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城輝
摘 要:在當前的“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我國的基礎教育更加重視“減任務不減質量”,一邊做減法,一邊要做加法,這就要求家長要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來,了解教育政策和形勢的變化,支持和配合學校的工作。同時也要求學校要跳出以往單方面教育的思路,進一步探索加強家校聯動的新路徑,從而達到高質量的共育共培效果。本文立足于學校實際,堅持“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的學生”的理念,在有效實施家校溝通的原則及實施策略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關鍵詞:雙減;小學;家校聯動;教育模式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為當前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在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減輕學生的負擔,但是減并不等于刪,而是一邊“減”,一邊“加”,做到減負增效。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主要的教育工作,但是孩子最終需要回歸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至關重要且不可替代,只有兩者結合聯動,才能夠達到最佳效果。
一、“雙減”背景下多元化家校溝通方式的策略實施
在以往的教育中,家校之間的溝通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家長會,但是信息的傳達多為校對家的單方面模式,其效果非常有限,特別是近兩年出現了疫情,召開家長會的形式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學期甚至一年都難以大規模地開會,這就為家校溝通帶來了不便。為了提高家校溝通的實效性,開展多元化的家校溝通已經是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求。
(一)創建多樣化的家長會模式
以往的家長會從組織、召開、信息傳達,整個流程基本都是單方面的,主要由學校完成,而家長更多是如同聽報告的聽眾,他們缺乏參與感,沒有機會與學校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考慮創建多樣化的家長會模式,給家長更多的機會參與進來,甚至作為組織者和實施者。首先,在召開家長會前,可以通過家委會共同商討大會的內容、形式、時間,然后由家委會根據討論的情況制定出相關的實施方案,學校主要是對方案進行完善和把關,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廣大家長的智慧凝聚起來,且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并且想要傳達和討論的都是家長最為關切的問題,這就使得家長會的預期目標更加集中有效。其次,教師要轉變角色,以往都是由教師扮演主角,負責匯報相關的工作,對學生的情況進行點評,在當前的背景下可以轉變為家長為主,教師進行輔助,對一些問題進行完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整體情況,豐富多樣化的家長會模式,比如就某一學科、某一主題等開會,集中解決一些重點問題,突出會議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致家長的一封信”及家長反饋表的使用
在當前書信的方式依然有重要的意義,在放周末或者放寒暑假的時候,可以將“致家長的一封信”與假期作業等一起發放,既總結學生一學期的學習和表現,給予肯定性的鼓勵,同時也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對家長在假期要做的工作進行指導和提示,讓家長利用好假期,幫助孩子進行重點突破,補足短板,并及時進行溝通和反饋,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幫助家長有效地開展家庭教育,也能夠為教師提供寶貴的教育資源。
(三)堅持個別跟蹤聯系
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更加重要。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每個家庭的環境也有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班會、家長會等基礎之上,還應當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個別跟蹤聯系,針對不同的問題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作“學困生轉化記錄單”,任課教師人手一份,最后這張單子會單獨反饋到家長手里,讓家長看到教師為了孩子而付出的努力和孩子發生的積極變化,家長從而更加配合學校的工作。
二、構建穩定的家校溝通模式
(一)整合原有的溝通方式,提升家校溝通效率
學校還應該不斷向有經驗的地方學習,拓展多樣的溝通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應用軟件開始走進學校管理工作中。學校可以運用J2ME技術將學校與家長的“發短信”、“開家長會”、“學生成績反饋單”、“學困生轉化”等這種臨時溝通構建成一種穩定的溝通,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提升家校溝通效率。
(二)創新溝通模式,促進教育效果最大化
家校聯動需要與時俱進,在當前的信息化背景之下,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比如設立家校互動網絡平臺、校長信箱、學校直通車等渠道,定期與家長面對面,解決實際的問題。特別是班級更要注重線上的交流和溝通,比如通過學校信息發布平臺、家長群等進行信息交流。
1.讓班級博客促進家校和諧溝通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和交流渠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互聯網使我們獲取知識和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博客就像一座橋。它以全新的外觀出現,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將學生的表現框架化為動態、靜態等形式的數據,實現資源共享,將各種信息及時直觀地展示在家長和老師面前,并進行多種互動。教師與教師相互促進,共同努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孩子學習質量的提高,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利用班級博客輔助家校溝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信息公布
班級和學校經常發布一些信息,如學習經驗交流、閱讀節、愛心捐贈……還有一些優秀的評價方案如閱讀之星、進步之星等。這些信息及時、清晰地發布在互聯網上,公平、公正、公開,讓家長對班級和學校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和表現來確定目標和方向。利用班級博客分享教育故事和成功教育的運行機制。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博客中看到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信息和其他家長的觀點,以便進行深入交流。
3.學生動態
班級博客記錄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足跡,記錄著學生們內心感受,這里有令學生拓展視野的旅行日記;有豐富學生知識庫的閱讀隨筆;有模仿課文內容的創意寫話;還有放飛思維的想象寫話;當然最重要的是記錄了學生們的喜怒哀樂、純潔友誼、濃濃親情,記錄著班級每天都發生著不同的故事。博客就是一個平臺,我們既能在班級博客中進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將創作作品;既可以用相機記錄下學生們的英姿颯爽,又可以用錄音機錄錄下小學時代的記憶;既可以比一比誰最有才藝,又可以比一比誰最有創意。
4.心得交流
班級博客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父母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班級博客延長了交流時間,拓展了交流空間。不管你是誰,你都可以和我們談談。在這里你可以收集更多人的智慧。教師可以在這里了解兒童的思想動態,與兒童進行心靈交流和密切接觸。我們和家長可以一起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案,讓博客真正成為連接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和諧家園”。
三、完善家校溝通制度,加強對家校溝通的管理
(一)堅持家校溝通與合作,讓家長充分參與學校管理
參與其中遠比旁聽旁觀更有效果,所以在當前的家校聯動過程中,要給予家長更多的參與機會,讓他們真正加入到學校的管理之中,賦予主人公地位,從而提升聯動管理效果。只有常抓不懈,讓家長充分參與學校管理,建設和諧校園、和諧家庭、和諧社區以及三個方面的整體性和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才能使素質教育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合力,才能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建立家長參與對教師、學校的評價制度
在以往的模式中,教師處于學校教育的主導地位,對于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來自于上級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同事以及所帶的學生,家長對于教師缺乏了解的機會。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之下,特別是更加重視家校聯動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要讓家長也參與對教師、學校的評價。學校可以成立家長委會員,每學期召開大會,由家長對學校的工作、教師的教學等進行合理的評價,并在學校的整體工作和教師的整體評價中占一定的比例,納入到綜合評價之中,這將推動教育評價更加公平、公開化,提升評價的指導作用。
(三)大力推行家長委員會制度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的,學校的管理不只是學校自身的事,更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和將來,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未來,所以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之中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是非常必要的事。然而讓每一個家長都來管理是不現實的,所以創建和推廣家長委會員制度非常必要,在全體家委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選舉出常務委員,作為日常參與學校管理的家長。在管理的工作中,及時給學校提出建設性意見,學校應當授予他們參與學校管理的相關權限,制定工作的章程,并且定期召開會議,商討重大問題,集中更多的智慧促進學校的管理工作提升。
(四)明確家校雙方的職責分工
有些時候我們明明看到了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卻沒有人愿意指出來,或者沒有人愿意去幫助他改變。其中的原因就是責任不明確。家長和教師互相推諉責任,結果只能是學生的問題被耽擱,在無人問津的情況下讓問題惡化。因此,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必須進行責任分配,只有責任明確,才能使家校溝通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的積極配合給學校教育無限的動力,教師給予家長正確的指導方法,是對家庭教育的有利保障。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明確學校、家長、學生三者各自的責任,在具體的工作之中,各自遵行,特別是學校和家長之間,應當做到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共同營造和諧高效的氛圍,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當面臨問題時多采用對話的形式來加強溝通,確保所有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實踐告訴我們:國家的政策旨在促進工作更高效地推動。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之下,我們的學校管理工作需要與時俱進,跳出傳統的思維束縛,更加重視學校與家長之間的相互交流和聯動,兩者需要通過溝通合作的方式達成共識和一致的目標,形成強大的家校合力,共同謀劃學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從而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作為教師的我們肩負著培養人才的光榮使命,我們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完善自我,才能勝任此職,才能不辱使命。
參考文獻:
[1]張靜艷. 普通小學:釋放“雙減”活力,家校協同育新人[J]. 上海教育,2022,(01):36.
[2]俞冬華.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家班共育微課程開發與實踐[J]. 現代教學,2021,(22):71-74.
[3]高蕾. “雙減”之下,家校社協同機制怎樣升維 探尋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的教育密匙[J]. 今日教育,2021,(11):26-31.
[4]楊倩. 減負減壓,家校合作——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德育工作實踐[A].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行知縱橫》編輯部.‘雙減’背景下重溫陶行知教育觀座談會論文集[C].2021: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