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潤生 帥寧華
【關鍵詞】學校文化;德育課程;體驗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1-0027-02
【作者簡介】1.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2.帥寧華,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南通,22601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道德與法治特級教師。
顧潤生:請介紹一下“‘張謇大生思想’體驗式啟蒙教育”項目的建設背景和基本內涵。
帥寧華:“大生”一詞源于《周易·系辭》,是張謇先生“父教育、母實業”的根本宗旨、強大動力和高遠境界。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賡續張謇教育思想,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著力研究“張謇大生思想”在當下小學教育中的定位、活化、運用與發展。“張謇大生思想”的基本內涵包括愛國救國、造福民眾的大愛思想,心懷責任、勇于擔當的大志精神,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大為追求。
“‘張謇大生思想’體驗式啟蒙教育”項目研究學生發展中的“體驗”“啟蒙”教育需求,提煉“張謇大生思想”的德育內涵,構建“張謇大生思想”的德育課程,優化“張謇大生思想”的育德情境,拓展“張謇大生思想”的體驗活動,發展學生“大生”素養,修煉教師“大生”教養,發揮“張謇大生思想”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
顧潤生:學校是如何將頂層思想轉換為學校的德育課程體系和實踐形態的呢?
帥寧華:我們的項目建設主要強調“在場”,“在場”學習的理念一直在提醒著我們,要開發并充分利用物態資源和課程資源,讓學生在體悟中擴大認知視野,提升核心素養。
一方面,我們積極建設與拓展“張謇大生思想”體驗空間。校內,在“大生門”“大生水景”“天生園”“廣生園”等已有物態環境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紅色師范長廊”“張謇紀念館”“女紅傳習所”“大隆制皂體驗館”等德育空間的開發與建設。校外,我們充分發揮嗇園、南通博物苑、張謇紀念館、大生紗廠遺址、大生碼頭、唐閘工業遺址等校外德育基地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們不斷構建與優化“張謇大生思想”德育課程,構建與實施“1+N”德育體驗式啟蒙課程。“1”表示“張謇大生思想”大愛、大志、大為主題課程,是課程的起點;“N”表示由“1”拓展出的系列德育課程。“大愛課程”下設“孝親敬長”“愛惜人才”“愛國救國”“慈善濟民”等主題體驗課程,并由此生長出“愛自己”“愛親人”“愛集體”“愛黨愛國”系列德育課程。“大志課程”依托大隆制皂體驗館、棉花種植基地,開設“探秘皂的生命”“誠信小棉商”等主題體驗課程,并由此生長出“習慣養成”“責任擔當”“立志成才”系列德育課程。“大為課程”依托女紅傳習所、伶工學社、張謇書法、張謇詩社等德育體驗課程基地,開設“非遺小傳人”“勇于創新”等主題體驗課程,并由此生長出了“親自然,感悟美”“做公益,傳播美”“勤勞動,創造美”系列德育課程。“1+N”德育體驗式啟蒙課程的實施路徑包括:
一是以共生融合為追求推進基礎型課程建設。我們將“張謇大生思想”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嘗試、體驗、反思,進而內化為自覺的言行。二是以全人教育為旨歸推進拓展型課程建設。學校開設了張謇書法、張謇詩社、女紅傳習、伶工學社等88門拓展型課程。三是以主題探究為路徑推進研究型課程建設。項目化主題探究學習的步驟有:設計,確定主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先學;執行,學生帶著先學思考進入情境,通過參觀考察、訪問專家、文化體驗等路徑展開體驗學習;轉化,學生將學習成果與伙伴共享。
顧潤生: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果?項目的發展愿景是什么?
帥寧華:我們的項目建設取得了喜人成績:一是學生層面,發展“大生”素養,樂享品格教育。“張謇大生思想”內涵豐富,是促進學生品格成長的寶貴財富,是鼓舞和激勵學生前進的精神動力。學生們在各項比賽中奮勇拼搏,屢創佳績。二是教師層面,修煉“大生”教養,提升專業技能。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培養了一支熱愛傳統文化,有道德、有擔當、有智慧、有技能、有視野的復合型教師隊伍。
下一階段,我們還要繼續在課程載體的活化運用、課程內容的優化完善、課程評價標準的建構實施、項目成果的輻射推廣等方面著力。我們將深入推進“張謇大生思想”體驗基地的開發與使用,進一步完善“大隆制皂”等體驗中心的使用管理,開展常態的課程體驗和探究活動。我們要對微型張謇紀念館等場館進行文化再造,融入科技元素,開發人機互動平臺,形成鮮明的課程教學環境。我們要讓課程文化不僅“看得見”“摸得著”,還要“說得出”“做得好”,充分彰顯“張謇大生思想”體驗式啟蒙課程的教育核心價值。我們要加強對“大愛”“大志”“大為”課程內容的研究,分別構建“大愛”“大志”“大為”特質下的課程品牌項目,形成“大生”課程體系,制定相應的課程評價體系,關注學習過程和課程實施過程,使評價作用最大化。
總之,從“大生文化”到“大生德育”“大生課程”“大生課堂”再到“大生教育”,我們期待走出一條“厚植本土文化,實現學生完整生長”的育人路徑。