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優青 賴艷
【摘要】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根據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四說三玩二看一聽”的非書面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鞏固和深化已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說、玩、看、聽”;非書面作業;核心素養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制定“雙減”政策,特別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不能布置書面作業。而作業不僅具有喚起學習記憶的功能,還可以將課堂教學引向更深、更廣的理解與應用。因此,布置作業必不可少。而作業可以分作兩類:一類為書面作業,通過書寫手段,讓學生掌握已學知識;第二類為非書面作業,是指不通過抄寫、撰寫、演算等書寫手段,讓學生鞏固和深化已學知識,如:游戲類、實踐類、視聽類作業等等。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遵循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四說三玩二看一聽”的非書面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鞏固和深化已學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核心素養。
一、“四說”——說算理、說方法、說故事、說板書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一、二年級數學的“四說”作業,重在培養學生用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算理、意義、數學故事以及當天黑板的板書,讓學生在提高表達能力的同時,培養有序思維、數感以及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
(一)非書面作業:說算理
運算能力是2011課標小學數學學科10個核心概念之一,在正確運算之前,要求學生要先掌握運算的算理,達到明算理懂算法。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幾課時《8加幾》之后,教師可布置邊擺學具,邊說8加5的算理作業:8+5我是這樣算的,先把5分成2和3,8和2湊成10,10加3等于13。以此類推,教師教學《十幾減幾》《表內乘法》等計算內容時,都可以把其“算理”作業,布置為“說”的非書面作業,
(二)非書面作業:說意義
一、二年級數學課程的學習重點是要理解和把握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如,加法的意義:
教學“3+1=4”這一環節時,結合情境圖和圓片說明“有三個氣球,來了1個,一共是4個”和“有三個圓片,又拿來一個,一共是4個”,都可以用同一個算式(3+1=4)來表示。作業就可以這么布置:說一說在生活中3+1=4還可以表示什么呢,?學生可能會說“有3個蘋果,又買了1個,一共有4個”,也可能會說“有三本書,又買了一本,一共有四本”等等,以次類推,減法、乘法和除法的意義,也可以這樣布置非書面作業。
(三)非書面作業:說故事
故事即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說故事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有關數量和圖形的問題。比如,學習了《認識鐘表》之后就讓孩子說有關一天作息安排的故事;《認識人民幣》之后說說買東西的故事,如:拿了20元去買東西,買了一個筆盒,花了3元,買了一瓶水花了2元5角,老板找回我14元5角等等。學習了《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之后,可以角色扮演說故事,理解概念:假如我是米,假如我是厘米,假如我是角,我會怎樣介紹我自己呢?童趣的故事,即鞏固了知識,符合一二年級孩子的心理,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非書面作業:說板書
板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畫龍點睛之筆,也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有力措施之一。布置學生“說板書”的作業,教師首先要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精心應用教具和不同顏色的粉筆去設計好板書。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借助課堂小結的時間,教會學生“說板書”,通過“說板書”來回憶多學知識,鞏固掌握的技能。最后,學生在家里結合“板書圖片”當“小老師”說給家長聽的作業方式,正是符合學習金字塔理論中“講授給他人”的學習方式,兩周后,記憶保持率達到90%。
二、“三玩”——學具中玩、生活中玩、融合中玩
游戲能促進主動學習,促發兒童創造力的發展,維護學習中的身心健康。教師設計“學具中玩”“生活中玩”“融合中玩”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完成數學作業,在玩的過程中發展應用意思、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
(一)非書面作業:學具中玩
數感的養成需要練習計算,僅僅靠課堂的時間是不夠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同樣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操作。一、二年學生的學具里盒里有小棒、圓片、七巧板等學具,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學具,根據相應的學習內容,設計“玩”的作業,如玩“七巧板”,拼一些圖形、動物、植物、交通工具等,還可以把玩具變成學具,玩“樂高”拼立體圖形,玩“魔方”培養空間想象,玩“撲克牌”游戲練習口算。學習了《十幾減9》后,教師可設計如下的撲克牌游戲。游戲規則:準備一副撲克牌,兩人一組,每人拿一色牌的1—9,10當主牌,兩人把牌分別洗勻。同時出牌。用10加小數減大數。誰最先說出算式誰獲得兩張牌。誰獲得的牌多誰贏。
培養與發展運算能力要靠有效訓練,口算訓練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教學任務。若我們改變口算的形式,讓學生通過“玩”來記算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算式,還能讓學生享受游戲的樂趣。
(二)非書面作業:生活中玩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從哪里來”,也要讓學生知道數學“到哪里去”。作業中可以設計一些綜合實踐的活動,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個單元之后,布置購物大挑戰的活動:拿100元錢到商店里買東西。學習了《長度單位》讓學生測量自己房間的長和寬。
(三)非書面作業:融合中玩
學科融合可以跨越學科的邊界,是未來課改的趨勢。如,在認識了立體圖形、平面圖形之后,教師可布置這樣的作業:用家里的牙膏盒、皮球、茶葉盒、魔方……拼出一件自己喜歡的藝術品。數學、美術和科學的學科融合,打破學科的邊界,能初步培養學生學科融合的能力。
三、“二看”——觀察、閱讀
(一)非書面作業:在觀察中學數學
從生活中發現數學,能發展學生的抽象思想。如,學生看到5個蘋果,他不再是關注蘋果的顏色,而是開始關注蘋果的數量,從5個蘋果里抽象出5這個自然數。又如,在學習了1~5的認識之后,布置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1~5,發展學生的數感;布置讓學生通過觀察尋找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平面圖形、規律的作業。再如,學完《找規律》這一課后,可布置的作業是:去找生活中的規律,鋪地磚、斑馬線、路燈的布置、花圃的布置等都有規律。
發展空間觀念是數學第一學段的重點之一,而“看”即觀察的作業能讓學生在數的認知上,經歷有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逐步發展數學思維。
(二)非書面作業:在閱讀中學數學
在學習一個單元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通讀整個單元的作業: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先畫出關鍵句,或者不懂的自己做上記號,逐步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在學習新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布置閱讀繪本的作業,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如,二年級上繪本《數學在哪里》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數學故事,就能以生動的方式讓學生明白米、厘米作為長度單位,在測量時各有自己的長處。
如可給一二年級學生推薦適合的數學繪本,讓學生從中挑選1——2本進行閱讀。并在每個學期開展“閱讀數學繪本”數學活動課,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一聽”——聽算,聽講,聽故事……
小學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生“傾聽”好習慣的最佳時機。聽的繁體字是“聽”,拆字寓意為:耳聽為王,十目一心。
“一聽”就是指要培養學生“一心一意地聽”,邊聽邊思考,邊聽邊調動知識,串聯知識。因此,非書面作業還可以布置“聽”的作業:聽算、聽數學故事、聽其他孩子的“說”的作業等等。
學生完成“說”“玩”“看”“聽”的非書面作業,實際上是做著讓自己覺得“數學好玩”的事情,做著讓自己“思維活起來”的事情,做著讓自己全身心“動起來”的事情。而非書面作業的形式多樣,教師在布置時適當控制非書面作業的作業時間,讓學生完成非書面沒有壓力。那有用有趣好玩的非書面作業,能夠陪伴學生通往數學王國的有趣之路,讓數學變得易學且好玩。
【參考文獻】
[1]學習基礎素養項目組.素養何以在課堂中生長.華東師范出版社.2017.121-125
[2]史寧中。基本概念與運算法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問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18
[4]吳國.小學低段數學“非書面”家庭作業的研究[J].遼寧教育,2014(11):35-36.
[5]陳彩林.小學數學非書面家庭作業的設計與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5(02):156.
[6]劉燕.例談低年級“非書面”數學作業的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2016(17):56.
(責任編輯: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