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倩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教學內容,通過小學語文教學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強化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其中寫作能力屬于教學培養的關鍵能力之一,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向讀學寫”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將閱讀以及寫作教學進行融合,能夠改變傳統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向讀學寫”教學方式的應用,以期可以為語文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向讀學寫”;教學方式的探索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式均出現了變化,不單單重視培養學生形成閱讀素養以及寫作能力,同時還重視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促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讀寫能力。“向讀學寫”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在寫作過程中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促使小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形成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一、在閱讀過程中組織仿寫訓練
仿寫訓練是提升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通過對閱讀內容進行仿寫能夠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以及寫作特點,強化小學生的寫作基礎能力,讓其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教師可以利用“向讀學寫”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特點進行分析,包括文章結構、文章體裁、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對語文閱讀內容進行掌握和分析,在深入剖析語文寫作內容的基礎上掌握寫作技巧,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例如,在《草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本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展開寫作,結合自己的旅游經歷或者所遇見的美景進行描寫,抒發自身對于景色的難忘程度以及熱愛。在寫作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思考本篇文章都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如在文章第1段利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式,學生在寫作時也應當對這一修辭手法進行應用。通過仿寫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文章特點的掌握程度,加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其掌握散文的寫作方式。
二、在閱讀過程中組織續寫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是極其關鍵的,讓學生形成較好的想象力,能夠促進其形成廣闊的思維視野,其可以從不同角度出發看待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提升創造能力。以往的理論化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出現了思維僵化的問題。在“向讀學寫”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續寫訓練,讓學生能夠對文章的寫作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情節變化完成續寫。在續寫過程中學生不單單需要遵循原有的寫作要求以及寫作順序,還需要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思考后續故事的變化,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少年閏土》中描寫了閏土和我在兒時的經歷,展示了閏土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形象,也體現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小學生正處于熱衷于交朋友的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續寫作者和閏土之后再次見面的情景,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和朋友之間的交往經歷完成寫作,使學生可以從自身出發進行想象,有利于引導學生直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完成續寫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共同閱讀和分享續寫內容,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考角度,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想象能力。
三、在閱讀過程中書寫閱讀感悟
寫作是人們表達自身情感的主要方式,作者會在寫作中將自己的思想意識融入到文字中,因此每當我們看到一篇文章時都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且可以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活動的這一特點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感悟的書寫,不夠強化學生情感理解的能力。通過對閱讀感悟進行深入分析能夠使學生理解文字表達的情感內容以及意圖,豐富學生情感內容,也能夠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合適的方式抒發自身情感意識。例如,在《好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后說出“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并使學生說出通過這個夢境表現了作者內心的哪些情感。學生思考后利用寫作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說出對本篇文章內容的情感理解,感受作者對于美麗生活的向往。同時在寫作時讓學生調查當時作者寫作的背景,結合現代文學初創時期的時代特點感受作者所想表達的深刻意蘊。
結語
小學階段是個人學習的關鍵階段,其中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習科目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能力發展,因此需要重視針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續學習活動開展提供重要保障。“向讀學寫”培養學生較好的讀寫能力,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寫作過程中感悟閱讀內容的情感所在,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時組織仿寫以及續寫訓練,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并利用批寫教學以及書寫讀后感的方式理解閱讀內容,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文榮.基于教學做合一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01):214-216.
[2]祝渝.探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實踐[J].內江科技,2021,42(11):156,104.
[3]楊景瑜.淺談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8):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