類型數量占比 56.36%,組合度較高。在主類旅游資源中,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建筑與設施、歷史遺跡和人文活動覆蓋了亞類的所有資源類型。在亞類旅游資源中,EB實用建筑與核心設施(8類)、EA實用建筑與核心設施(7類)和FB非物質類文化遺存(6類)這三類旅游資源較為豐富。
(二)基本類型分析
據統計,武宣縣在110個基本類型中占有62個,覆蓋率為56.36%;在242個旅游單體中,自然旅游資源93個,占比38.43%;人文旅游資源149個,占比61.57%。
(一)旅游資源種類豐富,品質較高
武宣縣旅游資源種類豐富,涵蓋旅游資源的八大主類。武宣山清水秀、風景壯麗,深厚的莊園文化、名人文化、書院文化和民俗文化孕育了武宣的文化靈魂,旅游資源品質較高。
(二)物產豐饒,旅游商品種類繁多
武宣縣旅游商品眾多,獨具特色。武宣縣因其農業基礎良好,農副產品種類豐富,盛產胭脂李、三華李、雙孢蘑菇、牛心柿、檸檬果、金錢蜜橙、金龍茶、富硒大米和花生等名優特農產品,雙髻茶在清朝嘉慶年間就以“謙益”牌商標飲譽海內外。同時,武宣縣還是中國觀賞石之鄉,武宣國畫石遠近聞名。
(三)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組合度較高,交相輝映
武宣縣境內山巒秀麗,山靈洞奇,擁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大龍洞等神奇靜謐的山巒峽谷風光,以黔江為代表的江河水域風光,自然資源優美奇特。武宣縣素有“仙城”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書院文化修身立德,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紅色文化鼓舞人心,莊園文化源遠流長。同時還有豐富多彩的客家、壯族民俗風情資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組合度較高,使武宣縣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與自然相互滲透,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武宣旅游資源再添新彩。
(一)評價指標的選擇
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A.L.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層次分析法,層析分析法是將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子目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具體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于鄉村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海洋旅游資源、森林旅游資源評價[3-7]。本文在充分參考國家旅游資源評價標準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并結合武宣縣旅游資源的實際情況,在征求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分析了相關研究資料,從旅游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資源環境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等4個層面構建了武宣縣旅游資源評價體系樹形圖(見圖1)[8]。
(二)確定權重
1.構造判斷矩陣
筆者在確定各層次各因素之間的權重時,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利用九級標度法對武宣縣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各指標因素對比進行打分,形成判斷矩陣A[9-10]。判斷矩陣aij的標度方法如表2,aij表示第i個評價指標和第j個評價指標兩者之間的重要程度,當i=j時,兩個指標重要程度相同,記為1。
2.計算重要性排序
首先,以A表示武宣縣旅游資源評價體系,Mi、Mj(i、j=1,2,3,…, n)表示影響因素,Mij表示Mi對Mj的相對重要性數值。由Mij組成A-M判斷矩陣P,即式(1)。
其中,C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為判斷矩陣的一般一致性指標,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0時,判斷矩陣視為完全一致;當CR<0.1時,可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當CR>0.1時,判斷矩陣不能通過檢驗,需要將數據反饋給專家學者進而做出調整。經計算CR= 0.011<0.1,表明該矩陣通過檢驗。
通過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最大特征值及相應的特征向量并進行一次性檢驗,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和各評價因子的位次(見表3)。
(三)評價結果
從表3可知,準則層中旅游資源要素價值所占權重最大,權重為0.579,表明旅游資源價值與資源品質對武宣縣旅游資源開發影響較大。其次是旅游開發條件,權重為0.233,表明旅游環境容量、基礎設施條件等對武宣旅游資源開發的影響處于中等水平。旅游環境條件所占權重最小,權重為0.067。評價指標層中,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資源稀缺性、知名度和影響力和旅游環境容量的權重值排名前五,分別為0.203、0.192、0.106、0.097、0.084。由此可見,武宣縣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吸引性,但總體來說資源品質不高,知名度較低,需要對其進行整合以打造武宣縣特色旅游品牌,進一步提高其競爭力。
(一)合理規劃與布局,有優先、有重點地進行開發
近年來,武宣縣旅游形象不斷提升,發展勢頭猛烈。2019年旅游人數達到472.5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42.5億元。但總體來說,武宣縣的旅游開發缺乏更為合理的規劃,仍需針對景區發展規劃與布局進行提升。在開發過程中,武宣縣可優先發展資源保存完好、觀賞游憩使用價值較高、獨具歷史文化與科學藝術價值、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景點,優先搶占市場份額。
(二)加強區域合作,強化資源優勢
武宣縣作為銜接南北旅游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武宣縣東鄰桂平市,西接來賓市興賓區,南靠貴港市,北連柳州市,是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宣縣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發展規模、品牌知名度及產業體系成熟度都不及周邊的金秀、桂平等縣市,競爭力較弱。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武宣縣可加強與桂平市、柳州市、貴港市、象州縣、興賓市、金秀縣的合作,串聯區域同類及競爭性旅游資源,形成獨特的一日游或多日游路線。
(三)促進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武宣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對特色文化的挖掘整合力度不夠,如武宣縣古莊園群雖然保存相對完整,但與國內知名的莊園相比,知名度較低,旅游資源優勢難以發揮。百崖大峽谷景區有“廣西的九寨溝”之美稱,犀牛巖被稱為“中國第一溶洞”,這些品牌只是在小范圍內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未在大范圍形成更深層次的認同感,這就需要發揮資源聯動優勢,串聯區域內分散的旅游資源,促進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就武宣縣而言,旅游資源的開發可遵循“農業+旅游+文化”“生態+莊園”“碼頭+文化”的原則,以“莊園文化旅游資源為核心,自然旅游資源為主體,民俗風情為特色,紅色旅游資源為補充”的形式,打造武宣縣特色品牌,提升其影響力。
(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
旅游品牌的強弱決定了旅游的競爭力。近年來,武宣縣的知名度日漸提升,但其旅游市場輻射范圍較小,游客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內桂林市、南寧市、柳州市、貴港市、玉林市等地,知名度較低。為加快武宣縣域旅游發展進程,首先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打造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其次要增強旅游經營者的宣傳意識,除了通過每年的旅游文化節進行宣傳外,還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及向旅游者發放旅游宣傳手冊與旅游紀念品進行營銷。也可以通過抖音、小紅書和微信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攜程網、美團、驢媽媽等網站推介旅游產品和線路,進一步提升武宣旅游品牌影響力。
本文對武宣縣旅游資源進行了分類,并通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武宣縣旅游資源的評價體系,研究表明旅游資源要素價值、旅游開發條件、資源影響力、旅游環境條件等因素對武宣旅游資源開發的影響依次遞減。最后針對武宣縣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足、缺乏特色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進一步提升其資源競爭力,希望能夠對武宣縣旅游資源的開發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1] 王乾,耿秀麗.基于熵權法和COPRAS的鄉村旅游資源評價研究:以安徽省桐城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1):89-94.
[2] 羅艷,李榮彪.國內外旅游資源評價研究綜述[J].凱里學院學報,2015(1):88-92.
[3] 李春好,孫永河,賈艷輝.變權層次分析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4):723-731.
[4] 韋紹蘭,唐靈明,王金葉,等.基于AHP的廣西恭城縣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價值評價[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20(2):443-449.
[5] 楊強,陳瑾.基于AHP法的廣元市紅色旅游影響力評價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19):107-110.
[6] 祝麗云,何楓,李維國.基于SWOT法和層次分析法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以河北秦皇島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5):592-597.
[7] 李劍鋒,蘇建軍.基于AHP法的蟒河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開發評價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5(4):366-370.
[8] 邱慧,王敏,惠洪寬.鄉村旅游資源評價體系定量研究:以山東省臨清市為例[J].科學與管理,2018(6):61-69.
[9] 姜啟源,謝金星.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
[10] 方亮,韋張利,劉倩男.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黃山市鄉村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14.
[11] 黃昭其.基于新國標的巴馬瑤族自治縣旅游資源分析及開發設想[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